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孙权为何制造两宫之争葬送大好江山?
东吴基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白衣渡江之战生擒关羽、夷陵之战力挫刘备,这样显赫的战绩足以力托起他“英雄”的称号。然而,他的晚年似乎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昏庸,《三国志》作者陈寿也毫不客气地将东吴日后覆家亡国的责任追究到开国之君孙权身上。
那么,孙权晚年之举究竟是圣明还是昏庸?他究竟做了些什么?
*** 配图
和好色的曹操一生育有25子相比,孙权的后嗣实在少得可怜,仅有7子。
建安二十五年,孙权受曹魏之封为吴王,随即立长子孙登为吴王太子。孙权称帝之后,王太子顺理成章升为皇太子。孙登在太子位共21年,于赤乌四年,先于孙权去世。
次子孙虑比孙登死得更早。赤乌五年正月,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正是在孙和的太子任上,出现了储嗣争斗的风波,这一争斗的另一主角是孙权的四子鲁王孙霸,因为这场政治争斗发生在东宫和鲁王宫之间,故而史称“二宫构争”。
*** 配图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朱)绩、尚书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拥护太子孙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拥护鲁王孙霸。至此,东吴朝堂之上已经形成了 *** 和鲁王党两大集团,出现了“党争”。
这场 *** 的最终结局,是 *** 和鲁王党的两败俱伤。太子孙和被废,流放故鄣;鲁王孙霸被赐死。同时,一大批陷入“二宫构争”的重臣们也受到惩处,丞相陆逊在孙权的屡次“责让”之后“愤恚”而死;太子太傅吾粲下狱诛死;太常顾谭等人被流放;骠骑将军朱据被赐死……
“二宫构争”对后孙权时代东吴集团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配图
由于成年之子已尽,孙权不得不立年仅7岁的幼子孙亮为嗣。孙亮10岁登基,政令不由己出,终身苦受权臣威逼之祸。
对大臣的清洗导致孙权去世之后东吴朝堂之上缺乏有力的忠臣与重臣,严重地动摇了东吴的统治基础。孙亮登基之时缺乏可靠的有能力的辅政托孤大臣,遂致政变屡兴,权臣不断。
聪明一世的孙权为何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呢?
我们仔细查看两宫的支持者名单就可以发现玄机。东吴和魏国蜀国在权力构成中可以分成几大派系,而一直掌握实权的,则是江东世族。孙权晚年,正是要不惜一切代价,铲除世家大族在朝廷的影响。只是,这种无异于自杀的方式,虽然严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也使得孙家在江东高层不得人心。当东吴国破时,江东豪族望风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