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在丈夫死后就守寡了 她们是怎么坚持一辈子不嫁人的
还不了解:古代寡妇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的寡妇是怎么坚持一辈子不再嫁人的呢?
在古人看来,女子依附于男性而生产,更依附于男性而生活,守寡是天经地义。在女德女训的规劝下,无数女子的思想被束缚,一旦丈夫不幸离世,她们就要为丈夫守节一生。
最近热播的《嫣语赋》就有这样的情节,新娘与新郎未曾谋面,大婚当日新郎离世,婆家不仅要求新娘进门伺候守寡,甚至要求其陪葬。在终其一生的守候中,寡妇的生活往往不尽人意,她们都是怎么坚持一辈子不再嫁人的呢?一位70岁老妇说出了真相,令人唏嘘不已。
很多人认为,守寡是从宋代开始的,其实不然,早在秦朝就有了贞洁烈女的说法,只是那时候 *** 并不约束,甚至有过鼓励妇女再嫁的政策。宋代是在背锅麽?也不全是。宋代的鼓励和表彰加重了人们对守寡为女子本分的思想,越往后越严重,直到满清入关,对女子的束缚到达顶峰。
随着中央集权越发加剧,国家律法逐渐严格,女性身上的枷锁也越来越重。为了让这些女子能够顺从的守节,贞节牌坊出现在大众面前。人们向那些能够守寡一生的人建造高大雄伟的贞节牌坊,这样的奖励对女子甘愿守寡起着很大作用。
守活寡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的事,古代女子本就如飘萍,若是无儿无女,一生孤老,守寡就是酷刑。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贞节牌坊的作用不仅仅成为女子对恋人诚挚的体现,这个贞节牌坊成为衡量家族的标准。在光宗耀祖的压力之下,这些从小就接受守节思想的古代女性被封建社会逼迫着守了活寡,牺牲自己一生来光耀家族。
为了能让寡妇能安心守寡, *** 还建立了救济金发放政策,给那些不再婚嫁也无生活能力的人发放救济银两。 *** 的本意是不让寡妇因为物质原因惨死,结果却是促进了寡妇守节风气的盛行。
时间的逝去缓解了一部分寡妇的丧夫之痛,迫使她们认识到自己孤单一人的事实。可就如这位老人说的:“封建时候,不仅仅是族人,就连四周邻居都会不自觉盯着寡妇的言行举止,只要有一点不适合规矩,人们就会在后面狠戳寡妇的脊梁骨。”
除此外,寡妇的娘家人,比如外嫁的姐妹,说亲的后代,都会受到影响。这样的道德监视让寡妇不得不遵守封建礼法,也让很多有心娶妻的人对丧夫的寡妇敬而远之,这更加剧了寡妇孤老的状况。
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现在有很大不同,就算娘家人愿意,女子想要回娘家省亲,和娘家人保持联系也是极其不易的。男子妻妾成全,嫁入家族便一定会有身份地位之分,一旦男子去世,妾室被发妻拿捏,想让她们守寡或陪葬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若让狠毒的当家主母发现妾室和外面的男人有染,轻则发卖,重则请来家族耆老,在众人的注视下将女子放入猪笼中,沉下深塘,以此正家族风气,震慑其她人遵守规矩,残忍至极。
哪怕是到了现代,依然有女子改嫁被人指摘受到责难的例子,寡妇被认为“克夫”“不详”,除了改嫁困难,她们一辈子都无法摆脱人们异样的眼光,鲁迅先生写的“祥林嫂”这一角色就是如此。祥林嫂守寡之后,原来的东主不愿意再让她回到主家做工,甚至不许她碰祭祀用品。
人们看她的眼神不再像以前那样真挚,和她一起做工的人也向她讲述改嫁妇女死后的惨状。因为前后嫁给了两任丈夫,阎王会让小鬼将改嫁的女人从中间砍成两段,分给丈夫一人一段。骇人惊闻的封建迷信不仅仅让祥林嫂丧失了去生活的希望,也让无数守寡的人心生畏惧,不敢再嫁。
古代女子嫁人以前要事事躬谦,嫁给谁,嫁到哪里,自己都做不了主。嫁如意郎君,一生平安顺遂,实属不易,更多的都是在规矩束缚中不断麻木,受尽艰辛,最终成为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牵线木偶。
结语:有些寡妇生活实在不容易,封建社会的压迫之下,丈夫再世时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丈夫死后也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既然守寡这么难,为什么她们还会守到终老呢?
七十岁的老妇揭开真相,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贞节牌坊光宗耀祖,也是为了不被亲友指责,不被世人指摘。若终其一生只为怀念一人,此情永恒更让人羡慕,可如果牺牲自己只是为了一块贞节牌坊,纵使贞节牌坊指向高洁的云空,也难免让人可惜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