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什么是女主干政?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2-09)90

女主干政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女主干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现象,虽不绝于史书,但是也非历朝历代均有,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女主干政,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又呈现出它的特点。

一、女主干政的条件

在中国历史上,女主干政的出现并非偶然,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

其一,封建君主专制是女主干政的前提条件和最主要因素。

翻开史册我们就会发现,女主干政与君主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中国社会刚刚步入君主专制之时,女主干政也随之而来。这是为什么?

因为君主专制的特点决定了封建君主必然要集大权于一身,实行所谓的“乾纲独断”。在此情况下,有为有才且勤奋的君主,可以集其精力处理纷繁政务。但是,那些无能之辈,自己无能理政,却又不甘心大权旁落于外廷,于是只有委政于心腹贴己之人一一后妃、宦官、外戚。此即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出现女主干政、宦官专权、外戚专政的原因所在,女主干政是这一历史现象的突出反映。

什么是女主干政?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换而言之,女主干政是君权的另一表现形式,君主专制是女主干政的前提。

其二,幼主即位是女主临朝听政的重要因素,它为女主干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果我们将女主干政中类似者加以归纳的话,必然会发现:临朝听政者多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之际多为幼主在位。东汉诸临朝听政太后均立怀抱之帝以专权;北魏胡太后为求专权毒死其子以立幼子;慈禧三次垂帘二次幼主在位。这是为什么?

慈禧垂帘的经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咸丰临终托孤,遗诏命八大臣辅助年仅6岁的小皇帝。但是,由于八臣本身的过失,不得上民之心,加上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祈勾结,在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指使其党人提出了垂帘的理由,对肃顺党人打责不少。《清代档案史料丛编》记载,当时御史董元醇提出请求垂帘的理由是:

“窃以事贵从权,理宜守经。何为从权?现值天下多事之秋,皇帝陛下以冲龄践祚。所赖一切政务皇太后宵旰思虑,斟酌尽善,此诚国家之福也。臣以为即宜明降谕旨,宣示中外,使海内咸知呈上圣躬虽幼,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左右并不能干预,庶人心益加敬畏。而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术。俟数年后,皇上能亲裁庶务,再躬理万机,以天下养,不亦善乎!虽我朝向无太后垂帘之仪,而审时度势,不得不为此通权达变之举。”

胜保身为统兵大帅,居然也上疏请求实行垂帘之制。他认为

“朝廷政柄操之自上,非臣下所得而专。”故“为今之计;非皇太后亲理万机,召对群臣,无以通下情而正国体;非另简近支亲王佐理庶务,尽心匡弼,不足以振纲纪而顺人心。”如此,方使“一切用人行政大端不致变更紊乱,以承郅治于无穷。”

大学士贾桢、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等均有折上呈,建议

什么是女主干政?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为今计之,正宜皇太后敷中宫之德化,操出治之威权,使臣工有所禀承,命令有所咨决。”

从上面的奏折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提出了在幼主难以御殿理政的情况下,君权不可下移,威权操自于上,皇太后垂帘乃是理所当然的理论。正是这一理论为慈安、慈禧的垂帘听政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理论根据。

其三,皇帝昏庸无能是女主干政的又一必要条件。

皇帝的昏庸无能,为皇后与宠妃干政提供了条件。如贾后的干政,是由于其夫惠帝是个 *** ,他来到世上除享乐而外别无他求。当天下大饥,有人报告百姓多因饥饿而亡时,他竟可笑地说:“为什么不吃肉粥?”如此昏庸,怎能理政?其权旁落于贾后之手也不为怪;慈禧的预政,是在咸丰厌政、纵情声色的情况下实现的。这些事实表明后妃干政与君主昏庸无能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

其四,女主本身的素质与主观努力程度是干政与否的内在条件。

上述三个条件只是客观上的,而欲成干政之局还要看太后、皇后、妃子们的素质与主观努力的程度如何。历史上欲参政的女主很多,但成功的却不多。

1,这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素质受限,无能为力。

如西晋贾后多次用以毒攻毒之术,揽权干政。但除了杨骏这个干政的障碍,却又引来了楚王玮这块绊脚石,当她没计除掉绊脚石后,没想到又被赵王伦杀死。她虽也干政,但时间不长,应该说她不具干政的素质,无控制朝政局而的能力;慈禧之所以能统治中国四十余年,有人曾作过解释,《慈禧外纪》记载慈禧:

