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朝时期官员退休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待遇如何?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9-03)220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谈起退休,大家首先最为熟知的就是如今的退休年龄。根据《公务员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

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男子和女子到了这个年龄之后,就可以办理退休手续,拿到退休证,可以享受我国的退休待遇。我国的养老金平均水平为每个月2300多元,从平均水平上看,退休养老金还是不低的,每个月能拿到两千多,退休后算是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也得益于我国如今的发展和富强。

那么“退休”这个词,也并不是只有现代才有,其实在古代也早有“退休”一说。不过在最之前不叫退休,叫“致仕”,也有的称为“致事”、“致政”、“乞骸骨”,但一般多称呼“致仕”。意思是指辞官归乡,和如今的退休如出一辙。

从字面意思上看,很好理解,“致仕”,仕指的是仕途,为官之路的意思,本义就是做官。所以古代的“退休”,也就是“致仕”,只针对官员,不涉及其他平民百姓,和如今的退休还是有所差异。

当然,现代的退休,也是逐渐从古代封建社会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演变而来。

古代有关退休的最早记载

上文我们说到过,在古代最早的时候并不叫“退休”,而称之为“致仕”。致仕,就是将官位和俸禄还给君王的意思。

唐朝时期官员退休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待遇如何?

《公羊传·宣公元年》里就有所记载:“退而致仕。”

《白虎通义·致仕》中也有记载:“致仕者,致其事于君。”

最早起源于周代,《礼记·曲礼上》有明确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意思是说,大夫(古代官职)70岁才可以辞官归乡。

春秋时期,又出现一种新的称呼:“乞骸骨”。

最早见于《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不过在西汉末年时,才逐渐形成一种制度,这个时候很明显地分为官员等级。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方可才有“退休金”,就是拿到原先俸禄的三分之一,那以下的官员则不能享受这个待遇。

《汉书。卷十二。平帝纪》有所记载:“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致仕,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那什么时候才有了“退休”一词的出现呢?

“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韩愈的《复志赋序》里,就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这么一句。

那既然“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那今天一更就和大家说一下唐朝时期的官员“退休”。

唐朝官员退休的情况

唐朝官员退休一般大概三种情况:

1、唐令规定,年满70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退休情况,唐朝时期的“法定退休年龄”和周代并无差异,都是70岁。而且对官吏致仕(退休)制度把控非常严格,哪怕你还没到年龄,但你长得像到了退休年龄,也要致仕。

那么为何一定要规定在70岁呢?因为人到了70岁,基本身体衰老,器官衰竭,不管是行动能力,还是表述能力,再或者视力、听力等,都有所退化。已经不便在官场行走,处理政事。

《唐六典。卷二。致仕官条》里有所记载:“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那么相比前代而言,唐朝在致仕制度上有诸多改进,并且也比较人性化。虽然规定年满70要退休,但如果身体健康,不受影响的话,也依然可以管理政事,比如狄仁杰,郭子仪等重臣,虽然年满70,但依旧在任,为国效力。

《唐六典。卷二。致仕官条》里就有记载:职事官“年七十已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釐务”。

2、身体不适,伤病在身

唐朝时期官员退休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待遇如何?

唐朝官员如果因身体不适,染上疾病或因伤病等原因,可以申请提前退休。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建功立业的武将居多,因为常见征战奔波,难免会有伤痛在身,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得到皇上的允许。

如唐朝的开国元勋李靖,曾跟随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西战,屡建奇功,落得一身伤病,尤其是足疾。

贞观八年,在担任宰相满四年的时候,李靖以足疾辞任,而且言辞恳切。最终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恩准了,还特下诏书褒奖,进行赏赐,特许他依旧可以处理政事。为此,唐太宗还曾赏赐给他一根灵寿木手杖,帮助他腿脚不方便时使用。

《旧唐书》里就有详细记载:“八年,诏为畿内道大使,伺察风俗。寻以足疾上表乞骸骨,言甚恳至。。。太宗乃下优诏,加授特进,听在第摄养。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禄赐、国官府佐,并依旧给,患若小瘳,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九年正月,赐靖灵寿杖,助足疾也。”

