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兴师伐吴,历史上诸葛亮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诸葛亮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家都知道关羽大意失荆州,也都知道刘备讨伐东吴,当然至于火烧七百里,夷陵战败,白帝城托孤这些也都了然于心。
可是关于刘备兴师伐吴历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论调,尤其是对于诸葛亮的态度、言论呈现出两种极大反差描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吾苦谏数次,只是不听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的第八十一回,刘备亲自到士兵操练场上校验士兵,并且决定择日兴师讨伐东吴,御驾亲征。
当臣子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全都跑到了诸葛亮的府邸,要求诸葛亮劝谏刘备不要如此鲁莽。
诸葛亮说了很多的话,而其中这一句最为重要。从这句话当中,我们能够看到诸葛亮是不愿意刘备讨伐东吴的,而且多次表明立场,多次拒绝。
却说二贼当夜割了张飞首级,便引数十人连夜投东吴去了
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所灭之后,自己的二弟张飞也出了意外,两个宵小之人夺了二弟的首级,跑到了东吴去。
这又是一个导火索,在这个导火索之后,刘备直接率领部队出师讨伐。
自此开始,诸葛亮一直再说一句话:倘若法正在此,那就好了。
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
诸葛亮似乎对法正有着充足的信念,认为只要法正在的话,就必然能够阻止刘备东行。
三国志的相关记载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
在三国志当中,诸葛亮也说过这句话。哪一句话呢?如果法正在的话,必然能够阻止刘备东师伐吴。
但是说的这一句话有一个相当大的前提,很多史学家或主观或被动的忽视了,我们必须在此点出,那就是战败之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刘备出师讨伐东吴,在战败之后诸葛亮才一直说,如果法正在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好,我们顺着这个时间线,必须再往前看一下:刘备在出师讨伐东吴的时候诸葛亮在干什么,诸葛亮又在说什么,有没有明显的阻止刘备讨伐东吴的迹象呢?
兵势无常,在于观变出奇
胡三省曾经对诸葛亮的此次策略变化和他对于刘备出师讨伐东吴进行了系统的复盘,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行军作战没有常理可言。
这句话非常巧妙,巧妙就巧妙在我们仅仅能够找到这样的一句话(诸葛亮所说),来描述诸葛亮那个时间节点的态度,可也仅仅是如此而已。
同样的道理,我们继续在《法正传》里面去寻找相关的时间节点,终于找到了如下九个字:
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好的,这九个字和最开始的那几个字联系在一起,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在刘备讨伐东吴的这一方面,的确存在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最起码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决绝。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哪怕刘备率领部队讨伐东吴,蜀汉也不会有这么严重的损失。
诸葛亮和法正的身份差别
肱骨之臣的为难之处
在大家的思想认知当中,诸葛亮是整个蜀汉的二把手,属于一个绝对意义上的自由人,想做什么做什么,而且上面有刘备的支持,下面也有满朝文武的认同,那真实情况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并不是,我们仔细分析诸葛亮的身份地位就不难发现:在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相当于丞相的存在了。
按照大家的所思所想和认知,作为一个丞相,那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嘛,哪怕刘备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事情,诸葛亮也可以直接拒绝呀。
很抱歉,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的丞相制度,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丞相和皇帝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他们两个既不是完整的利益结合体,也不是相互监督的对象,更不是拼个你死我活的敌人。他们两个人仅仅是一个辅助性的作用,而且是相互辅助。
而当诸葛亮在进入川蜀之后,他的地位是 *** 左将军。很多小伙伴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出现一个 *** 左将军就类似于古代的丞相呢?我们需要从刘备的官职来看。要知道在刘备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他是有着对应的官职的,他的官职是什么呢?没错,就是左将军。
现在诸葛亮成为了整个蜀汉的 *** 左将军,这就意味着他可以时时刻刻 *** 刘备去行事,那么诸葛亮和丞相有什么区别呢?
