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大臣猝死轿中,乾隆亲临丧礼
乾隆一朝,刘统勋是少有的能臣,其重要性相当于雍正朝的张廷玉。他为人刚正廉洁,办事眼光深远,吏治练达而公正无私,深受时人的赞许。乾隆曾评价他:“统勋练达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凡审决大狱,督办大工程,悉命统勋前往莅事,无不治者。”
刘统勋少年得志,25岁中进士,在雍正朝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主要从事的是文书工作。乾隆即位后,认为刘统勋有办事能力,屡屡擢拔,乾隆元年为内阁学士,二年为刑部侍郎,六年为左都御史,其后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火箭干部”。
乾隆六年,左都御史刘统勋上奏“议论”张廷玉,认为张氏家族培植党羽有“满招损”的可能,应该自我抑制。又认为,作为宰辅培养的讷亲在个性上有弱点,请求皇帝加以训示,使之能够省改。注意的是,刘统勋这次上奏并非是弹劾张廷玉和讷亲,目的是要朝廷依靠御史制度监督考察吏治,虽然乾隆当时并不想动张廷玉,但对刘统勋的这个上奏还是十分满意的。
此后,刘统勋深受乾隆赏识,几次被派往外地督办漕运、河工,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乾隆十九年,清军征剿准噶尔部,刘统勋被调往巴里坤负责转运粮草。但因朝廷此次发兵仓促,无法供应大军的粮草问题,清军大部不得不从伊犁撤回。不巧的是,准噶尔酋长阿睦撒纳趁机发动叛乱,重新夺回伊犁。
刘统勋因为对前方战事不了解,给正在气头上的乾隆帝上了一道奏疏,建议军队应全部撤出伊犁,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这道奏疏无疑是火上浇油,乾隆不分青红皂白把刘统勋逮捕治罪,家属入狱连家产也被查抄。事实证明,乾隆此举完全是头脑发昏所致,清醒后又将刘统勋官复原职,无罪开释。
乾隆二十一年,刘统勋被派往治河工地,主持完成了加高堤坝的工程。此时的刘统勋已是年仅花甲之人,他事必躬亲,亲临治河工地,风餐露宿,顺利完成朝廷交给他的任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刘统勋经常被派往外地督办工程,还多次奉命出京,审理贪污大案,如云贵总督恒文勒索属下案、山东巡抚蒋洲挪用库银案、江西巡抚阿思哈受贿案等。刘统勋因政绩突出,于乾隆二十四年被授予协办大学士,两年后晋升大学士。
按清制,首席军机大臣基本上都是满人,可自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傅恒去世后,首席军机大臣之职一时无适合的满人人选,这让刘统勋有了机会填补这个空缺。从乾隆的用人手法来看,他一向偏爱年轻人,显然,这时的刘统勋并不年轻,这也说明乾隆只是让他暂代首席宰相一职而已,等到有了合适的人选,还是要恢复满正汉副的局面的。
果然,不久后两江总督尹继善被提拨为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退而求其次擢升为内阁首辅。不过,尹继善上任不到一年便去世了,乾隆又将刘统勋擢为首席军机大臣。
在刘统勋当宰相的两年多时间内,虽然一向直言,但在某些事情上并不当场态。他既不会沉默不言,也尽量不直接反驳乾隆。一次,乾隆同刘统勋谈到各省州县多有亏空的问题,说经过三天的考虑,打算将亏空地区的州县官吏一律罢免,而以文秘翻译代替这些官员,并让他对此事立即表态。
刘统勋认为这种做法不甚妥当,但他也没有立即反对,而是说:“圣上聪思至三日,臣昏耄,诚不敢立即回答,容退而熟审之。”第二天,刘统勋上朝说:“州县治百姓者也,当使身为百姓者为之。”他的话还没说完,乾隆就表示收回自己昨天的意见。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已经忙碌了一天的刘统勋奉命入宫议事。到了东华门轿夫打开轿帘时,发现刘统勋已经昏迷,乾隆闻讯立刻派出御医抢救,但刘统勋还是充忙地走了。刘统勋之死对乾隆来说犹如失去国之栋梁,其悲痛不难想象。
刘统勋治丧时,乾隆亲临现场,见到他家中十分寒酸,其状很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宰相,也堪称楷模。乾隆为此下旨说:“统勋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并赐谥号“文正”,这是皇帝给予臣工更高的称号。不久,乾隆又下令准刘统勋入祀贤良祠,圆了君臣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