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南斯拉夫之战期间为什么德国仅用11天就占领了
1941年4月6日,德国军队向南斯拉夫发起了进攻,史称“入侵南斯拉夫之战”。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南斯拉夫高层早有预料,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抵抗德国的入侵。按照常理来讲,在这次战争中,南斯拉夫的优势很大。首先,南斯拉夫拥有120万大军,同德军的进攻兵力不相上下;其次,南斯拉夫境内多是崎岖山地,似乎不利于德军机械化部队的行进,而南斯拉夫战士熟悉这里的地形,占据地利优势。看来,德国的“闪击战”战术,或许要在南斯拉夫战场上失灵了。
但是,战争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被视为天然屏障的巴尔干山地,并没有能够阻挡德军的步伐。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之下,南斯拉夫仅抵抗了11天,便在1941年4月17日宣告投降,至此,南斯拉夫完全被轴心国集团控制。那么,南斯拉夫拥有众多兵员,享有地利优势,又已经对战争做好了准备,却为何仍无法抵挡德军的“闪击战”进攻了?笔者认为,有一点很重要,用一个词概括便是“集权不力”。而集权不力的原因,却又和多山的地形有关,这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个角度来看。
从客观角度讲,多山的地形,导致权力容易分散
上文提到过,南斯拉夫境内多山,喀斯特地貌显著。这种特殊的地形,虽然可以利用其与外敌“打游击”,却又容易导致国家统一性差。因为多山的地形,容易导致各地之间交流不便、政令不通、增加隔阂。故而,历史上的南斯拉夫地区,长期没有形成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其中有外敌入侵的缘故)。直到1918年一战结束后,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帮助,在西方的拼凑下吞并了周围弱小政权,才建立了松散的“南斯拉夫王国”。权力分散,导致南斯拉夫王国难以集中力量。所以,当德军入侵时,南斯拉夫虽然名义上拥有120万大军,但实际能够调动的兵力,不见得有多少。
情况复杂的南斯拉夫王国
从主观角度讲,多山的地形,导致内讧容易加剧
南斯拉夫境内的民族,虽然多属于南斯拉夫语族,但是他们的居住地被大山分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已经出现了众多差异。例如,克罗地亚人信奉天主教,与德国、奥地利的关系较为亲近;而塞尔维亚人信奉东正教,与东欧的关系较为亲近。复杂而多山的地形,导致他们长期不在一个政权之中,相互之间缺乏认同感。与此同时,掌握国家大权的塞尔维亚人,长期奉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没有采取正确的治国策略(这和后来的铁托不同),更加促进了其他民族的离心倾向。所以在德军进攻时,许多心怀不满的南军官兵,就顺势投靠了德国军队,尤其是克罗地亚等族的官兵。
德军中的克罗地亚官兵
笔者认为,在以上两点的综合作用下,南斯拉夫的整体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德国的军事行动自然就容易了很多。当然,德国成功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统帅才能卓著、战略部署正确、善于使用特种部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