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赵国制定的北向军事征伐战略,有何作用?带来了哪些影响?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7-09)230

战国时期的赵国制定了北向军事战略,这一战略伴随着赵国创立、发展强盛到衰败灭亡,数次的军事征伐与赵国国运息息相关,促使赵国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造成赵国消亡。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赵国制定的北向军事征伐战略,有何作用?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赵国北向军事征伐的作用

从战国前期的简襄之烈、赵烈侯的政治经济改革到战国后期的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赵国历任君主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都是一脉相承——在防范中原诸侯国的同时向北方扩张势力,对赵国国势发展有重要作用。

1。 促使赵国领土扩张、实力增强

北向军事经略政策是赵国掌权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符合赵国发展方式的军事战略,在北向军事征伐的推行中,赵国达到了开疆拓土、增强国家实力的目标。赵氏作为从老牌诸侯国晋国中分裂出来的新兴国家,所分得的土地人口资源有限,并且经过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战争,中原可以掠夺占领的土地基本被各个大国瓜分完毕,没有能被赵国轻易夺取的。

身处四战之地的赵国不仅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还要面对周边邻国不时的侵扰,为了拓展自己的疆域,只能向北边较弱小、土地更广大的中山、燕国与戎狄民族发动进攻,以此来扩张领土。

在列为赵君的统治下,赵国的北向军事征伐逐步推进完善,而赵国的土地也向广阔的北方拓展,代地、中山、楼烦、林胡等地都被赵国占有,军事实力也不可同日而语,在数次与邻国作战中胜利,与强秦相持,可见北向军事经略是赵国正确而又必要的选择。

赵国制定的北向军事征伐战略,有何作用?带来了哪些影响?

2。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融合

赵国北向军事征伐不仅帮助赵国稳固了国家地位,还提升了国民认同感,促进北境赵民与戎狄民族的交流融合。首先,赵君不拘一格的任用具有戎狄背景的人才为赵国大臣,如肥义、楼缓、仇液等人。肥义曾多次与武灵王探讨国家政事“召肥义与议天下”,并且在支持胡服骑射改革的同时为赵王征略北地出谋划策。

楼缓和仇液也颇受重用,曾在赵君的信任下出使别国“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赵君对来自戎狄部族的贤才加以重用,不拘泥于华夷之防,体现出赵国文化与戎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次,赵襄子灭代国、赵武灵王攻掠胡地、中山国,获得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资源,如马匹、人口、耕地。

可以维护赵国北部边地百姓的安全,稳定北边社会秩序,给赵地百姓创造了广阔、平稳的生存环境,不必再经受戎狄的侵袭。最后,赵国北向军事征伐增强了赵国边地百姓与原胡人的经济文化交流,戎狄特色物产和赵地物产可以往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的民族融合,有利于赵国对边地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利于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 为后世王朝防御体系的建设奠基

北向军事征伐过程中,赵国建立的关塞、长城等防御设施有利于后世大一统国家对草原民族进行防备,完善国家的防御体系。尤其是匈奴民族在战国后期实力逐步强盛起来,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获得更多物资,加紧南下侵袭中原地区,赵国北方的长城、关塞就是防御戎狄民族的重要工事。

赵国的北长城建立在阴山一脉,直接与匈奴的活动范围相接,秦朝建立后新建和修缮了众多长城,赵国北长城就在其中,高阙塞等地都是与匈奴的作战的军事要地,即使是在汉朝,长城也是不可或缺的防备匈奴进攻的防御工事。

二、赵国北向军事征伐的问题

赵国的北向军事征伐在促进赵国发展壮大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隐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赵国国力衰败、国家灭亡。一方面,就赵国国内政治而言,北向军事经略的推行,促使国家大力发展军事,增强了国家军队作战力。但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国家实力发展不够全面,忽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足以巩固北向军事成果。

赵国制定的北向军事征伐战略,有何作用?带来了哪些影响?

