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之战爆发于何时?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蓝田之战是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的一场战役。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公元前312年,秦国张仪耍了楚怀王,许诺给楚国六百里地,楚怀王信以为真,与齐国绝交。张仪却说,他答应给楚国的只是六里土地,楚怀王不由得怒火冲天。在此背景下,楚国发动大军进攻秦国,樗里疾率秦军与韩国军队在雍氏击败楚国景翠的军队,继而与魏章的部队会合。秦国、韩国联军与10余万楚军在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一带)作战,结果楚军惨败。
在丹阳之战中,楚军被斩首八万,楚将屈匄等七十余名将领被俘。并且,秦国还在楚国汉中之地六百里设立汉中郡。这对于楚怀王来说,可谓奇耻大辱。于是,楚怀王冲冠一怒,发起了蓝田之战。此战,楚国之一次调动全国的兵力来攻打秦国,差一点就打到了秦国都城咸阳。
一
战国中期,尤其是楚怀王在位前期,楚国在整体实力来到了巅峰。彼时,楚怀王大败魏国,消灭越国,扩充疆土。纵横家苏秦曾言“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当然,这也引起了秦国的重视,将楚国视为重点打击的目标,这才有了张仪欺楚这一历史事件。丹阳之战后,楚国自然不甘心接受这一局面,因为不仅兵马上损失惨重,楚国还丢掉了兵家必争的汉中之地。
于是,楚怀王即“悉国兵复袭秦”,这意味着楚国集中了几乎所有精锐的孤注一掷,这十分冒险。对于蓝田之战,本该是一场十分精彩的战役,但是,因为史料记载的匮乏,蓝田之战的知名度,显然无法和长平之战、邯郸之战、鄢郢之战等战役相提并论。在蓝田之战初期,楚国的全力出击,也即调集全国兵马攻打秦国的行动,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
一方面,楚军成功收回了汉中之地等失地,另一方面,楚军击破了武关,到达距离咸阳百里左右的蓝田。武关,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因为楚国是从汉中一带进攻的,所以不需要攻打函谷关,就可以攻入到秦国腹地,甚至来到了秦国都城咸阳的附近地区。
蓝田是商於之地北侧的关隘,是防守咸阳的重镇,虽然距离咸阳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只要接下来的进攻顺利,楚军完全可以在数日内抵达咸阳。由此,对于秦国来说,形势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面对随时可能包围自己都城的楚军,秦国采取了两个应对之策,之一个策略就是立即从秦国各地调集军队,从而在都城咸阳一带构筑防线。
三
对于秦国来说,军队分散在多个地区,比如有的在北方防御匈奴,有的在函谷关一带防御魏国、韩国、赵国等关东诸侯国,这也是楚国大军可以攻入到秦国腹地的重要原因。因为在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上,极少有诸侯国可以攻入到秦国都城附近。另一方面,秦国立即派人游说韩国和魏国,促使韩国、魏国袭扰楚国的后方。蓝田之战的过程缺乏记载,有说楚军大败,也有说秦战不利。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楚国还是从秦国都城附近撤军了。至于楚国撤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韩国和魏国的出兵,暴露了楚国后方空虚的问题。前面已经说到了,在蓝田之战中,楚怀王是“悉国兵复袭秦”,也即把全国的精锐力量都投入到蓝田之战中了,所以后方自然没有兵力来防备韩国和魏国。
四
最后,对于韩国和魏国来说,既担心秦国的步步紧逼,同样不愿意楚国过分强大,因为楚国一直在向中原之地扩张。因此,在蓝田之战中,韩国和魏国发现楚国、秦国之间的平衡即将被打破的时候,这才出兵进攻楚国,让楚国在这场战役功亏一篑,没能继续重创秦国。蓝田之战和此前的丹阳之战使得楚国军力损失惨重,并且,屈原所在的屈氏家族,更是遭到了重创,关于楚国屈氏家族的封地,有说法在今陕西丹江上游的商县附近。因此,在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后,楚国彻底失去了这一地区,也让屈原所在的屈氏家族丢掉了封地和食邑。
从长远来看,这两战使得秦国完全控制了汉中,进一步将汉水流域与长江流域打通,从而可以俯视楚国,为白起发起鄢郢之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鄢郢之战,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攻破楚国别都鄢、都城郢的战役。综上,蓝田之战的功亏一篑,可谓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如同长平之战之于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