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2-16)110

还不知道:清朝乞丐如何过冬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圣杜甫一生清贫悯人,关爱民生,在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道尽了战乱后破屋受冻的凄凉,抒发了对读书人的担忧与愿景。

比起读书人,平民的苦楚却更容易被忽略,清代的鸡毛房,对于当时的街头流浪者来说,无异是夏日一抹清凉风,旱期一场及时雨,一地鸡毛却能为其带去夜夜温暖。

停滞的帝国 凄苦的百姓

关于清朝的记忆,最深刻的标签包括文字狱闭关锁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等等,历经了康乾盛世,清朝即将遭遇日落之后的漫漫长夜和低温侵扰。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对内,程朱理学成为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手段,儒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扭曲成了下对上的一味服从,上对下的一味命令,民众的思想被禁锢,封建程度达到顶峰。

对外,高度集权的自满蒙蔽了统治者的双眼,数百年的闭关锁国,使君不见海外的急速变迁,不见枪支炮火乱斗的热武器世界,不见地理大开发下的资源累积和掠夺,不见境外虎视和贪婪的眼光,关上的是睁眼看世界的机会,关上的是进步的时机和交流的远见。

权贵的权利膨胀,满人一贯粗放豪野的行事使其心中并无忧民意识,圈地运动逐渐兴起,在规定的时间里骑着马跑,马能跑多远那么地就有多大。

刚开始圈的地确实是无主荒地,后来演变为强硬占地,依靠农耕的百姓要么流落街头,乞讨度日,要么卖身为奴换得生存的机会。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另一方面,重农抑商的政策一如既往,社会流动性小而稳固,人口却保持增长,逐渐形成了无以为继,人多财少的局面,百姓的生活条件愈发困苦,偶遇天灾人祸,便是一场足以毁家灭族的灾难。

清朝帝国就如曾经一声长啸震天地的林中之王,逐渐安于享乐和无上的地位,停滞了疾速扩张的脚步,只余下臃肿的身体和浑浊双目,在其统治领域内的百姓,受到的是压榨和欺侮。

鸡毛铺就满怀温暖

北方之冷,眼中能看到北国风光,万里雪封的壮阔风景,身体上能感受到的却是是绝对的低温带来的物理伤害。

在这样的严寒的日子里无防护地睡上一晚,不仅会被寒气入侵损伤身体,更有甚者,冻得牙齿颤抖唇色发乌,身体逐渐停止了制热运转,街头巷尾的角落里无知觉地痛苦又沉默逝去,贫民的无奈和悲哀在这样的苦难日子里迎来了尽头。

鸡毛房,清代北京城的特有之景,因其屋内铺就满地鸡毛而得名,简陋至极,却为衣不蔽体的无数流浪者和贫民带去了满怀温暖。

与豪门深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腐朽破烂的小屋,在清代,这样的小屋多集中分布在北京城的边缘地带,鸡毛房也常常是这样的破旧小屋。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鸡毛房,又称鸡毛店,火店子,一般不大,屋内没有桌椅板凳,棉絮铺盖,只有地上一层鸡毛。有些苦中作乐的人,进入鸡毛房以后,便 *** 衣服,全身置于鸡毛之中,在鸡毛柔软的触抚中安然入睡,一夜无梦。

还有更讲究一些的,地上铺上一层鸡毛,屋顶上吊一个鸡毛做成的四方盖子,等房子里的人满员了,一个挨一个躺下之后,便利用滑轮将大鸡毛盖子满满放下来,和地上的鸡毛合拢在一起,着实是以鸡毛为席,又以鸡毛为被了,还美其名曰鸡毛小店赛天堂,铺天盖地也平常。

至于为什么不用棉花或者寻常被褥,也是因为入住的人第二天离开时常常会偷挟被褥,或将其改制成身上衣物,或偷偷藏起用作下一个寒夜时的温暖之源,久而久之悬挂的鸡毛被形成了,用时下滑,晨时收起,循环利用,不知为多少人带去了一点希望和暖意。

最后的救命稻草

尽管鸡毛房成为了无一屋可归者眼中理想的天堂,且现代对鸡毛房的解释多为旧时私人或公益团体所开办的供乞丐或穷苦人取暖的地方。”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然而在仲山的《批本随园诗话》里有简明的记载:“京师鸡毛坑,专为乞丐而设,冬夜无火,以鸡毛围身,相倚而睡。鸡毛每筐值一二文,店钱则四文而已。可见鸡毛虽廉,却不是无偿赠予,本质上只是一种极为简陋的旅店。

鸡毛房内人员拥挤不堪,气味难闻,卫生堪忧。

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曾经以《鸡毛房》为题写过这样一首诗: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黄昏万语乞三钱,鸡毛房中买一眠。牛官豕棚略相似,禾杆黍秸谁与致?