尤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国家军事实力达到顶峰,连年对外征战,虽然开疆拓土,国家威势一时大盛,但因为没有与军事实力相匹配的政治治理方式,后继任的君主治国能力也平平。赵惠文王时期由于李兑专权国力也有所损耗,继位的孝成王在政事上消极懈怠,不重用贤才反而亲近赵国贵族,不听取实用的良策,由此造成了国内贵族乱政、统治者膨胀自满,官僚体系没有完善等一系列施政问题。悼襄王在任时又因为失去了廉颇这一军事大将,数次被秦国军队围困,国家实力逐步衰败。

另一方面,就战国末期的国家形势而言,因中原地区发展空间不足,赵国将扩展势力的重心放在北方,在对邻国的防范上有所减弱,导致国家在战国末期面对邻国的频繁攻伐。秦国数次攻下赵城,“蒙骜伐赵,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燕国也经常趁虚而入,“燕王使剧辛将而伐赵”。

因为赵国此前将军事侧重点放在北方,在中原地区的部署防御有所疏忽,且北方的匈奴在战国末期已然强大起来,赵国很难在防范北方匈奴的同时以全部兵力去应对诸侯国频繁而又猛烈的进攻。虽在邯郸之战、鄗代之役中也能获得胜利,但随着军事力量连续不断的消耗,国家政治统治也难以维继,最终在秦国的政治离间和军事进攻中灭亡,北向军事经略的成就也随之光芒消减。

三、北向军事经略的国策

赵国的北向军事经略在赵氏正式成为诸侯之前就已经开始,赵襄子灭了赵国北边的代国就是更好的证明。虽然赵君在此并没有投入大量兵力而是采用了阴谋刺杀代君,但也充分体现出赵氏掌晋政之时就为赵国向北发展奠定了军事基调。而这一北向经略政策也贯穿了赵国的始终,与赵国的兴盛衰亡休戚相关。

从卿族到诸侯,赵氏诸位掌权人可谓付出了不小的努力,不论是伙同智氏消灭范氏、中行氏,还是与韩、魏一起消灭智氏,都表现出赵氏掌权者在其中展现的卓越政治见解和军事决断力。战国前期,赵国在兼并战争中不占优势,北向军事经略不能更好的开展,于是赵烈侯进行了政治改革,将赵国的政治首先稳固起来,为向北军事征伐积蓄力量。赵敬候时期由中牟北迁都城到邯郸,是赵国想要持续推行北向军事经略政策的信号和实际举措。

赵国制定的北向军事征伐战略,有何作用?带来了哪些影响?

赵肃侯时期修建了南长城,将南部边疆的防御等级提升,赵国可以将国家军事发展重点放在北向军事征伐中,彻底为赵国后期继续施行北向军事经略奠定了重要基础。赵武灵王则通过北向军事经略将赵国国力推向了顶峰,胡服骑射从战略战术、服饰骑射上彻底改变了赵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因此,从赵简子到赵肃侯,赵国的北向军事经略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这是赵氏各位君主没有放弃的发展国家的最终意图和构想,客观上促使赵国兴起发展,而赵武灵王时期继承先王遗志,企图完成先王未完之功,从军事改革、军事防御到军事行动,将北向军事经略发展到极致,同时促使了赵国的繁盛。

但任何一场战争、一个军事战略都不可能只为国家带来益处,在促进国家发展进步走向兴盛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赵国因为向北方的邻族邻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伐,获得了战马、士兵等资源,为赵国参与诸侯间的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也获得了被征服人民的怨言,因此林胡、楼烦等地的胡人很多都向北逃跑投奔于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匈奴,也给了匈奴在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入侵赵北境的实力和机会。

虽然有李牧对匈奴进行了良好的军事防备,但在李牧被孝成王撤职期间,赵国北境士兵损失惨重、数战数败。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为赵国北向经略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但也使得赵武灵王沉迷于军事征伐,在政治上投入的精力减少,退位于惠文王后仍继续军事征战。而在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全民尚武,对军事非常重视,但却忽视了社会客观规律,军事实力的提升,需要配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而武灵王片面进行军事改革,对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都没有涉及。

即使国力在军事实力提高后大大增强,但物质基础并没有打好,攻占的北部边境土地因为气候和地质原因并不是非常肥沃、不适宜农业发展,也不能为军队提供大量的粮草补给,是战国晚期进行战争的短板。

对国家政治也没有提出改革完善的建议,政治的革新、政治的清明是国家运转最重要的方面,如秦国商鞅变法中对贵族食封、军功爵制度的改革,就改变了贵族世代承袭爵位掌权的政治状况,有利于秦国建立选用优秀人才理政的官僚政治。

虽武灵王本人善用人才,但却忽视了继任者的所面临的的政治局势,没有建立完善的政治管理体系,也导致了赵国走向贵族腐朽统治而非官僚人才治国的道路,直接造成了孝成王作出错误决策,使得赵国在争霸战争中损伤惨重,逐渐走向灭亡。

赵国制定的北向军事征伐战略,有何作用?带来了哪些影响?

