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洪承畴的兵力如何?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明末清初,两大王朝曾经发生过两次决战,一次是萨尔浒之战,另外一次则是松锦之战。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皇太极继位之后,通过两征朝鲜、拉拢和进攻蒙古诸部,已经基本解决了入关的后顾之忧。然而由于关宁锦防线的存在,使得皇太极多次无功而返。因此,清军和明军长期围绕关宁锦防线展开了争夺。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汲取过去强攻教训,制定了长期围困、围点打援、迫其出降的计划,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作为阵地,同时收割锦州城外庄稼、扫除外围据点,切断锦州驻军与外部联系,着手准备长期作战。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皇太极在锦州城外铸造营垒、挖掘壕沟、竖起栅栏,将锦州围的水泄不通。之后,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锦州守将祖大寿自然知道锦州的重要性,于是急忙向朝廷告急。崇祯皇帝则令洪承畴率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率领大军到达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交战,清军失利,几乎溃败。但洪承畴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没有轻敌冒进,而是驻扎宁远,探查锦州态势。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则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促迅速进军,崇祯帝于是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同时分别任命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
明清双方于松山大战,明军最终战败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二十八日抵达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后,则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
而此时,得知清军先战失利的消息后,皇太极也已经率兵到达了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随即便在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断绝松山要路”。
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密令阿济格突袭塔山,夺取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因粮饷缺乏,于是打算回宁远修整再战,决定次日一早分成两路向南突围。结果大同总兵王朴回营之后便立即率领本部人马率先趁夜突围逃跑,结果各军统率争相率领本部人马各自突围,结果黑夜中各军相互拥挤践踏,混乱无比。
最终,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之后在“转饷路绝,阖城食尽”的情况下,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落,总兵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至此松锦大战结束。
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那么松锦之战明朝到底因何而败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朝廷盲目催战。早在萨尔浒之战时,明军就因为朝廷不断催战而最终导致失败,结果松锦之战依然没有汲取教训。在初战告胜之后,如果明军按照洪承畴的建议,步步为营的稳步推进,那么即使无法战胜清军,也不会导致最终的惨败,至少还有一战之力。结果崇祯皇帝、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偏信辽东监军张若麟的轻敌冒进之言,一味催促速战速决,最终导致洪承畴所部落入陷阱。
2、监军胡乱插手。当时蓟辽总督洪承畴和锦州守将祖大寿其实都是赞同稳步推进的战略,但却遭到了监军张若麟的坚决反对,甚至“振臂奋袂,扶兵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直接插手军队的指挥,于是明军“但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无可为矣”。明军最终的惨败,监军张若麟难辞其咎。
3、战略指挥失误。洪承畴虽然熟知兵事,但奈何最终败给了权力,在张若麟和陈新甲等人的干预下,他最终选择了屈服。对方提议速战速决,他便选择了孤军深入;张若麟提出应该退回宁远,重新整顿之后再战,他便率军向南突围。可以说,除了初战之外,洪承畴已经将指挥权力交了出去。
4、将官畏死怯战。在松山与清军决战时,明军其实并不弱于清军,并非没有取胜的机会。结果,一些明军将领畏死怯战,不服将令,胡乱突围,如总兵王朴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违约先遁,造成明军松山大败。又如明廷为了解救洪承畴,命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他们却“皆敛兵不敢出”。
可以说,松锦之败,“非战之罪”,明朝的整个运转体系都已经出现了问题。松锦之战与萨尔浒之战何其相似,如果明廷能够汲取萨尔浒之战的教训,不胡乱敢于前线将领的指挥,那么战败并非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