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他真的做错了吗?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27)150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术士,即儒生)”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之所以革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秦始皇历来被后世议论纷纷,在一些人眼中,秦始皇残暴无道,让天下百姓遭受了不少的苦难。可在另外一些人眼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真正改变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事实上,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其实都不为过。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得到的答案自然也不一样。就古今中外所有的评价中,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的给出的答案应该算是最为中肯的。在他看来,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之一位皇帝,是天下大势所趋。成为皇帝之后的所作所为,同样是大势所趋。

后世人们之所以会说秦始皇暴虐,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始皇帝焚书坑儒。可对于始皇帝焚书坑儒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关心,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秦始皇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事实上,这件事情的起因在于秦始皇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以后,他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让帝国更好地运转起来。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他真的做错了吗?

最开始,部分臣子建议仍旧实行分封制度来管理国家。让宗室子弟去接管曾经诸侯国的封地,可另外一部分臣子对此却表示质疑。在这部分臣子看来,周王朝之所以会逐渐式微,甚至最终灭亡,根本原因就在于分封制。当一个国家将权力分散出去以后,各个地方的诸侯就会逐渐不受制约,导致发展不平衡。久而久之,诸侯的势力就会逐渐威胁到帝王。

这样的制度,其实秦始皇内心也十分抵触。毕竟对于一个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传承千秋伟业的人来说,仅仅几百年的时光完全无法满足他的愿望。只不过他仍然需要一个契机,需要有人为他提供一个新的治国思路。而李斯在这个时候提出的郡县制,无疑帮助秦始皇解决了这个令他无比头疼的问题。

不仅如此,李斯还提出要统一整个国家的思想,规定“史书非秦纪则烧之”。意思是说如果史书并不是秦国记载的,就要全部烧掉,这便是秦始皇焚数坑儒的起因。

之后,李斯发现仅仅只是烧掉史书,并不足以让天下人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毕竟这是诸子百家争相涌现的年代,各种各样的思想方向都会左右普通民众看待王朝、看待天下的思维,这对国家统一显然是不利的。

李斯的目标再一次扩大,天下间藏有《诗》、《书》以及百家《论》的人,都会受到处死。秦始皇自始至终,都不过是一个权力的赋予者罢了。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他真的做错了吗?

除此以外,方士们的言行也是导致秦始皇大发雷霆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四处寻找方士,结果找来的方士或者“名人”都没有让秦始皇感到满意,这就让秦始皇内心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为求自保,方士们开始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学说来劝谏秦始皇,希望秦始皇明白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反而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秦始皇希望国家思想能够统一,现在各种各样的言论层出不穷,岂不是完全和他对着干。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地位相同的人,这种言论上的“据理力争”是很正常的。可如果两者的地位并不对等,那弱势的一方无论怎么说,都会有诡辩的嫌疑。正因如此,秦始皇才会焚书坑儒。

时至今日,有人认为《史记》中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对象主要是以方士为主,儒生则是少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却又记载了被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的说法,这就让人搞不清楚究竟谁对谁错了。

只不过坑杀的事实总归在这里,其行为远比受害者的身份要重要得多。所以从那以后,始皇帝暴掠的形象便被口口相传,直到今日依旧扎根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之中。

可我们如果从结果出发来看这件事情呢?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各种学说流派遭受重创,唯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吏法得以保存。从这一点上来看,思想的统一初步成功了。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他真的做错了吗?

很多人可能会想那个年代的许多人应该都是口服心不服,表面上服从了秦始皇而已。可这真的重要吗?假设秦朝没有二世而亡,人们的思想统一程度自然会越来越高,之后再逐渐去发展其他的学术流派又有何不可。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焚书坑儒的行为或许是理所当然地会受到指责,但结果却是绝对值得的。其实不止是焚书坑儒,秦始皇让百姓去边疆地区修建长城,同样遭受了许多的议论。可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帝王还是百姓,命运都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

如果秦始皇不做这样的选择,各种各样的思想言论不断出现在国家的各个地区,国家的治理从何谈起。如果不作出这样的牺牲,后世子孙又怎么可能享受安宁。焚书坑儒,真的是秦始皇做错了吗?又或许这是他不得不做的选择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5/191084.html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他真的做错了吗?”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罗艺是什么出身?他降唐后又为何要反唐

历史上罗艺是什么出身?他降唐后又为何要反唐

罗艺在真正的历史里,是作为隋朝的幽州总管,为隋朝镇守边关。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贞观元年(627年),天节将军燕郡王罗艺在泾州起兵反唐,但很快就被唐军平定。罗艺是隋末枭雄,占据幽州,敬佩唐高祖李渊,主动向唐朝纳土归降。那罗艺为何又要起兵反唐呢一,出身名门罗艺出身将门,为隋朝隋监门将军罗...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 曹操为什么对孙权如此佩服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 曹操为什么对孙权如此佩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为何那么佩服孙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12年,曹操为报赤壁战败之仇,亲率大军40万与孙权对峙于安徽省濡须口。可是曹操看到孙权兵船上刀枪耀眼,防守森严,士气旺盛,找不出一点儿破绽,于是发出了他那句著名的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的感慨...

三国众多名将中,有哪些人最后的结局是战死沙场?

三国众多名将中,有哪些人最后的结局是战死沙场?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正史中,三国有四位名将战死沙场,真正做到了马革裹尸,按理来说,作为武将,战死沙场是最好的归宿,但是,谁死的最不值呢?谁死的最憋屈呢?这里面按战死的先后顺利排列。第一位战死沙场的是袁绍大将颜良。颜良是河北四庭柱之首,孔融称赞颜良勇...

司马德文:东晋末代皇帝,他有哪些悲惨经历?

司马德文:东晋末代皇帝,他有哪些悲惨经历?

我国是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随着朝代更迭,产生了数百位皇帝,一般来说王朝的末代皇帝,命运都很悲惨,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也不例外。司马德文是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同母弟。晋孝武帝驾崩后,太子司马德宗继位。司马德宗天生在智力上有缺陷,不擅长说话,甚至分不清冬夏,这样的...

刘知几:唐朝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刘知几:唐朝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人。唐朝大臣、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彭城刘氏。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进士及第,授获嘉主簿,迁定王府仓曹参军。长安二年(702年),修撰起居注,成为史官,历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

李世民在处理李承乾的时候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上策而不是其他选择

李世民在处理李承乾的时候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上策而不是其他选择

李世民如何处置李承乾方为上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作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虽然其因为并非长子而无缘太子之位,但由于其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手下人才济济。所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用武力夺取了本应是兄长...

朱桓: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人高傲但善养士卒,轻财重义

朱桓: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人高傲但善养士卒,轻财重义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朱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招募士卒...

陆景:东吴大司马陆抗次子,晋伐吴时战死

陆景:东吴大司马陆抗次子,晋伐吴时战死

陆景(250年—280年3月23日),字士仁,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次子。陆机、陆云之仲兄。生于吴大帝赤乌十三年(250年),天纪四年(280年),晋伐吴时战死,年三十一岁。陆景著书数十篇,《隋书·经籍志》注有《陆景集》一卷,已亡佚。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