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父和养父争儿子,海瑞是如何解决的?
生父和养父争儿子,海瑞是如何解决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明朝嘉靖年间,海瑞曾任浙江淳安县令。在淳安的几年,海瑞留下了很多经典的破案故事。但有一起案件的判决,在今天看来却似乎有和稀泥的嫌疑。
在生父和养父谁更有资格获得孩子这个难题面前,大名鼎鼎的海瑞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明朝年间的争子故事。
嘉靖年间的严州府寿昌县(古地名,大概位于今浙江建德一带),有一个名叫江仲的人,他有五个儿子。这一年江仲的第六个儿子出生了。这个儿子出生的很不是时候,
在这一年,浙江一带爆发了饥荒,很多人因饥饿而死,活着的人们为了继续活命,卖儿卖女的事情数不胜数。据有些学者分析,明朝的饥荒可能和气候有关。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明朝遇到了小冰川期气候。这种气候变化从嘉靖年间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末年。农作物的产量受到了很大影响。直到清朝初期,耐寒的马铃薯和玉米等作物大规模普及,农业生产才逐渐恢复。
在大灾之年,江仲无力养活新生的儿子。他嘱咐仆人,将儿子抱出去放在野外,让他自生自灭。仆人抱着老六外出时,遇到了一个富翁张聘。张聘家境富裕,在大灾之年维持温饱没有问题。见到仆人要遗弃婴儿,张聘动了恻隐之心。对仆人说道:我没有孩子,你若把这个孩子给我,我这里会有一点酬谢。
原本仆人就不忍抛弃婴儿,见有人肯收留孩子,哪里还肯要钱。千恩万谢地把孩子给了张聘。
饥荒很快就缓解了,江仲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可江仲却遭受了更大的苦难,他的五个儿子接二连三地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在短短的时间里上演了五次。江仲一下子显得苍老了许多。
此时江仲想起了曾经被抛弃的老六,独自叹息道:原来上天给过我一个儿子,假如我不抛弃他,今天我也不至于如此孤苦无依。老仆人听到后,对江仲说道:主人您终于开始后悔抛弃儿子了?您的儿子还活着,但要回来可能挺麻烦。随后老仆将真相告诉了江仲。
江仲知道儿子尚在人世的消息后大喜,带着金银找到了张聘。但张聘养育孩子多年,早已和孩子有了感情。现在张聘找了先生教育孩子,孩子聪明伶俐,学业相当不错。不管江仲出多少钱,张聘都不愿将孩子送还。江仲只好走司法程序,将张聘告到了海瑞那里。
江仲的诉状写得可怜巴巴,他号称当初过继了一个儿子给张聘。如今自己子嗣断绝,想让儿子回来延续香火。谁料张聘拒绝归还儿子,这种断绝他人子嗣的事,实在是有违天理。江仲请求官府将儿子判决给自己。
张聘也号称江仲想断绝自己的子嗣。当初江仲让仆人遗弃儿子,自己看到后收养了这个孩子。如今孩子已经长大,从来没有养育过孩子的江仲却想将孩子夺回。如果江仲不是其他儿子夭折,他还会想到自己有这个儿子吗?如果他当初如果不抛弃这个孩子,还需要今天再打官司要回孩子吗?
孩子到底该归谁?这让大名鼎鼎的海瑞也难以做出决断。
张聘含辛茹苦地抚养了孩子多年,如果没有张聘,这个孩子可能早已不在人世。而江仲诚心悔过,愿意花重金要回儿子。如果将儿子判给张聘,那么江仲就断了宗庙祭祀。宗庙祭祀的延续在明朝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事。江仲虽然抛弃儿子在先,可考虑到江家的宗庙祭祀,理应在判决时照顾江仲。
而将儿子养大的张聘,只有这么一个养子。将孩子给了江仲,张聘的宗庙祭祀也会断绝。
既然问题的根源在于宗庙祭祀,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对两家就都会有个交代。最终,海瑞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一个儿子无法分配给两家,如果让儿子娶两个妻子,那么两家的宗庙祭祀就都有了着落。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最终海瑞让两家分别替儿子娶妻,儿子往返两家之间生活。这样两家的宗庙祭祀就不会断绝,两家人也不会再有纷争。
后记:
海瑞一生断案无数,很多案件让人看罢都是心服口服。但唯独这起案件,在今天看来略有不妥。在律法层面,海瑞并没有给出谁对谁错的答案。而是在情理层面,选择了一个能让诉讼双方都接受的方案。这个判决,难免有古人延续宗庙祭祀的想法在其中作祟。
生父和养父到底谁有权力要回孩子?
这个问题曾经被讨论过多次,但孰是孰非真的很难判断。曾经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生而不养,断指可还;未生而养,断头难还。这句话固然有它的道理。可把他联系到实际情况中,又很难得到定论。
比如前面提到的案件,江仲抛弃孩子是因为遇到了饥荒,他无力将孩子抚养成人。这也算是迫于无奈。而张聘抚养孩子带着很强的目的性,那就是延续宗庙祭祀。
在我看来,如果非要将孩子判给一家,张聘更有权力得到孩子。因为江仲在做出抛弃孩子的决定时,其实他和孩子的父子关系已经荡然无存。当然,如果没有江仲,这个孩子也不可能来到世上。
这起连海瑞都和稀泥的案件,可能真的是一个很难有定论的人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