当诸葛亮是丞相,刘备是帝王这样的身份我们进行一个假想线性化的话,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叫做帝相不合。
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似乎只有一个环节,那就是一旦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关系不在和之前一样友好的话,对于整个蜀汉来说是一个大危机。
丞相与言官的密切联系
这一点涉及到古代的经典政治哲学,帝王一般不会轻易的参与到与丞相相关的争斗当中,尤其是语言上的辩论。因为这样的一种辩论,很容易给手下带来诸多误解,对于整个帝国的统治会出现较大难题。
我们以唐朝为例、以宋朝为例就不难发现,一般皇帝和丞相站在一起即将出口伤人之时,丞相都会稍加示意,让自己身边的文臣顶上。
这里所说的文臣,单纯的指言官,也就是起到劝谏作用的官员。
在这里我们又会衍生出另一个名词,什么是言官?言官的作用是什么?
先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非常有趣,发生在朱元璋的身上。话说某一日,朱元璋在宫外找了乐女。想要休闲一下,结果被言官发现,然后言官直接要求朱元璋按照皇家规定将这几个乐女赶出宫去,并且向自己道歉。
一向强横的朱元璋,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竟然也没了脾气,赶紧穿好衣服,跑到外面对着言官道歉。
法正的特殊优势
孝直避箭
法正这个人相对而言比较耿直,而且一旦自己认定的事情,八头马也拉不回来。比如法正在向刘备劝谏的时候,直接跑到了前线,把刘备吓了一跳,赶紧招呼他躲避箭矢。
就这么一个急脾气,连刘备都没有办法,就更不要说这个急脾气直接怼上刘备了。
而以刘备的仁义之心,自然也不会把法正怎么样,法正劝谏刘备几乎是一个双赢的事情。当然除了这些表象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法正在蜀汉的军事地位和政治地位要比其他大臣高上一点点。
至于这一点涉及到了川蜀的部队组成,涉及到了川蜀的权利纠纷,我们不再过多阐述。
刘备为何非要讨伐东吴?
在三国演义当中,我们能够明显察觉到诸葛亮对于蜀汉和东吴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产生的焦虑感。按照诸葛亮所说,无论是蜀汉和东吴的人际关系、军事关系、经济关系一定要做到密切配合,因为双方之间一旦出了矛盾,对于曹魏来说可就真的是渔翁得利了。
但是在《三国志》的记载当中,我们没有察觉到诸葛亮对于继续和东吴合作下去的意愿,当然诸葛亮和东吴的关系也没有僵硬到无法化解。
而刘备讨伐东吴主要有三方面因素,这三方面因素,无论哪一方面诸葛亮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反击。
张飞、关羽之死
当我们提出这一个论点的时候,很多小伙伴可能不以为意,认为一个帝王如果因为自己的兄弟、自己的朋友出现了某些事情就不顾一切,一定不是一个好的帝王。
但是这样的一种说法似乎有道理,却又没有太大的道理,因为在三国时期对于兄弟之间的情谊看重的很。
比如孙权曾经就差一点点没有遏制住和公孙渊开战,原因也是为了自己的所谓兄弟情谊。在三国时期、在那个年代对于兄弟情义非常看重,因为那个年代如果连自己的兄弟情义都不看重的话,想要让兄弟们跟随着你似乎非常困难。
当然,这样的一种价值观、这样的一种价值理念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变化,大家要理解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拿孙权当作一个例子进行纵向比较。
孙权要飘了
如果单纯的是因为张飞、关羽之死,估计诸葛亮还会有一点说辞。但是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孙权已经准备攻打益州了。
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
在《三国志吕蒙传》当中,我们能够发现孙权在夺取荆州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布防,而这一系列的布防让吕蒙直接掌握军权,并且跑到了前线去。
很多人会说,吕蒙掌握军权不假,吕蒙跑到前线去也不假,只不过万一吕蒙起到一个防备作用,单纯的防备刘备反扑呢。
璋乃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
接下来发展的态势超乎了刘备的预料,因为孙权从来没有想过防备反扑,他想到的只有一点,那就是重挫蜀汉。
在三国演义当中,孙权会给我们这样的一种思想认知,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安居乐业的过自己的小日子,无欲无求,没有野心,每天吃好喝好玩好。
可是这也仅仅是三国演义当中的孙权表现罢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孙权要比三国演义中的孙权还要狡诈。想想也是必然,如果一个人成绩平平,能力平平,他又能怎样坐上这个宝座呢?