“心思灵敏,突过于人,其热心政权,亦独禀特性,其天资之卓绝,性情之坚毅,加以一生经历之多,艰难困苦,险阻备尝,此其所以成为伟人也。年十六岁时,五经成诵,通满文,廿四史亦皆浏览,尝有史臣在旁讽诵,故能通古今治乱大势,又能诗善书画。有此聪明学问,故能久揽大权。”

可见,一个失败,一个成功,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很重要。

什么是女主干政?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另一方面则是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如宋真宗刘皇后即主观努力不够。宋真宗驾崩之际,

“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其处分。”

这就等于将权力移交于刘皇后,可她并未就此揽权理政,而是在丁谓等大臣请其御别殿时说道:

“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

因此,刘皇后虽也曾垂帘决事,但终未成武后、慈禧的威倾天下之势,此与刘皇后主观努力有很大关系。

除以上条件外,中国古代传统的一夫多妻制,特别是封建帝王往往后宫佳丽数以千计,谁若不争宠、不干政就会有被埋没终生或被打入冷宫的厄运,故迫不得已起而奋争,这也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儿女对父母必尽之以孝,言听计从,皇家也不例外,这就为母后控制儿君提供了方便条件。如此等等,均对女主干政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2/172606.html

“什么是女主干政?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的相关文章

朱标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朱标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朱棣在1402年打进南京,登基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改换朱标的谥号。朱标在去世后,朱元璋给他谥号“懿文太子”。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登基称帝后,改称...

历史上刘伯温在死前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

历史上刘伯温在死前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

刘伯温,在中国民间的名气非常之大,甚至能与三国时代的季汉丞相诸葛亮相媲美。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明朝时的老百姓常说“古有诸葛亮,今有刘伯温”。众所周知,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顶级的谋略家和军事指挥家,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而人们把刘伯温跟孔明先生齐名比喻,说明刘伯温的才华和谋略在...

纪晓岚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纪晓岚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说起这位纪晓岚大人能被现代人认识,那就多亏了那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6岁的纪晓岚,被人们称为神童,从此一路神童。从乡试,到殿试。从解元,到进士出身。从平民到走进朝堂,这一路纪晓岚31岁。文采出众的纪晓岚,在仕途的路上却变得坎坷。因为他没有得到重用...

苏轼是什么人?他被贬黄州是因为i什么

苏轼是什么人?他被贬黄州是因为i什么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古城黄州,因苏东坡而闻名天下。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时光。在这里,他的心态得到进一步的锤炼,直至旷达。在这里,他的文学造诣达到顶峰。在这里,他能感受生活的另一番乐趣。...

历史上诸葛亮与赵云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上诸葛亮与赵云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乱世出英雄。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病危之际,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作为丞相,总揽朝政,负责行政,其中,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成为军事上的负责人。也就是说,内政归诸葛亮管,军事上就归李严管了。这样,诸葛亮似乎就没有军...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迎接二圣是真正的原因吗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迎接二圣是真正的原因吗

还不知道:岳飞被宋高宗杀害,真是因为他要“迎回二圣”?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岳飞是宋朝抗金的英雄,他的英雄气概和对国家的忠诚,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他不畏权势,以身殉国,被世人敬仰。然而,岳飞虽然与金国征战多年,但他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荣耀,反而被宋高宗处死。后世史家在对...

刘裕掌权后司马家都没有威胁了 刘裕为何要杀光他们

刘裕掌权后司马家都没有威胁了 刘裕为何要杀光他们

刘裕已掌握大权,为何还要将司马懿后代灭族?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东汉末年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了一种相当的混乱当中,汉王朝已经无法稳定的维持自己的统治,而权力的真空肯定要有其他人去争取,这也就导致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百年斗争。不过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

陈武:三国时期东吴猛将,仪表堂堂,屡建战功

陈武:三国时期东吴猛将,仪表堂堂,屡建战功

陈武(177年-215年),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人,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负责统率精锐的庐江上甲。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武年轻时仪表堂堂,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因战功封为别部司马,统率庐江精锐。孙策死后,拥立孙权为主,督率五校。由于陈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孙权,下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