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国有大功的商鞅,最后为何车裂而死?
商鞅,卫国国君后裔,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孝公继位之初,秦国是没有地位的弱国,被关东六国瞧不起,有“六国卑秦,不与之盟”的说法。
在这种背景下,商鞅来到秦国,很快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全面负责秦国的变法。
通过政治、经济、律法、军事等一系列的改革,让秦军一跃成为虎狼之师。
《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商鞅还亲自挂帅,率兵收复以前被魏国吞并的河西地区,让秦国再次拥有东进中原的主动权。也因为这个战功,商鞅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史记》记载,“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从某种角度来说,商鞅是大秦帝国的奠基者,把秦国从“公国”变成“王国”,又搭好“帝国”地基。
他去世104年后,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帝国。
然而,对秦国有如此大功的一个人,最后竟“车裂”而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商鞅推行变法一年,数以千计的秦国人不适应,连太子都触犯了新法。
商鞅认为变法难以推行,是因为上面有人触犯它,只有处罚太子,变法才能畅通无阻。
但是,太子是君主的继承人,不能施行刑罚,于是向太子的两位老师下手。
公子贾脸上被刺字,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如此一来,太子就与商鞅有了仇怨。
当秦孝公一死,太子上位,即为秦惠王,这是商鞅被害的直接原因。
然而,被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另三点,可归纳为六个字。
之一,立威
历朝历代,几乎每一位新君在即位之初,都会把老一代的权臣压下去,用自己信任的人来代替,这是为了立威。
秦孝公即位时也是如此,他先找到景监、商鞅等人,然后替换甘龙等守旧的老臣子。
秦孝公时期,商鞅主持变法十多年,完全是权倾朝野,而且还有一支军队保护,这是秦孝公的封赏。
秦惠王刚刚即位,不铲除这种权臣,如何能够安心坐稳君主之位?
第二,敛财
乾隆去世不满十天,嘉庆便下令逮捕和珅,除了立威和除恶之外,敛财也是一大因素。
和珅拥有的财富约十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从某种程度来说,商鞅就是秦国的“和珅”,他拥有封地十五邑,这是很大一笔财富。
另外,商鞅并非一个清廉之人,在十多年的变法中,他拿到的好处也不少。
第三,安抚
在商鞅的变法中,除了君主外,所有人都是输家。
对于豪门贵族来说,取消了世袭制,唯军功论爵,而且土地所有权也不被承认;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虽然可以种田,但必须一直种下去,给君主来交税,几乎不可能富裕。
更关键的是,秦法苛刻,实行连坐制度,让人苦不堪言。杀死商鞅,能够安抚秦国各阶层的情绪,这有利于秦惠王的统治。
《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换个角度说,商鞅之所以被杀,完全是作茧自缚。
商鞅变法之前,诸侯国还盛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规矩,贵族犯事一般不会有死刑。
可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不再讲究这一点,而是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否则,以商鞅对秦国的贡献,完全不会有车裂的下场,更不会灭族。只能说,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