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伯虎的隐居生活:时常流连于酒肆茶楼之中

中国历史7年前 (2017-09-12)120

唐伯虎自命为“江南之一风流才子”,在常人的想象和印象当中,才子佳人的关系无异于鱼水相亲。唐伯虎嗜酒,自古酒色不分家。因此,民间有关唐伯虎的传说,多半都是在“风流”的范畴内兜来转去。

唐伯虎在南都应试,某日出游,忽见雅园楼上一位美人亭亭玉立,向他暗送秋波。唐伯虎内心怦怦,亦殷勤致意。这位美人是某某指挥使的千金,她仰慕唐伯虎的才名,暗通情款,订下的幽会日期是中秋之夜。唐伯虎喜欢流连于酒肆茶楼,很少窝在客栈,一位朋友偶然来访,翻寻书籍,发现那张订约的薛涛笺,心下波澜起伏,便顺手牵羊。

乡试完场,翌日就是中秋,这位朋友选在大酒楼设下盛宴,众书生中不乏高阳酒徒,缠住唐伯虎,觥筹交错,酒令愈出愈奇。唐伯虎善饮,却招架不住车轮大战,饮至晚间,已烂醉如泥,倚案呼呼。这位朋友赶紧付账,雇了车,冒名前往绣阁,与佳人幽会。再说,唐伯虎醒酒之后,将近三更,恍然记起前约,匆匆整装出门。路上,他听说某某指挥使家闹出了一桩离奇的入室奸案,一位年轻书生潜入绣阁,欲行非礼,某某指挥使及时察觉,一怒之下,手刃花贼。唐伯虎闻讯,顿时肉跳心惊,冷汗浃背,不禁暗呼侥幸,晚宴若非醉倒,这场血光之灾的苦主就该换成他唐寅了。

唐伯虎的隐居生活:时常流连于酒肆茶楼之中

*** 配图

风流才子并非个个都能像温庭筠、柳永那样讨得美人的青睐和厚待。有道是,人靠衣装马靠鞍,真是没办法,势利眼的认知水准和判断能力总是见低不见高。有一次,唐伯虎出门会友,布衣布履布帽,形象不免寒酸。他从花船边经过,一位新来的船妓凭栏哂笑,漫不为礼,唐伯虎就驻足问她:“倚栏何事笑嘻嘻?”对方不识唐才子的真容,自恃急智,应声作答:“笑你寒儒穿布衣!”既然来者不善,唐伯虎就见招拆招,续下后面两句:“锦绣空包驴马骨,那人骑过这人骑。”这样的恶谑之语会不会出自唐伯虎之口呢?我还真拿不准。那位船妓用势利眼量人,又以小慧利齿哂人,唐伯虎即兴敲打她两句吧,不算太过分。

在《蕉窗杂录》中,明代嘉兴名士项元汴记载了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后世剧目《唐伯虎点秋香》即以此为蓝本。相比戏剧的 *** 迭起,故事的发展略显平淡,趣味却半点不少。

话说唐伯虎在京城应试,吃了官司,仕途已被彻底堵死,他回家后,便由着性子休了悍妻。某日,在金阊门外,他见到一艘画舫,珠翠盈座,舱内有一位女郎,面容姣好,姿态妩媚,笑意撩人。唐伯虎一见心动,于是换上布衣,租来小艇,尾随其后,径至吴兴。他上岸打听之后得知,那艘画舫里的女客是某某官员的家眷。此后数日,唐伯虎每天都去那位官员的宅门前溜达,作落魄状,作窘困状,请求主人雇他为两位公子服务。主人动了恻隐之心,就让他试工做事。唐伯虎手脚勤快,心思细密,颇得主人的欢喜。两位公子有了强援,文章日益令人称奇,他们的父亲和塾师哪里知道是唐伯虎背后代为捉刀。不久,唐伯虎以娶妇为由,打算返回苏州,两位公子死活不肯放行,他们说:“家里有许多年轻漂亮的婢女,任你挑选一个就是,何必多费周折?”此言正中唐伯虎下怀,挑中秋香就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内。不用猜,秋香正是他当日一见钟情的那位美丽女郎。

唐伯虎的隐居生活:时常流连于酒肆茶楼之中

*** 配图

新婚之夜,秋香询问唐伯虎:“郎君岂不是几个月前我在金阊见过的那位书生吗?”唐伯虎应答如响:“是啊,就是我!”秋香责备道:“郎君是读书人,何苦这样自轻自贱呢?”唐伯虎如实相告:“昔日,娘子多看了我几眼,我不能忘情啊!”原来如此,秋香也不打诳语:“那时候,贱妾见到一群少年簇拥着郎君,拿出素净的扇面求郎君题诗作画,郎君挥翰如流,一边欢呼,一边畅饮,旁若无人,贱妾就知道郎君不是凡庸的书生。”现场还原,果然有趣,唐伯虎的调侃更像是自嘲:“哪里来的奇女子,竟然能在尘俗之中识得真名士?”

