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张居正是皇帝的老师,为何最后下场却很惨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9-18)240

大明隆庆六年,有彗星划过天际,新皇帝刚刚继位还不到四个月,还未改元,便出现了这种事情,有客星出于阁道旁,其大如盏,光芒烛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向重视天人感应的封建时王朝,对于此种现象自然是不敢怠慢,为了消除彗星给人世间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小皇帝在帝师张居正的指导之下检讨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动,被迫做了很多扼杀孩童天性的事情。

彗星存在了两年多,而小皇帝也被约束了两年多。朱翊钧9岁登基,开启了明朝的万历时期,但是他的童年过得却并不如意,原因在于其有一位非常严苛且不通人情的老师,此人便是张居正。

而张居正,作为皇帝的老师,也是帝国更高的决策者,却并未真正理解教师的真谛,尽管他也在教书育人,但是他的这位学生却在其去世之后亲手下令,将其开棺戮尸,掘坟鞭尸。

当然,无需否认这里面有权力的斗争,但是更多的则处于皇帝被压抑,逆反的心理在一瞬间得到了释放,这种魔鬼心理一直萦绕在皇帝的脑海当中,使其一辈子都生活在折磨当中,难以释怀。

不禁感慨,张居正和万历皇帝这对师徒,双方可能都会感叹,真是遇人不淑呀。

古代没有有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凡是育人方面,都是秉持着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方针,最常见的就是私塾里打手板,但这种身体上的摧残,疼过一阵去,伤口会迅速弥合,可是作为皇帝,自然是打不得,张居正不便对皇帝拳脚相向,但是一些做法却深深刺痛了小皇帝的心灵,而这种精神伤害,给皇帝留下的阴影,恐怕一辈子都难以弥合。

对于皇帝的严厉管教,日讲官在给皇帝讲述《论语》,小皇帝把“色勃如也”中的“勃”读成了“悖”,小孩子念错字实际上很正常。可是小皇帝念错的话音刚落,张居正就在后面厉声说道,这个字念勃不念悖。

这话说出来把日讲官都吓了一跳,人家是皇上,九五之尊,他念错了字,您应该委婉地去纠正,您这直眉瞪眼地上来就纠正不怕皇帝跟你急了。皇帝还真没急,历史记载:悚然而惊。

把小孩子吓坏了,之所以会如此,自然是因为小皇帝功课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的,至于是何种惩罚,我们待会再谈。可以想见,张居正在小皇帝的心里,是多么惧怕。也可以想见,当一个人惧怕另一个人到了极点之时,下一步突破就在于恨了。

在小皇帝十五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叛逆心理应该是最强的年纪了。小皇帝写大字,自己觉得字写得挺好,就送给了内阁的一众官员,而这些官员看到皇帝赐字,莫不感恩戴德,向皇帝谢恩的同时,这把皇帝一顿夸耀呀,纷纷表示皇帝学业精进,字也写得非常不错。就在这个时候,张居正出来直接泼了小皇帝一盆冷水,字写得差不多就得了,没听说过把字写好就能把国治好的,李后主,宋徽宗都是附庸风雅的人,结果亡国了。

张居正是皇帝的老师,为何最后下场却很惨呢?

别人都在夸皇帝,张居正反而把皇帝奚落了一番,可以想见当时皇帝的心理阴影,不仅如此,张居正还把皇帝的书法课给停了,不得不说,张居正的情商堪忧。

也的确,张居正的情商确实不够,其实在整个张居正改革期间,张居正他所体现出来雷厉风行的手段,性格当中就透着极端的自信,靠着皇帝的信任,独揽大权,这样的人在朝堂之上该得罪不该得罪的人他也都得罪了,这也为其日后的惨像埋下了伏笔。

再继续谈这师生二人,小皇帝十八岁那年,正是好玩的时候,乾清宫管事太监孙海、客用引导着皇帝寻欢作乐,也是喝了些酒,皇帝让小内监唱曲子,小内监曲调未谐,小皇帝一怒之下,把这小内监一通鞭打还把头发割了下来。

这事让皇帝生母李太后知道了,事大了。将孙海、客用“杖而逐之”,然后李太后硬是把小皇帝罚跪,甚至说出来了废了你立你弟弟当皇帝的话来,最后在小皇帝不断地告饶声当中,李太后说我和张先生商量商量吧。

纵观这件事情,小皇帝的确是做错了,但是李太后就做对了么?显然没有,罚皇帝跪也就罢了,还要让皇帝丢尽了颜面,他本身就是在一个极度自尊的年龄里,更何况人是皇帝,把皇帝这样摔打,当作自己手中的玩物,皇帝不恨你们几个,恨谁去?

实际上,在皇帝的成长当中,大伴冯保和生母李太后两个人给皇帝灌输的消极思想不亚于张居正。李太后不是正宫皇后,但是通过张居正的鼎力支持和协调操作,在明穆宗去世之后,李太后的地位和明穆宗的皇后陈氏相同,或许是出于感激,李太后把皇帝全权交付于张居正,而且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使张先生闻,奈何!

