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孙曹两家实力都比刘备强,为何诸葛亮选择了后者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8-28)130

公元201年,刘备之一次听说诸葛亮这个名字。当时他和曹操撕破了脸,不得不前往荆州投靠刘表,就是在这个时候,司马徽向他提起了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六年后,深受刘备器重的谋士徐庶,再一次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当时,刘备正面临兴复汉室前路茫茫的重重困局,求贤若渴的他当即就去拜访了诸葛亮。

孙曹两家实力都比刘备强,为何诸葛亮选择了后者呢?

那一天,在上门第三次的时候,刘备终于进入了那间茅屋。就是在这里,这对被历史称为“圣君贤臣”的君臣之一次见面,一个虚心求教,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件朴素甚至稍显破败的茅屋里,两个心怀大志的人一起共商天下大事。就此,有“卧龙”之才的诸葛亮正式出山,辅佐刘备。

但是众所周知,刘备无权无势,在各方势力中可谓是最差的那一个,有大才的诸葛亮为何不选择诸如曹操这样的巨头呢?刘备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三顾茅庐,共商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按理说刘备虽比不上曹操袁绍之流,但大小也是个人物,要找个有才之人也不是什么大事,一般不需要主公亲自前往,诸葛亮这架子却摆得如此大,不像是要投奔于人的。

好在刘备这人向来是最仁德不过的,又求贤若渴,甘于礼贤下士。于是,他便亲自带着人去诸葛亮的住处,求取这位贤士。不过,刘备前后跑了两次都是无功而返,直到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的人。而当他与诸葛亮交心长谈后,他明白,这一趟没有白费。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少有大才,父母早忘,后隐居在隆中,不慕荣华,不求富贵。与他交好之人,如博陵郡的崔州平、颍川郡的徐庶徐元直等人都知道他才比管仲、乐毅,超出常人许多,不是泛泛之辈。

一首《隆中对》,道尽天下局势不说,还深刻地分析了刘备相较于其它势力的优劣,并且还提出了相应的计策,为后来蜀汉政权的建立做了宏观性的蓝图指导。而诸葛亮的话确实说到了刘备的心坎上,刘备也看出诸葛亮是个值得托付和信赖之人,于是,二人就此结盟,共同成就了一桩君臣之谊的美谈。

刘备会选择诸葛亮,这个不难理解,毕竟诸葛亮的才智令人折服,但是,诸葛亮为何会选择刘备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主公呢?

择主刘备

首先咱们先想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两个人要结盟,做同一件事,有两种情况。之一,两人意见不合,其中一人并没有发自内心地想做这件事,是被另一人以金钱、权势诱惑或是以亲人等胁迫。第二种情况就是,二人意见相同,都想把这件事做成,自然而然地结为同盟,同心同力。而诸葛亮和刘备就属于后者。

刘备作为汉室远亲,面临天下大乱的情形,他想做的事,自然是铲除奸佞,兴复汉室。那诸葛亮呢?他为什么会想要兴复汉室呢?

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诸葛亮本人是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意欲护卫正统的人。

孙曹两家实力都比刘备强,为何诸葛亮选择了后者呢?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常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以他们为人生的榜样。而管仲、乐毅都是儒家的传统人物,诸葛亮自然也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而他又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他的父亲诸葛珪也担任过太山的郡丞,都是为汉室效劳的。故而,汉末天下大乱以后,汉室衰微,他便希望为兴复汉室出一份力。

根据这个要求,身为皇族又一心为匡扶汉室而奋斗的刘备就是更好的人选了。毕竟,在诸葛亮看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明显就是个意图篡位的。而孙权一方呢,安于江东,并没有想要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

除此之外,咱们试想一下,若是找到一个目标一致的人,但这人却是个顽固不化的,是个不听取他人意见的,还是个残暴之人,那合作起来能有什么好处,恐怕不仅事办不成,还反倒惹得一身腥。所以,投靠的这个人必须得是个仁德之辈,是个心怀天下,心胸宽广的贤明之人。