鸡毛作茵厚铺地,还用鸡毛织成被。腹背生羽不可翱,向风脱落肌粟高。天明出街寒虫号,自恨不如鸡有毛。呈嗟乎,今夜三钱乞不得。

明日官来布恩德,柳木棺中长寝息。无疑,漂泊的贫民挣扎在生存线上,商人重利不讲情,交不上旅费便会被毫不留情地驱赶,尽管鸡毛区区二文,却是多数贫苦之人在凛冽寒冬中能够抓住的救命稻草,民苦,百味交织,更甚黄莲。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朱门酒肉富且臭,路有白骨无人收,这是封建王朝下阶级差别的真实写照。生死,爱欲,自由,这些需求逐级递增,却成为了许多清朝流浪的贫民永远无法触及的奢望。

在居无定所的日子里,他们苦苦抓住每一个活下去的机会,严寒的冬日为他们的生存带去了重重困难,鸡毛房却是他们能够存活的希望,在鸡毛房度过的每一个夜晚,人们也许能够舒展开挂满郁结惆怅的眉头,卸下无形的重担,以一个短暂的甜美梦乡,求得努力生存下去的勇气。

时光流转,转眼清朝覆灭,鸡毛房也成为了历史上的而无记忆的存在,欣喜百姓幸福生活安乐,祈愿国泰民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2/173818.html

“清朝时期的乞丐是如何度过冬天的 鸡毛房了解一下” 的相关文章

鄂邑长公主对汉昭帝有养育之恩,为何最后被逼自杀?

鄂邑长公主对汉昭帝有养育之恩,为何最后被逼自杀?

刘弗陵,即汉昭帝,他是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的幼子,登基时年仅八岁。其实,不论是从年龄、身份还是能力等方面来看,汉昭帝都不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但卫子夫与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死,他的另外几位哥哥也因为种种原因被排除在外,最终年纪最小的刘弗陵,反而成了皇位的唯一继承人。后元二年(前87年),刘弗...

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但均未被采纳

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但均未被采纳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

历史上比干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比干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商朝名人比干,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比干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他是商纣王帝辛的叔父。也就是说,帝辛的父亲帝乙和比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不过帝乙是嫡出,比干是庶出。虽说比干是帝辛的叔父,实际上也是帝辛的大臣。在夏商周那样的朝代,由于等级森严...

历史上夏侯徽是怎么死的?与司马师有何关系?

历史上夏侯徽是怎么死的?与司马师有何关系?

夏侯徽是曹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女儿,司马师第一任妻子。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司马家为了谋权篡位之狠辣果决,历来为后世所诟病,司马懿隐忍诛曹爽、杀王凌,司马昭弑曹髦都是例子。《晋书》中更是记载了司马师的冷酷无情,他居然毒杀了为自己生了5个女儿的妻子夏侯徽司马师毒死夏侯徽的记载后雅有...

固伦和敬公主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乾隆是如何宠爱她的?

固伦和敬公主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乾隆是如何宠爱她的?

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帝第三女,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据历史文献记载,大清乾隆皇帝一生共17个子女,其中儿子有17位,女儿有10位。而今天要说的这位,就是乾隆皇帝的皇七女——固伦和敬公主。前两年的一部电视剧《延禧攻略》,将清宫内外的尔虞...

刘封武艺到底是什么样的 刘备为什么要杀这个义子

刘封武艺到底是什么样的 刘备为什么要杀这个义子

对刘封的武功如何?刘备为什么要杀死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作为蜀汉第二代的年轻后辈,刘封是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那么,刘封的武艺如何呢?咱们来看一下他经历过的几次战斗。一、刘封首次展示武力,并非上阵厮杀,而是一次未遂的行刺。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一回中。回目:赵...

多尔衮当初为什么要强推剃发令 此举是高明之举吗

多尔衮当初为什么要强推剃发令 此举是高明之举吗

还不知道:为什么说多尔衮强行推行“剃发令”是高明之举?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改正朔,易服色从来都是一个新王朝代替旧王朝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清朝的“剃发令”却是中国历史上执行最为困难的一项“易服令”。满清入关占领南京、苏杭以后,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于是颁布了一系列严...

刘荆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刘荆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刘荆,广陵思王,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的第九子,生母是阴丽华。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荆30岁的时候,曾找了一个术士给他看相。术士看完后,吓得立刻就去告官。这是怎么回事呢?刘荆是刘秀一个很不安分的儿子。刘秀生前,封他为山阳王,镇藩山阳国。山阳国在现在山东菏泽定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