结语

赵国的北向军事经略政策历时久远,经过各位君主的努力,为战国后期的军事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因为赵国北向经略的目的是为了扩展领土、将赵国北部边疆的戎狄民族所建国家消灭,兼并其土地、人口等资源,以此来增强赵国实力,为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霸增添砝码,故而军事征伐完全是赵国经营北方的集中体现。

中山国、林胡、楼烦自赵建国以来就逐渐对赵国威胁加深,还经常在赵国与其他诸侯国征伐时趁虚而入,进攻赵国北部边地,使得赵国北境不安稳,但又因实力弱于赵国不能尽占其土地,只能发起小型的侵扰,因此在赵国强大起来时,也是赵国北向扩张的主要敌人、容易进攻的对手。

燕国虽然在赵东北边境,但因自身实力弱又一向与赵关系缓和,起初并没有被赵国强势进攻,却败在了与自己的实力不相符的野心上,加快了自己军事实力的消耗,本就不够强势的国力更是雪上加霜。因此这些国家都是赵国北向经略的障碍,在赵国一朝军事实力强盛后,只能被削弱与征服,成为赵国发展路上的踏脚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7/198463.html

“赵国制定的北向军事征伐战略,有何作用?带来了哪些影响?” 的相关文章

史丹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史丹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说到西汉大臣史丹,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史丹,字君仲,西汉大臣。他原是鲁国人,后来迁居杜陵,他祖父的妹妹史氏是皇太子刘据的妾,史丹的父亲史高层担任侍中,后霍禹反叛史高揭发有功被封为乐陵侯,汉宣帝病重时讲史高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武官之一,执掌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背叛、出使宣...

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中哪些人和许褚交过手?

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中哪些人和许褚交过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许褚是曹操手下最得力的猛将,许褚力大无比,勇猛强悍,主要充当曹操的贴身护卫,但也经常上战场,许褚曾大战过刘备五虎上将中的四位,分别是哪四位?胜败如何?还剩哪位没交过手?许褚和五虎中的四虎大战过,结果是两败两平。...

李世民当初敢造李渊的反 朱棣为何做不到

李世民当初敢造李渊的反 朱棣为何做不到

为何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不敢对朱元璋下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世民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皇帝,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就是他开创的。他不仅在唐朝的经济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还对文化交流以及对外贸易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朝的建立,李世民是功不可没...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还不知道:宋江想答应招安,武松与鲁智深反对,为何只有鲁智深提出散伙?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们的印象中《水浒传》里的108条好汉,一个个都是正义豪迈的义士,总是嫉恶如仇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惜后来他们在宋江的带领下答应了大宋朝廷的招安,落得一个悲惨结局。据说不过...

同样都是汉武帝的妃子 卫子夫和钩弋夫人谁的结局更惨

同样都是汉武帝的妃子 卫子夫和钩弋夫人谁的结局更惨

还不知道:卫子夫和钩弋夫人,同是汉武帝宠爱的妃子,哪个结局比较惨?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88年,汉武帝已经年近七十,有一天,钩弋夫人摘下自己的发簪耳环,跪下磕头如捣蒜,求汉武帝宽恕自己的罪过,汉武帝却说:“带下去,送入掖庭监狱!”钩弋夫人立刻被几个人架着就要...

刘邦如此宠爱戚夫人为何不处死吕后来保全她?

刘邦如此宠爱戚夫人为何不处死吕后来保全她?

无论是在正史里还是野史中,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就连吕后都无法相提并论,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吕后即吕雉,是刘邦的结发之妻。刘邦虽然喜欢戚美人,也了解吕后的心狠手辣,但刘邦从政治上考虑,始终没有将吕后处死来保全戚姬母子。我们从三个角度来分析此事。一、刘邦没有理由处死...

兰陵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兰陵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兰陵王,北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被人所知是因为他出众的外貌。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管你是同胞还是金兰。高纬赐死兰陵王,就充分地说明了在古代封建社会,亲情与手足根本不可能凌驾于皇权至上,否则必遭杀身之祸。高长恭就因为自己看似不经意的一句...

历史上董卓会被讨伐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哪些事情?

历史上董卓会被讨伐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哪些事情?

董卓东汉末期的著名军阀、奸臣。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时期,很多军阀都干过“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只有董卓干了这件事,引起了全天下人的公愤,十八路诸侯一起站起来声讨他。那么,董卓究竟干了什么,他的运气为什么这么不好呢?董卓是凉州陇西临洮人,出生在羌胡混杂的边境地...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