而孙权之所以磨刀霍霍,准备和蜀汉进行开战,是因为荆州一旦归了孙权,孙权的实力大增,在实力上面已经隐隐超过了蜀汉。
而蜀汉的关羽,张飞先后去世,给了孙权和东吴更大的信心。关羽活着的时候,大家忌惮关羽的威名。与此同时,张飞也在一旁随声附和,大家对于张飞、关羽这两个人甚是头疼。
可是伴随着关羽大意丢荆州之后,张飞也莫名其妙的被砍下头颅来。这个时候,孙权以及整个东吴开始跃跃欲试。
而在孙权的思想认知当中,即便自己不去找刘备的麻烦,这道坎也迈不过去了,刘备也必然而然的会和东吴进行决一死战,与其如此,倒不如先下手为强,抢占一个先机。
蜀汉失败的未必会有如此的惨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
蜀汉短时间内看起来士气受损,无论是将士、无论是精锐士兵全都大打折扣,但整体来看刘备还是有和东吴决一死战的实力。
这里面主要涉及到三个板块:
之一个板块为蜀汉的储备人才。
大家要明白,蜀汉自古以来都是易守难攻,而蜀汉的内部几乎是别有洞天,对于整个蜀汉而言,无疑是天杰地灵之地。
整个蜀汉拥有着相当多的后续储备人才,无论他们是行军作战还是做徭役,都有一定量的人力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能多次率领部队出师伐魏,这与蜀汉的地形以及蜀汉特有的优势有着密切联系。
第二个板块在于蜀汉师出有名。
古代行军作战最讲究的就是师出有名,因为师出无名的话,很容易遭到全天下的唾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靖难之役时已经火烧到了眉毛,朱棣还在四处慌乱的寻找如何去对付朱允炆的名义上的借口。而古代行军作战如果师出无名的话,很难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
从当时的东吴和蜀汉的关系来看,东吴违约在先,抢得了荆州,消灭了关羽,并且张飞的死和东吴也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蜀汉表面上看是一个纯粹的受害者,这个时候受害者向强势的那一方发起反击,有着得天独到的优势。
第3个板块,蜀汉已经无法和曹魏作对抗了。
东吴和蜀汉的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吕蒙就已经率领部队,兵临城下。
这个时候如果蜀汉再一味的和曹魏做对抗,可能东吴就会趁着蜀汉军力空虚的时候直接讨伐蜀汉。而蜀汉绝对意义上会呈现出两面夹击的状态,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会出现一个大危机。
与其讨伐曹魏,最终让东吴占了便宜,倒不如先收拾一下东吴,看一下能不能把荆州夺取回来。
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嗯。
历史启示录
蜀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而蜀汉讨伐东吴并且展开了夷陵之战,最终火烧700里连营,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一系列事件衍发下来,所有的人都没有预测到。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没有预测到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战争原本就是瞬息万变的事情,最开始的时候占据绝对意义优势未必能够笑到最后,而最开始的时候师出有名也未必能够取得大胜利。
很多人都说,因为诸葛亮反对刘备出师讨伐东吴,所以被刘备给软禁起来了,整个蜀汉的所有事情都不让诸葛亮来参与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当关羽、张飞两个人去世,赵云年迈无法再支撑整个战场,蜀汉的力量极其复杂,其中川蜀量隐隐占据高位,而蜀汉的原住民似乎又有着某些情绪想要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备把自己的全部家底统统拿出来和东吴对抗,可能最后自己的老家都被蜀汉的原住民给直接推翻了。
所以这个时候刘备必然会考虑到,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腹留下来,留下来照看整个蜀汉。
而且刘备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不堪,在当时的状态下刘备行军作战,他的指挥能力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只不过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作战指挥家遇到了更加优秀的军事作战指挥家,当刘备遇到了陆逊,一切似乎已经成了定局。
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出师讨伐东吴,诸葛亮并没有表达出明确的观点,去也成不去也成。因为这个去不去,本身就在模棱两可之间。而当刘备出师讨伐东吴最终失败的时候,诸葛亮才说了那一句:法正没在。如果法正在的话,或许可以减小损失。请注意这个时候诸葛亮说的是或许可以减小损失,也就是说诸葛亮隐隐约约之间已经赞同了刘备出师讨伐东吴的计划。
再加上最开始刘备讨伐东吴时顺风顺水,甚至直接推到了东吴的大门口。战役呈现出一片乐观的态势时,诸葛亮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反驳意义和价值。但战争瞬息万变,而这一次的刘备兵败,迫使东吴和蜀汉再一次联盟。可是这样的所谓联盟究竟能够延续多久?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