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保:明朝权宦中的正面人物,在大是大非上识大体
冯保(?-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人,明代著名太监、音乐家、书法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秦、汉、唐等朝多发生宦官专权,扰乱朝政事件,立下一道规矩 “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并将这段话写在了贴牌子上,立于宫门口,以此作为祖训警示后代。只不过好景不长,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被英宗称为“先生”,明朝首代专权大宦官王振“诞生”。
王振好权势,爱钱财,独揽北征军政大权,导致北征军全军覆没。
大太监王振“开了个好头”,致使明朝很“荣幸”成为封建王朝出现“宦官专政”最多的朝代,除了王振,还有开明朝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的大太监汪直;“八虎”之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的刘瑾;“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帝”,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等。这些宦官都是独断专权,祸乱朝政,使得明朝朝政乌烟瘴气,是反面人物。
古代的大宦官都反面教材吗?答案是否定的,今天就聊聊明朝大宦官“正面“人物—冯保。
冯保出现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时期,是明朝文化程度非常高的宦官。和前面聊过的大宦官王振不一样,王振是秀才出身,感觉考取功名行不通才选择“自攻”,所以进宫前就已饱读诗书。而冯保是在内书堂读书,即明朝专为宦官设立的学习机构进行学习。
冯保是个人才,不但在内书堂学会识字,他的字迹也非常漂亮,是当时名气很高的书法家,嘉靖时期曾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明穆宗朱载坖继位后,冯保升至东厂提督,可谓是屈指可数大宦官,可因为冯保为人不够圆滑,导致穆宗并不喜欢他,司礼监曾两次出现掌印大太监空缺,按照资历和能力,按理说应冯保出任,却每次与其失之交臂。
明穆宗朱载坖在位前期国政贤明,使得明朝再次中兴,只不过后期沉迷媚药,身体常处于透支状态,最终一病不起,直到去世。穆宗不喜欢冯保,致使冯保一直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权力,神宗即位后冯保终得到重用,升至其梦寐以求的掌印大太监,权力达到顶峰。前面提到朱祁镇称王振为“王伴伴”,而神宗称冯保为“大伴”,加上神宗年龄还小,对冯保也有些惧怕。
冯保虽权力极大,却无专权乱政事情发生,虽说借用权势打压曾和自己争夺掌印大太监的高拱,多次设计陷害高拱,可以说是私人恩怨,和朝政关系不大。冯保与首辅张居正,成为搭档,推行“一条鞭”法,也正是因为内外臣这样完美的搭档,才使得“一条鞭”法得以顺利推行,对明朝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俗话说“人无完人”,冯保也是个爱钱的主儿,张居正为了得到冯保的支持,经常给冯保钱财珠宝。冯保除了为朝廷尽心尽力办事外,也是“赚”得盆满钵满,府邸遍布京城,居住环境与皇帝西苑相当,不得不说实在太豪了。在朝内大宦官过世后,家产查收也是冯保一手操办,金银珠宝尽揽囊中。
不过称其为“贤宦“,还要做一些”贤“的事情,他监督皇帝行为,不让皇帝贪玩而误国政,约束自己下属不能胡作非为,所以在外冯保的口碑还是很不错的,给人一种“我这个人口碑还是很好的,和我处不好,你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感觉。
但就因冯保重视朝政和皇帝的作风问题,而断送了他的仕途,一次神宗酒后调戏宫女,此时神宗已年满十八,冯保知自己无法再约束其行为,遂向太后告状。神宗险些被废,从此神宗和冯保的“梁子”算是结上了,只不过此时太后掌权,神宗敢怒不敢言罢了。
神宗亲政后,开始找冯保“算账”,在没有张居正和太后,冯保成了孤家寡人。东宫太监张鲸,张诚也知神宗和冯保有过节,遂趁机揭露冯保的罪名,可冯保毕竟自神宗十岁就开始对其“管教”,对其依然很惧怕。可在众人的支持下,依然下旨把冯保罢官,将其发配到南京“颐养天年”。
纵观冯保一生虽权势熏天,喜爱钱财,也曾利用手中权力解决私人恩怨,但其在大是大非上识大体,顾大局,没有把权力凌驾于朝政之上,与外臣张居正联手处理朝政,却为一代“贤宦”。只不过在某些地方太过偏执,打皇帝的小报告,触犯天威,还好因其政绩卓越,才得以落得一个“善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