3、功成名就,明哲保身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汉朝时,就有很多的开国功臣都被屠戮殆尽,诸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也让后世懂得建国后明哲保身的道理。

如唐朝的尉迟敬德,就是很好的典型,他是唐朝开国将领,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又参与玄武门之变,射杀齐王李元吉,最终封为上柱国、鄂国公。但这也让他居功自傲,自负其功,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宰相不和。

唐太宗李世民曾对此甚为不满,多次指责,最终才有所收敛。后来唐太宗和他说,有人说你谋反,这是为什么呢?尉迟敬德脱下衣服,给唐太宗看,展示身上的伤疤,这事才最终不了了之。

但在贞观十七年,尉迟敬德上表请求回家养老。此时的他才不到唐朝规定的“退休年龄”,只有59岁。最终朝廷同意,授予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之位。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里记载:“十七年,抗表乞骸骨,授开府仪同三司,令朝朔望。”

尉迟敬德此举无疑是明哲保身的举动,他明白,这一生已经功成名就,与其受到猜忌,还不如此时告老回乡,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综合而言,唐代官员选择退休,无非是这三种情况,但主要还是以前面两种为主。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在《旅夜书怀》里就写有这么一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其中的“老”和“病”,正是唐朝官员致仕的主要原因。

唐朝如何办理退休手续

《唐六典。卷二。致仕官条》里有详细记载:“年七十已上应致仕,五品以上表闻,六品以下尚书省闻”。

大概意思就是说,年满七十,应该要退休,五品以上的官员,要上书申请,就是类似现在的书面申请一样,最终由皇帝亲自直接处理。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则由所属机构尚书省签发处理。尚书省事无不总,是唐朝时期的更高行政机构,国家政事总枢纽。

唐朝时期官员退休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待遇如何?

也就是说,唐朝官员致仕,则还要分品级的不同分别由皇帝和尚书省处理。

唐朝官员退休可以享受哪些待遇

很多人或许都关心,那唐朝官员“退休”后,有没有什么“退休金”或者其他的福利待遇呢?

现代来说,如果到了符合退休的年龄,那每个月都会领到退休金,用作防老。而作为古代封建社会的唐朝,防老还是靠养儿,不然养儿防老这个词是怎么流传至今的?哪怕是官员,也是如此。

不过,唐朝对于官员退休,也有自己的一套安置政策。特别是那些有建功立业,尤其是开国功臣来说,退休后,得到的待遇是十分丰厚的。

就拿上文的唐朝开国功臣李靖来说,他因足疾提出辞任,最终唐太宗李世民特地下诏,对他首先褒奖一番,勒令在家休养,然后“封爵如故,禄赐、吏卒并依旧给”,再“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最后还亲赐灵寿木手杖。若足疾有所好转,可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可见对其器重,这在《旧唐书》里都有详细记载。

也就是说,像李靖这样的开国功臣,若“退休”,不仅享受全俸禄,参与政事处理,还依旧可以进行朝拜。但也不是所有的退休官员都享有上朝参拜的权利,不过只针对三品以上的退休官员。“开元五年十月赦:致仕官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

那不是开国功臣,是什么待遇呢?

“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唐朝规定: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可得全禄;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可得半禄;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意思说,对国家有特别贡献的,功绩很大的退休臣子。如房玄龄啊等人,经过皇帝特批,给予原官位的全部俸禄,作为“养老金”。五品以上的官员,只可得原先俸禄的一半;五品以下的官员,则赐良田。

因为按照唐朝当时时的均田制规定,从一品到九品的所有官吏,都要授予永业田一百顷到二百顷,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这样五品以下的退休官员,虽然没有“养老金”,但仍可以获得一部分田地带来的收入,来保障其生活。

唐朝时期官员退休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待遇如何?

