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官职有什么弊端?为什么成为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节度使是唐朝时期一个官职,为什么后来会成为唐朝走向覆灭的祸根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历史上盛唐时期在对待边患问题的处理上,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凭借着精锐骑兵,始终都边患问题,采取主动进攻的战略。而到了唐玄宗时期,这样的战略进攻,则完全转变成为了战略防御。正是在唐王朝国防战略的转变下,节度使这个职位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唐朝节度使官职的设置,可以说是对唐王朝的边患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因为,从边防的角度上来看,节度使的设置,可以使得唐朝在受到边患威胁的时候,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并且,唐朝的节度使往往统辖数州的将士,这使得唐朝在面对边患骤然而至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但是,作为唐朝府兵制瓦解产物,节度使职位却也成为了唐王朝最终走向覆灭的一个重要祸根。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说到唐朝节度使的设置,我们不得不提到唐朝的“天宝十节度使”官职的设置。当时,这十个节度使职位的设置,全部都分布在当时的边防重镇,这些重镇包括安西、北庭以及兵力最盛河北三镇。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唐玄宗年间在面对边患问题的时候,总是能够占据一定的优势。可是,这样的情况,也形成了边关大将手握重兵,进而威胁皇权。
实际上,在唐玄宗执政早期的时候,便有大臣向唐玄宗进言,陈言边镇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唐王朝外重内轻的局面。但是,这样的上奏,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以至于,最终手握三镇重兵的安禄山,起兵反叛将唐王朝的盛世最终付之一炬。由此可见,边镇节度使职位的设置,成为了唐王朝为自己埋下了的一个祸根,而且这个祸根对于中晚唐来说,完全是不可逆转的存在。
所以说,唐朝节度使官职所导致的弊病,完全不可逆转。则在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因为变乱平叛不彻底的原因,使得唐朝无法在制度的层面,进而改变节度使裂土封王的局面。并且,原本是只部署在边镇地区的节度使,到中晚唐时期则呈现出了向内地蔓延的趋势。虽然,唐朝很多皇帝,都致力于改变这样的困境,但却始终都无法长治久安。发生这样的情况,无疑是以下原因。
一来,唐朝在中晚期形成了以藩镇制衡藩镇的策略,这虽然能在短期内,拔掉了藩镇势力中的一些刺头,可从长远上看的话,这并没有从根本上的解决藩镇问题。二来,唐代中晚期的党争,更是使得唐王朝在对于藩镇的问题上,陷入了是否是剿巨大的争论之中,从而使得改变藩镇问题愈演愈烈。由此可见,节度使所衍生的出来的问题,足足困扰了唐王朝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之久。
其次,在黄巢起义爆发之后,因为这场农业起义的沉重打击,最终使得唐王朝本来可以控制的一些节度使,也纷纷选择叛离唐王朝。以至于,唐王朝的根基彻底被破坏,这样的破坏在于,因为,唐朝得以依靠的神策军的溃败,使得藩镇看穿了唐朝虚弱的本质,进而使得各藩镇纷纷自立。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朝皇帝在这帝国覆灭之前的岁月里,完全成为了一个“周天子”的存在。
历史上唐朝节度使职位的设置,可以说是影响到了此后中晚唐,乃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这样的情况,直到北宋王朝建立后,才得到改善,而节度使最终也成为了唐朝最终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