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曾多次击退后金军进犯的袁崇焕,为什么要辞官?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8-25)340

袁崇焕,明朝末期名将,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他曾愤而辞官,崇祯帝登基后被重新见用。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前因

1627年,崇祯铲除魏忠贤。

后果

1629年,北京保卫战,皇太极率军攻打到北京,袁崇焕紧急率军解救北京困境。

始末

1627年,明熹宗驾崩,崇祯即位,起用明朝将领袁崇焕。袁崇焕从辞官到被复用,其背后是明朝末年一次权力争夺的结果。

1622年正月,袁崇焕按照惯例入京朝觐。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荐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刚到任所,便深夜单骑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便说,给我军马钱谷,山海关我一个人守就足够了。

后来,袁崇焕不负众望,在东林党人、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在山海关外筑宁远城,恢复了锦州、右屯等军事重镇,让明朝的边防从宁远向前推进了二百里,基本上收复了熹宗初年的失地。

不仅如此,袁崇焕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和1627年的宁锦之战中,用“红夷大炮”重挫满清军队,皇太极一时不敢南侵。捷报频频传到明朝,百姓和朝中大臣都欣喜不已。

曾多次击退后金军进犯的袁崇焕,为什么要辞官?

两次与清军的对战虽然都取得胜利,但袁崇焕身在前线却看到了其中的隐忧。

之一、这两次大捷,看似明军得胜,但清军的败走其实都是清兵自行战略撤退,而不是溃败;

第二、明朝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其实处于不利地位,只能用一招“红夷大炮”来坚守城池,十分被动。基于这两点考虑,袁崇焕战胜后便上书朝廷,希望能够与清军达成议和。

对于满清方面新上任的皇帝皇太极来说,努尔哈赤新死,自己的权位还不够巩固;另一方面,皇太极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对于缔结和平具有极大诚意。

曾多次击退后金军进犯的袁崇焕,为什么要辞官?

本来此时是明朝达成议和的绝佳时机,可是明朝廷内部却是一番明争暗斗。

袁崇焕主张与皇太极议和的态度,让明朝的大臣们非常不满。明朝瞧不起满清,对议和也是极其不屑。对于满清的来信一概不答,并且还总有大臣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

更重要的是,熹宗时期魏忠贤权势熏天。魏忠贤在把控了文官系统之后,他又开始将权力向武将群体中进行渗透。在袁崇焕之前,魏忠贤已经对兵部尚书孙承宗下手,将其排挤出了朝廷。

到了袁崇焕这里,虽然他有力的抗击了满清,但因为袁崇焕不肯听魏忠贤的节制,再加上东林党人孙承宗对袁崇焕有过提拔之恩,于是袁崇焕也遭到了阉党的报复。魏忠贤指示兵部左侍郎霍维华弹劾袁崇焕拥兵自重,治袁崇焕一个宁锦大战时不分兵救援锦州之罪。

魏忠贤对袁崇焕的打压,本质上来说是阉党对东林党的打压。其结果便是,虽然打下了累累战功,但袁崇焕仅仅是在从二品辽东巡抚的基础上,官升一级,加封正二品资政大夫,与满清的议和也打了水漂。

袁崇焕麾下诸将皆是忿忿不平,倒是袁崇焕自己比较冷静,直接上书朝廷请求辞官回乡。魏忠贤也不愿意朝内有人能力出众却不听自己使唤,所以当袁崇焕的折子一递上去,第二天魏忠贤就指示六部用印同意了他的请求。袁崇焕收拾行李,借道京师,从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希望早日回到广东老家。

这其实是袁崇焕的保身之道。熹宗年间魏忠贤势大,与他争锋得不到半点好处,反而会让自己陷入险地。那不如暂辞官回乡避其锋芒,等待时机。

曾多次击退后金军进犯的袁崇焕,为什么要辞官?

