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兵的战斗力究竟有多强?最后为什么悄无声息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府兵的战斗力究竟有多强?最后为什么悄无声息退出了历史舞台?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公元436年,也是南朝宋元嘉十三年。这一年,威名赫赫的北府军最后一个名将被杀于建康城廷尉府中。檀道济,这个据说总结出了三十六计的将军,临死前还为历史贡献了两个成语:目光如炬和自毁长城。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史·檀道济传》)
北魏上下听说檀道济死讯,弹冠相庆,奔走呼告,“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从此便有了饮马长江之心。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大举南犯,进抵瓜步。宋文帝登上石头城仓皇北望,不禁悲呼:“若道济在,岂至此”!
然而,檀道济就是在宋文帝授意下被杀的,而北府兵这支劲旅也是在宋文帝一朝落下了历史帷幕。
檀道济是刘裕代晋建宋的佐命十四功臣之一,北府兵后期的代表人物。在刘裕北伐时,檀道济和王镇恶为先锋,先复洛阳,后入长安,当年也曾“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称帝后不到两年就病死了,遗诏“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同被顾命”,共同辅佐宋少帝刘义符。然而刘义符秉性顽劣,完全一副小孩心性,怎么看都难堪大任。于是,不到一年,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个顾命大臣就谋废少帝,迎立文帝刘义隆为帝。
在这场政变旋涡中,檀道济是被召入朝后,才得知谋废之事的。然后他就只是表面上反对了几声,便十分见机地参与其中了,并且还担任了带兵“入守朝堂”的重要角色。因此,文帝才得以顺利登基。朝堂安静,只有文帝的二哥刘义真被先废后杀,无辜受害。
图 宋文帝刘义隆
政变成功后,四个顾命大臣开始分配权力。很简单,徐羡之、傅亮守朝堂,谢晦守荆扬,檀道济守广陵,四人内外相济,以为“可得持久”。
徐羡之,傅亮谋自全之计,晦居上流,而檀道济镇广陵,各有强兵,以制持朝廷;羡之,亮于中秉权,可得持久。(《南史·列传第五》)
然而,宋文帝又岂是无能之辈。他深知檀道济和其他三人不同,于是便“抚而使之”。先利用四人矛盾在朝廷清缴了徐羡之、傅亮的势力,然后出兵征讨谢晦。他的安排是,先让心腹到彦之为先锋,然后檀道济随后,自己则亲率六军压阵。结果,到彦之战败,檀道济赶到后,毫不留情一举荡平了谢晖叛乱。
按说,檀道济有佐命和平叛这样的大功,文帝应对他信任有加才对。但实际上,文帝却对他却十分忌惮。其中原因,恐怕是因为檀道济率领下的北府兵,实力太强了。
早在公元422年,北府兵就已经被武帝刘裕一分为二。一半被朝廷亲王掌控,镇守在京口;檀道济只领到了半支军队,治所在广陵。
430年,之一次元嘉北伐,文帝心腹到彦之在前线战败,檀道济临危受命,北上救援,竟率全军而返,一时间声威大震。当时,“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安知非司马仲达也”,于是就有人将他比作是前朝夺权篡魏的司马懿了。
司马懿曾发动高平陵之变,为子孙建立晋朝打下根基
更要命的是,宋文帝还经常身体不好,大有当年魏明帝曹叡“英年早逝”的模样。公元435年,文帝病重,眼看就要不行了。彭城王刘义康(前分去一半北府兵的亲王)在朝,怕文帝死后檀道济难制,以鲜卑扣边为由召他入朝,欲先杀之,永除后患。
谁知文帝病好了,檀道济暂时躲过一劫。436年春,檀道济奉命即将返回广陵,船都快要启程了,又传来文帝忽然病重的消息,急召檀道济回朝。回去后就下了廷尉,最终将他杀害。
显然,檀道济之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勋业太盛、功高震主的缘故。他被杀这一幕,就仿佛是朝廷为了要吸取当年司马懿的教训,而迫不及待就要杀了他。至于他到底是不是另一个“司马懿”?不管他是不是,反正他都不会有机会了。
图 檀道济
失去了檀道济之后的北府兵,也很快衰落了。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第二次北伐,以王玄谟为先锋,“悉发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率军北伐,结果大败,还被北魏趁机反攻了过来。
而这次北伐的主力已经不是北府兵,而是新募的“江南白丁”了。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又江南白丁,轻进易退,此其所以败也。”当年威震“五胡”的北府兵,其时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