除了这些待遇之外,还针对所有的唐朝致仕官员,在法律上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就是仍享有议、请、减赎及荫亲属的法律特权。

《唐律疏议·卷二·以理去官条》记载:“诸以理去官见与任同。议曰:谓不因犯罪而解者,若致仕、得替、省员、废州县之类,应入议、请、减、赎及荫亲属者,亦与见任同”。

也就是说,在唐朝为官,不管你是什么品级,只要到了退休的年纪,更低起码能保障其生活,不会饿肚子,多少还有点财政收入。

古代官员退休制度,从汉起,作为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朝时期,已基本确立,而且其政策规定,相对汉代来说,要完善的多。尤其是在经济、文化等相对繁荣的唐朝,对于保证官员的正常更替和前后衔接,有着积极地作用,也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

但作为古代封建社会的唐朝,所有的官僚制度,都是在为古代封建王权专制服务,它并没有让官员退休制度得到完整、彻底地实施。我们可以通过上文中的三种退休情况可得知,唐朝官员的退休,一般都是由自己提出申请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唐朝官员的新旧更替速度。它主要针对的是官员退休,对官民关系的负面影响,则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如今的退休政策,也是根据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变而来,它已经惠及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这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富强是离不开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9/208267.html

“唐朝时期官员退休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待遇如何?” 的相关文章

郭彰: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舅父,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郭彰: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舅父,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郭彰,字叔武,太原晋阳人。西晋大臣,皇后贾南风从舅,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太原郭氏。与西晋权臣贾充素相亲遇,贾充妻郭槐待之若同母生。历任散骑常侍、尚书、卫将军,加封冠军县侯。当时贾谧参管朝政,郭彰参与贾谧权势,世人讽称二人为“贾郭”。后...

三国时期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杀与刘备有关?

三国时期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杀与刘备有关?

三国时期名将关羽作为忠义勇猛的象征,受后人膜拜,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关羽败走麦城被俘杀害,蜀汉因此全失荆州,仅剩益州一州之地,实力大为受损。诸葛亮荆州、益州兵分两路北伐的长期战略规划也落空了,后来的北伐只能从道路崎岖的汉中等地进军,因粮草补给大受限制,未能...

刘备的原本面目是什么 刘备真的是虚伪狡猾吗

刘备的原本面目是什么 刘备真的是虚伪狡猾吗

对刘备原本面目是怎样的,真的虚伪狡猾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通过“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和“刘皇叔”等名片介绍,让人们认清刘备虚伪狡猾的原本面目。他逢人便介绍自己为“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立志要匡扶汉室,还被汉献帝称作皇叔。...

洪适:南宋爱国重臣洪晧长子,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

洪适:南宋爱国重臣洪晧长子,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

洪适(kuò)(1117年—1184年),原名“造”,后更名“适”,字景伯,又字温伯、景温,号盘州,南宋著名的爱国重臣洪晧的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洪适因晚年居住老家饶州盘州,故又自号盘州老人,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人。因其父而入仕途。绍兴十二年(1142年...

李自成百万大军输给十几万清军 李自成是怎么输的

李自成百万大军输给十几万清军 李自成是怎么输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败给十几万清军,这是为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品鉴历史文化,揭秘背后真相!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文章,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为何会败给十几万清军?1643年年底的时候,李自成率领顺军去攻打西安...

项羽死后刘邦是如何对待他的那些亲属的?

项羽死后刘邦是如何对待他的那些亲属的?

刘邦是秦末不可多得的枭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

吴景:东汉末年将领,依附袁术后东归孙策

吴景:东汉末年将领,依附袁术后东归孙策

吴景(?—203年),本吴郡吴县人,后迁居吴郡钱塘,孙坚妻子吴夫人(武烈皇后)之弟 ,孙策和孙权的舅舅,东汉末年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吴景因追随孙坚征伐有功,被任命为骑都尉。袁术上表举荐吴景兼任丹杨太守,讨伐前任太守周昕,占据丹杨。后遭扬州刺史刘繇逼迫,再...

乾隆一共有十几个儿子 乾隆最后为何传位给令妃的儿子

乾隆一共有十几个儿子 乾隆最后为何传位给令妃的儿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有十七个儿子,为何最终传位给令妃的儿子?是因对她的爱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乾隆绝对不会是因为爱极了令妃才把皇位传给第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历史上的乾隆不仅没有后人想的那么深爱令妃,甚至可能在他心里都没拿令妃当回事。在乾隆心目中令妃不过是富察皇后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