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句国有着怎样的来历?最后又是怎么灭亡的
须句国,也叫须朐国,《左传》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意思是任国、宿国(见宿国篇)、颛臾国、须句国并称“风姓四国”,周王当初封他们在济水流域立国是为了让他们祭祀太皞的神灵和济水之神,以服事诸夏。据说风姓的先祖们曾经生活在豫东地区,后来迁徙到济水流域,在那里扎了根,周初时,武王找到风姓的后裔们分别立国。须句国在今东平县境内,具 *** 置不可确定,可能在东平县与梁山县之间,也有说在东平县西北部,总之就在东平湖一带。清代学者蒋作锦在《东原考古录》一书中考证须句国在“须昌城南三十里”,须昌县,秦时置县,也就是今天的东平县范围内,按照蒋的说法,须句国地望就在东平县以南。须句国与同姓宿国相邻,又近靠邾国和鲁国。
西周时期的须句国已不可考,须句国春秋历史上经历了三起三落,几度灭亡又几度兴起,可谓饱经苍霜,冷暖自知。
须句国的更大危胁来自邾国。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成风为之言于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皞、济而修祀,纾祸也。’”说得是公元前639年,邾国为了扩张领土,灭掉了须句国,这下鲁国不高兴了,除了邾国破坏了周边均势,还有一层重要关系,因为鲁僖公的母亲成风是须句人。鲁太后很会说话,她对说鲁僖公说,尊祟神灵的祭祀,保护弱小的国家,这是大周祟尚的礼仪精神,凶恶蛮夷的邾国,不顾周礼,灭亡了周王所封的须句国,这是大周将来的祸患。如果鲁国能助须句国复国,使先祖太皞和济水的神灵重新得以祭祀,将来一定也会为鲁国带来福祉,免去灾祸。于是,鲁国在次年“春,伐邾,取须句,反其君焉,礼也。”意思是公元前638年,鲁僖公出兵伐邾,夺回须句,送国君回须句国,这是合乎周礼的。
须句国因鲁国的干预复国了,邾国肯定不会罢休,于是狠狠将气出在了鲁国的头上,鲁邾两国在“升陉”经过一场大战,结果鲁僖公因不听大夫臧文仲:“国无小,不可易。无备,虽众,不可恃。”的谏言而大败(详见邾国篇),自己也差一点死在战场上。鲁国大败后,邾国又重新将须句国据为己有,并统治了整整十八年。
据《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春,公伐邾。间晋难也。三月甲戌,取须句,置文公子焉,非礼也。”说得是公元前620年春天,鲁文公攻打邾国,这是鲁国看准了晋国内乱的时机(因为此时的邾国投抱晋大腿)。三月,占领须句地,但这一次不像十八年前的鲁僖公,取须句后助须句复国,鲁文公比较自私,将自己的儿子封在须句,所以史官说“非礼也”。从此,须句国成了鲁国的领地。
须句国亡国后,国人以须句为氏,后简化为须氏和句氏,形成须姓和句姓,战国时魏国有个叫须贾的大臣,估计是须句国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