果然,虽然袁崇焕在魏忠贤的压力下被迫辞职,但一等到魏党被清除后,东林党就风光起来了,向崇祯哭诉、洗白,崇祯帝也大量启用昔日被阉党打压的东林党人。袁崇焕正是遭到魏忠贤排挤而三振出局的人才,崇祯想起边关正缺乏良将镇守,于是派人“争请”袁崇焕。

1628年四月,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 *** 入京。崇祯帝亲自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向崇祯帝许诺五年收复辽东,崇祯帝大喜。

结论:

袁崇焕重新担任宁远守边重任后保卫了明朝东北边境的安全。但后来皇太极利用崇祯帝的多疑,使用离间计,污蔑袁崇焕造反。崇祯信以为真,将一代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8/206677.html

“曾多次击退后金军进犯的袁崇焕,为什么要辞官?” 的相关文章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还不知道:宋江想答应招安,武松与鲁智深反对,为何只有鲁智深提出散伙?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们的印象中《水浒传》里的108条好汉,一个个都是正义豪迈的义士,总是嫉恶如仇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惜后来他们在宋江的带领下答应了大宋朝廷的招安,落得一个悲惨结局。据说不过...

廖立: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得知诸葛亮死讯后郁郁而终

廖立: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得知诸葛亮死讯后郁郁而终

廖立(生卒年不详),字公渊,武陵临沅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被诸葛亮评价为“楚之良才”,与庞统相提并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的荆州南部三郡(长沙、桂阳、零陵)被吕蒙偷袭后,廖立脱身奔归刘备,刘备不责备廖立,任他为巴郡太守。刘禅继位后,廖立自恃奇才,公然批评刘备、...

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送朱元璋一筐鱼 这鱼有什么用意吗

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送朱元璋一筐鱼 这鱼有什么用意吗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伯温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不知什么意思,直到17年后才知晓,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当年作为朱元璋麾下最主要的谋士因为其神机妙算经常被人比作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因此刘伯温的形象在很多时候都说被神话的。然而对...

汉景帝为何会请周亚夫吃饭?背后有何政治目的?

汉景帝为何会请周亚夫吃饭?背后有何政治目的?

汉景帝刘启,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有句古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周亚夫曾是汉代两朝元老,战功赫赫,不论是治理军队,还是官至宰相,都是一位讲原则、讲规矩之人。但恰恰就是因为他的原则性,才出现了汉景...

司马彪:西晋宗室、史学家,勤奋好学但轻薄好色

司马彪:西晋宗室、史学家,勤奋好学但轻薄好色

司马彪(?―306年),字绍统,河内郡温县人。西晋宗室、史学家,高阳王司马睦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继叔祖父司马敏为孙,起家骑都尉。晋武帝时,历任秘书郎、秘书丞、通直散骑侍郎等职。光熙元年(306年),去世,享年六十余岁。曾作《九州春秋》《续汉书》80卷、...

华佗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曹操为什么一定要弄死华佗

华佗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曹操为什么一定要弄死华佗

对曹操为何一定要华佗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传承,各行各业都体现出古人超然卓绝的智慧,其中中医更是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展示的淋漓尽致。在我国古代,中医领域人才辈出,曾有众多名医共享美誉,而其中家喻户晓的非华佗莫属。华佗不仅在内外...

陈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关于他的评价如何?

陈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关于他的评价如何?

陈平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是刘邦身边的谋士,是谋臣张良的好搭档。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陈平虽出身贫民家庭,却自幼“好读书”。其兄把振兴家族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身上,为给弟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任劳任怨承担起家里三十亩地的耕种任务,且在听到妻子对弟弟颇有怨言时,“逐其妇而弃之。”陈平独具慧...

范增作为项羽的谋士 范增算是当时的第一谋士吗

范增作为项羽的谋士 范增算是当时的第一谋士吗

对范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范增的谋略水平,究竟怎么样?他算不算那时的第一谋士?有人认为范增是西汉初年的第一谋士。不过我认为,范增显然是被严重高估的人。他的名气虽然很大,但是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范增都不怎么样。为什么这么说呢?(范增剧照)范增一生的功勋,主要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