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岳飞一生精忠报国却只落得受屈而死?
公元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在宋高宗的暗示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话说回来宋高宗赵构又是为何要处死岳飞呢?原来宋朝太祖赵匡胤本就是被部下黄袍加身这才当上皇帝的,而赵构本人更是作为靖康之难后仅存的皇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当上皇帝的。再加上因为受到敌人的惊吓,以致惊吓过度失去了生育能力;后又遭到御营军官苗傅、刘正彦举兵起事,意图逼迫高宗退位,并加以软禁。可以说若是没有张浚、韩世忠、刘光世等人,皇位可能早就不保了。在这些事情之后,赵构对武将更加猜疑和担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点!
*** 配图
而岳飞本人在很多事情上又让宋高宗非常不放心,比如在绍兴七年春。宋高宗本已慷慨允诺岳飞指挥除韩世忠以外的各军,大举北伐,却因张浚和秦桧的说服,取消成命。岳飞愤慨辞职,为亡母守孝。高宗派人请岳飞出山,岳飞坚辞不就,一连下了三道诏书,拖了六天才把岳飞劝了回来。此举可以说是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摆明着要挟皇帝。这件事皇帝表面上是宽恕了岳飞,其实他这口气实在难以下咽。后来岳飞向赵构谢罪时,赵构说:对于你的轻率举动,我并没生气,要不然必有惩处。这不就是宋太祖所说的“犯吾法者,惟有剑耳”吗。?
可以说正是因为岳飞这种企图用赌气来唤起皇帝的觉悟的方式已经在宋高宗眼里种下了不听话、不服从的种子,给君臣关系和自己的命运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也正是这种不听话,关键时刻还讲条件耍态度的行为,使得它成为了岳飞被杀的之一个因素。其次因为岳飞太想做出事情、建立功名,但却忘记了背后还有一双审视的眼睛一直在时时刻刻关注着他。而岳飞的部队叫“岳家军”,这本身就是个大问题。试想一下宋高宗出钱,给职位、给资源、给任命把军队全权交给岳飞来指挥,而岳飞成立的军队却叫“岳家军”,这不等于心里没有宋高宗,只有自己吗?
再加上在南宋初年的时候,由于军事作战需要,很多领兵的大将都坐镇一方,招兵买马,恩威并施,国家的队伍就跟自己家的队伍一样。士兵只听将军的,不听朝廷的。而岳飞的部队所向披靡,每次收复河南失地,老百姓箪食壶浆,来慰问感谢,感谢岳飞,感谢岳家军,却没有宋高宗什么事。可想而知宋高宗是何等心情,也正是因为岳飞的功高盖主,势大压主,犯了大忌。加之岳家军一直打着“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旗号!使得它成为了岳飞被杀的第二个因素。
*** 配图
再后来岳飞因为听说金朝打算扶立宋钦宗儿子当傀儡另立新朝,就上奏建议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设皇储。宋高宗立即驳回,并直言岳飞管的太宽了。宋史记载,岳飞北伐不成,在首都见到了皇子,便对皇子说北伐中兴的大业,就要靠您了。这话传到赵构耳朵里本来就心虚,加上之前已经有武将拥立太子废除自己的先例的宋高宗心中更是不安。在皇储问题上,岳飞的坦诚犯了大忌。使得它成为了岳飞被杀的第三个因素。
而岳飞做事又太无私了,把公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样全心全意的去做,又没有任何要求。这种太完美没有缺点的人反倒更让宋高宗害怕,要给他盖房子,他也不要,还说:“敌未灭,何以家为?”又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试想一个既不贪财,也不好色,还不沾酒,不置家的人,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图我的江山?就在岳飞最后一次北伐前,宋高宗还反复叮嘱岳飞不可反击过界,北伐目的在于“有限反攻,以战求和,不要全线追击”。今天看来,高宗这样做无疑有着有多重目的:
1、是不要招致强敌反攻,以乱议和大局;
2、是不要孤军深入,以防寡不敌众;
3、是防备岳飞积累太多政治资本,以威胁皇位。
显然岳飞没有看懂这些,他一打起仗来就不回头,而金兵对岳飞早已是闻风丧胆,就向宋朝放话要挟:如果要想议和,必须杀死岳飞,否则将吞并宋朝。再加上当时的两个小道消息更是促成了皇帝杀岳的决心:之一是说,岳飞三十出头就当上了节度使,岳飞有一句话说“在我朝这些大将里面,能三十出头当节度使的,除了太祖,只有我岳飞一个人”;第二是说,岳飞解了兵权之后,岳云和张宪在湖北襄阳举兵要以武力要挟朝廷恢复岳飞的兵权。结果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岳飞不合时宜上表,言词激烈,要求恢复自己的兵权,让宋高宗更加疑心了。也正是岳飞抗金心切,固执地要求增兵、增权,提议建储、不按领导意图办事、拒绝升迁等行为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犯了宋高宗深深的忌讳,以致连岳飞留意翰墨、礼贤下士,也会让宋高宗疑神疑鬼……
*** 配图
作为一代名将,岳飞亲自参与指挥了一百二十六次战役,没有一次失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文武双全,著有《岳武穆遗文》,其《满江红》词成为千古绝唱。但是,在政治上,岳飞却没有看到自己效忠的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有怎样的需求,立志报效朝廷,但是却无法获得皇帝的信任。最后只落得受屈而死,实在可惜可叹!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如果连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个上级,这个上级又有怎样的需求都不知道,那么成唐想来就算你功劳、本事再大也恐怕难以受到信任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