唐伯虎娶得秋香为妻,两情甚是欢洽。过了数日,有贵客来府中拜访,主人让唐伯虎出面接待。席间,贵客总是注目唐伯虎,私底下问道:“为何先生的容貌酷似唐子畏呢?”唐伯虎自觉兴味十足,火候已到,就主动揭开谜底:“在下就是唐寅,由于爱慕主人家的女郎,乘船追随,来到了吴兴。”这可是一条天大的新闻,贵客将实情告诉主人,主人又惊又喜,赶紧请唐伯虎坐上贵宾席,宾主尽欢。翌日,主人花费巨资为唐伯虎和秋香治办行装,派人护送他们返回苏州城。

在《古今词话》中,清代文人沈雄猜想这则轶事中的主人是学士梁谿,却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在《唐伯虎点秋香》的剧本中,唐伯虎十八岁就入华府做书童,好玩是好玩,但改编力度太大,与事实相去甚远。这则轶事经过了长期不断的艺术加工,较真已毫无必要,想考证,我估计也无从下手。

唐伯虎的隐居生活:时常流连于酒肆茶楼之中

*** 配图

唐伯虎倜傥不羁,那些卫道士嫉视他,诟病他,永远不愁找不到猛料。这位江南大才子不仅出入秦楼楚馆,真要是玩嗨了,他还喜欢动手绘制栩栩如生的工笔春宫,风行市井,娱乐众生。在唐伯虎之前,大画家多半爱惜羽毛,他们羞于绘制春宫秘戏图。唐伯虎却敢吃“河豚”,爱吃“河豚”,会吃“河豚”,他画过一套《风流绝畅图》,多达二十四幅,经由徽派刻工贵一明摹刻成版画,遂被视为中国古代春宫之瑰宝。到了二十世纪,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编著《中国古代房内考》和《秘戏图考》,仍对此津津乐道。明代大画家仇英亦善画裸体相交的男女,并乐此不疲。这就不奇怪了,明代的市井文化极其发达,文人墨客踊跃跟进,并且推波助澜,《金瓶梅》这部久禁不绝的“ *** ”即应运而生,半点也不奇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9/146633.html

“唐伯虎的隐居生活:时常流连于酒肆茶楼之中” 的相关文章

乾隆上位之后 乾隆为什么要给多尔衮平反

乾隆上位之后 乾隆为什么要给多尔衮平反

对乾隆当朝,为何一定要为多尔衮平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当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被清算了,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在顺治十二年的时候,皇帝曾经下诏求言,当时的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精奇尼哈番许尔安二人上书历数多尔衮的功劳,希望能够为他平反冤案,恢复他的爵位...

乾隆为什么会选择嘉庆作为皇帝 乾隆是出于什么考虑

乾隆为什么会选择嘉庆作为皇帝 乾隆是出于什么考虑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最后选择传位给嘉庆,是出于什么考虑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在位六十年之后,他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颙琰,也就是嘉庆皇帝。而他之所以传位给颙琰主要原因是有两个,第一是乾隆的选择不多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第二是颙琰禀性宽厚,非常合适。乾隆一...

赵云和刘备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刘备为何没有重用赵云

赵云和刘备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刘备为何没有重用赵云

还不知道:赵云为何没被刘备重用?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第一件就是赵云曾经拒绝刘备,当年刘备和赵云初次见面,刘备三兄弟的名气已经威慑了公孙瓒手下很多将领,甚至连田楷、田豫这些人都想投奔刘备。而刘备特意给赵云抛出招揽之意但却被赵云当场拒绝,这种情况对刘备来说非常尴尬,...

固伦和敬公主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乾隆是如何宠爱她的?

固伦和敬公主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乾隆是如何宠爱她的?

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帝第三女,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据历史文献记载,大清乾隆皇帝一生共17个子女,其中儿子有17位,女儿有10位。而今天要说的这位,就是乾隆皇帝的皇七女——固伦和敬公主。前两年的一部电视剧《延禧攻略》,将清宫内外的尔虞...

刘肥是什么身份?他与鲁元公主是何关系?

刘肥是什么身份?他与鲁元公主是何关系?

刘肥,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西汉诸侯王。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汉惠帝二年 (前193年),齐王刘肥前去长安朝拜弟弟汉惠帝。但刘肥在长安不但差点丢掉性命,还被迫认了亲妹妹鲁元公主为干妈。为何刘肥要“认妹为母”呢一,刘邦长子刘肥出身微寒,为泗水亭长刘邦与外妇曹氏...

谯周: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曾力劝刘禅投降

谯周: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曾力劝刘禅投降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年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成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授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不顾朝令,前往奔丧。...

刘备当初为什么派关羽去镇守荆州 换成赵云又会怎么样

刘备当初为什么派关羽去镇守荆州 换成赵云又会怎么样

对为何当初派关羽去守荆州?如果换成赵云结果会不同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关羽在镇守荆州时败走麦城,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失败的原因,多半归结于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孤傲性格。然而作为蜀汉政权的一把手,也是关羽的大哥,刘备自然了解自家兄弟,那为啥仍然让关羽守荆...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得了荆州,为何还要杀关羽,难道不怕刘备出兵报复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都能找到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感情很好的文字描述。刘关张三人虽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有着过命的交情,感情超出了君臣范围。关羽和张飞...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