天天拿张居正吓唬皇上,皇上自然是: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

还有冯保,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与张居正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同时对内在教育皇帝问题上也是沆瀣一气。冯保就如同是个奸细一般,皇帝一有出格的事,他要么告诉李太后,要么告诉张居正,这种打小报告的行为,即便是在现代学校里,每个班都会有这么一两个,而且成为班级内部痛恨的对象。

万历对他也是恨呀,有一次小皇帝写字,冯保为其研墨,张居正在一旁看着,本来是挺温馨的一个场景,结果皇帝写着写着,拿起砚台,把墨泼在了冯保身上。然后转身无有所谓的离开了。冯保震惧之下,退了好几步。

很难想象,一个学生,遇到一个不懂变通只会斥责的老师,一个整天打小报告的同桌,一个只会吓唬人的家长,这个学生会形成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张居正是皇帝的老师,为何最后下场却很惨呢?

所以,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冯保就被贬去了南京。之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张居正被剥夺了所有官职与荣耀。但是皇帝似乎并不满足,他的报复也才刚刚开始。随即,朝堂之上开始了倒张运动,御史李植甚至毫不避讳的弹劾张居正:挟权阉之重柄,藐皇上于冲龄,残害忠良,荼毒海内……即斩棺断尸,尚有余罪。如此恶言相加,皇帝的批复是什么呢:摘发大奸有功。

很难想象,一个陪皇帝读了十几年书的老师,最后在学生的口中成为了大奸。这个词,于国于私,都极大的不妥。但是,皇帝就硬是说了出来。之前所谓的全赖张先生,如今却变成了不思尽忠报国,顾乃怙宠行私,殊负恩眷的小人。这大概是历史深处更大的苍凉吧。

在皇帝的明示暗示之下,张居正死后不得安宁,官爵被剥夺,家产抄没,长子自杀,其他子孙发配烟瘴之地。这据说还是皇帝念在师生一场的份上,给其留足了情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9/210741.html

“张居正是皇帝的老师,为何最后下场却很惨呢?” 的相关文章

刘伯温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没有下手为何还有关系

刘伯温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没有下手为何还有关系

对朱元璋并未诛杀刘伯温,为何说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有莫大关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伯温的死因,已经成为了历史谜案。很多人都认为,刘伯温是朱元璋杀害的。为什么说他是朱元璋杀害的呢?(刘伯温剧照)当时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御医去看他。御医给刘伯温开了一副药,刘伯...

演义中刘备入川后就没有再见过关羽 正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刘备入川后就没有再见过关羽 正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对刘备入川后是不是再也没有见过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演义中刘备入川之后,确实再也没见过关羽。而历史上,两人是见过面的。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曹操也很快就打下了汉中。曹操打汉中表面看起来虽然艰难,但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战力损失,因为张鲁最后是选择投降的。也正是因为如此...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众所周知朱瞻基是明君,他创造了仁宣之治,明朝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就是从仁宣之治开始的。但是明君也会犯错误,那么他犯了哪三个致命错误呢?一、明宣宗重新重用宦官。朱元璋立国以后,为了吸取唐朝被宦官擅权的教训,特地立下祖训: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这事儿如果好好实行下去,对大明朝只有好处。可问题是,到了他...

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而不是赵云

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而不是赵云

还不知道:刘备选择托孤大臣,在一文一武的情况下,为何选李严而不是赵云?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在封建王朝时期,君主在去世之前,一般会指定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大臣,让他们辅佐新皇帝顺利登基,那些辅佐新皇帝登基的大臣也被称为托孤大臣。古代的托孤大臣很多,比如唐太宗的托孤...

诸葛亮明明知道北伐难以成功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明明知道北伐难以成功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明知北伐难成,为什么他还要坚持北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相诸葛亮,在先主刘备去世后,曾进行了五次北伐,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每一次他都是信心满满地率军出征,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后世之...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无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正解。西汉大经学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发奋苦读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偷光”看起...

历史上刘秀用汉作为国号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刘秀用汉作为国号是因为什么?

刘秀是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我们当下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人要是能自己创建一个公司,并且把这个公司发扬光大,其成就感,肯定比继承父祖的公司的成就感强烈。而且世人常常都只记得公司的创始人,对那些继承人的印象却比较模糊。“宁为鸡头,不为牛后”,说的就是这个道...

濮阳兴:三国时期东吴丞相,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濮阳兴:三国时期东吴丞相,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濮阳兴(?-264年),字子元,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东吴大臣,吴景帝孙休末年至末帝孙皓初年任丞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权时为上虞县令,后升任尚书左曹、五官中郎将、会稽太守。孙休即位,征召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封外黄侯。永安三年(260年),力主建丹杨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