而刘备也满足这个条件,他的仁德那可是出了名的。想当初,刘表去世,他的次子刘琮继承了荆州。这个时候,曹操南下,要攻打荆州的消息传到了这里。刘琮一听,居然想都没想直接就投降了。而荆州的百姓们也知道这样一个州牧是不堪托付的,正好当时刘备要躲避曹操离开荆州,于是,大批的百姓自发地跟随刘备一同离开。

俗话说,群众的眼神是雪亮的。从百姓们的行为中,咱们就可以看出,刘备平日里定然是个仁德之人。而当时刘备都已自身难保了,却没有舍弃这些百姓,反而是一路好好护送。由此可见,刘备这样的人,若是成了天子,定然是爱民如子的,是个可以跟随的主公。

不仅如此,从刘备三顾茅庐,不辞辛劳,没有怨言的行为中,我们也能看出,他是一个礼贤下士而又谦卑的人,必定不会不听取有才之人的建议,固执己见。

综合以上原因,诸葛亮选择刘备自然就再正常不过了。而事实证明他的选择也没有错,后来蜀汉政权的建立,刘备对他无人能及的信任,都表明选择刘备是正确的。尤其是刘备临终托孤的那一番话,情真意切不说,那句“君可取而代之”,确实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出口。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佳话,确实值得被传颂千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8/207238.html

“孙曹两家实力都比刘备强,为何诸葛亮选择了后者呢?” 的相关文章

窦漪房双目失明又失宠了 汉文帝为何没有废后

窦漪房双目失明又失宠了 汉文帝为何没有废后

还不知道:窦漪房早已失宠,还双目失明,汉文帝为什么不废后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文帝可以废窦漪房,但是,没有必要。他没有废后的理由,并且,废后的性价比,实在太低了。窦漪房,并不是汉文帝的结发妻子。她原本是家人子,在吕后身边伺候。后来,她被吕后赐给当时还是代王的汉文...

三国时期真心匡扶汉室的人只有四个 刘备和诸葛亮不在其中

三国时期真心匡扶汉室的人只有四个 刘备和诸葛亮不在其中

对三国中真心想要匡扶汉室的只有4个人,刘备、诸葛亮并不在其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有人打起了篡汉自立的主意,比如董卓,比如袁术;也有人割据一方,过自己的小日子,比如刘璋,比如刘表;也有人真心想要匡扶汉室,但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刘备和诸葛亮并不在其中...

历史上于谦是什么形象?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上于谦是什么形象?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于谦,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民族英雄。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里,竭尽忠诚、鞠躬尽瘁者多如繁星,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重任辅佐幼主刘禅,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为匡扶汉室殚精竭虑;宋人文天祥不受功名利禄诱惑,宁愿赴死也不投降;还有屈原为了国家...

华佗最后的结局是性格使然?真相是什么?

华佗最后的结局是性格使然?真相是什么?

华佗被称为一代神医,出生于东汉末年,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头痛难忍,听说华佗医术高明,想让华佗帮自己治病,结果华佗说需要砍开头颅,结果曹操怀疑华佗想害死自己,于是先把华佗干掉了。这是笔者最早接触到的曹操杀华佗的记载,其实这只是罗贯中的小说一家之言,杜撰而...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明遗民,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学者王朝聘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五年(1632年),考中秀才,组织“行社”、“匡...

蹇叔入仕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能名垂青史?

蹇叔入仕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能名垂青史?

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期间麾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蹇叔,在蹇叔的用心辅佐下,秦穆公最终成就霸业。很多人对此了解甚少,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吧。蹇叔的出仕,可与其他人出仕不同,有的人为了名利,也有人是为了权力,当然还有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位蹇叔是因...

司马睦:西晋宗室、诸侯王,他为何被降爵?

司马睦:西晋宗室、诸侯王,他为何被降爵?

司马睦(?―291年),字子友,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六弟曹魏中郎司马进之子,谯刚王司马逊之弟,著名史学家司马彪的父亲,西晋宗室、诸侯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司马睦初在曹魏时,封安平亭侯,任侍御史。西晋建立后,封中山王。咸宁三年(277年),因罪降封丹水县侯...

历史上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都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历史上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都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安史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背叛唐朝的战争,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安禄山和史思明各自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历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两位悍将,由起兵到坐镇一方,撼动了大唐的江山,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与其说是被唐廷剿灭,倒不如说是灭于“家贼”,无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