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名臣,两人为何确实死对头呢?
李鸿章和左宗棠同为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但他们2人又是死对头,是势不两立的敌手,没有丝毫回旋余地,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大骂左宗棠“阿瞒本色,于此毕露”。
李鸿章
晚清重臣,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之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 *** 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由于以正规经制军队为主体的江北-江南大营已然被太平天国的陈玉成和李秀成联手击灭,清 *** 在江南的正规军野战主力几乎被一扫而空。因此,围剿太平军的主力就落到了团练武装的头上。当时形形 *** 的团练武装不在少数,但是既成规模,又有战斗力的武装却只有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湘军的攻击方向是由安庆、武昌直指天京(今南京);淮军的攻击方向是从上海出发,由苏州、常州、无锡攻向天京;楚军的攻击方向则是由浙江、福建而至两广,抄太平天国的大后方,收釜底抽薪之效。
左宗棠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李鸿章与左宗棠的矛盾
左宗棠出生于公元1812年,亡于公元1885年,享年74岁,而李鸿章出生于公元1823年,亡于公元1901年,享年79岁,左宗棠年长李鸿章12岁。虽然二人都出生于湘军,但是按照年龄而言,左宗棠似乎更应该资历老于李鸿章。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与左宗棠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年长的左宗棠出名更早。在1861年的时候,左宗棠已经是浙江巡抚了,而到了1862年,左宗棠已经升任闽浙总督,算是一方重臣了。此时的李鸿章却只是湘军头子曾国藩的幕僚而已,地位上与左宗棠差距十万八千里。
而在之后的战争中,李鸿章逐渐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1867年的时候已经升任湖广总督了,在地位上与此时左宗棠的陕甘总督平起平坐了。可能到了这里,左宗棠就觉得李鸿章不是池中之物,早晚会超越自己,但造成二人不和的,却不仅仅是如此。
众所周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定回乱,为晚清江山的安定立下了汉马功劳,但这一切在开始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左宗棠决意收复新疆的时候曾经详细给当时的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上疏,告知收复新疆对于“边塞防守”的重要性,左宗棠是主张“塞防”的代表人物。而当时朝中的李鸿章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当时东部沿海才是重点防守的地方,坚持“海防”战略。
李鸿章与左宗棠为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慈禧太后出马,慈禧认为左宗棠更有道理,因此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左宗棠最后也不辱使命,成功平复了新疆。
此时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也因为政治上的见解不和而形同陌路,再加上左宗棠此人自视甚高(《清史稿》评价左宗棠自视甚高、傲物,所以门下不怎么出人才),对于李鸿章这样的“晚辈”更是不放在眼里,因此,之后二人更是越走越远。
李鸿章大骂左宗棠“阿瞒本色,于此毕露”
李鸿章的淮军为了追缴太平军侍王李世贤残部,当时深入了浙江境内。即便是越界,也是为了剿贼,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可是左宗棠偏偏就认定李鸿章的越界行为是别有用心,至少是对他本人的无视。左宗棠本人自尊心强而又心胸狭窄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李鸿章和曾国藩之间亲密的师徒关系,原本已经和曾国藩反目成仇的左宗棠恨屋及乌,也记恨上了李鸿章(曾国藩为了将攻克天京的伟业留给曾国荃,令淮军和楚军不得参与攻打天京,以致遭到一心想建功立业的左宗棠的嫉恨)。从此,二人处处较劲,前后持续了20余年。
1866年,在福建、两广境内的太平军余部被全数肃清后,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被调任甘陕总督,任务就是围剿活跃于北方的大股捻军。
1864年太平天国主力被剿灭后,尚有大量余部在赖文光、陈得才等人的率领下,和在北方活动的张宗禹、任柱所部的捻军合兵一处继续反抗。他们改步战为马战,以大队骑兵在平原远程机动奔袭,如风卷残云一般来去如飞,绝不拖泥带水,使得前来围剿的以步兵为主的清军一时难以适应,屡屡受挫。特别是1865年5月,捻军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一时间声势大振,清廷大为震惊。因此,当肃清闽浙、两广地区太平军余部的左宗棠被北调甘陕的同时,时任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的李鸿章接替剿捻不力的曾国藩为钦差大臣,新募马队北上剿捻。
不料,原本张宗禹所部的一支西捻军被左宗棠剿得走投无路,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越过了左宗棠设下的重重封锁线,在左宗棠的眼皮底下渡过了黄河,从陕西越过山西,进入了京畿重地直隶。
捻匪进逼,京师震动,朝廷急令各路军马救援,甚至连恭亲王都赤膊上阵,带上京城八旗神机营出京剿捻,所幸李鸿章率所部淮军及时赶到,在吴桥附近全歼了捻匪,朝野上下才松了一口气。
而直到那时,远在陕西的左宗棠尚不知自己辖境内的捻匪直逼直隶!左宗棠剿捻不但没有将捻军剿灭,居然把捻军剿推进了京畿重地,这个乌龙非同小可,惊动了两宫和圣驾,搞不好是灭九族的大罪。事后,剿灭这股捻匪的李鸿章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并于1867年高升一步,官拜湖广总督。而放跑这股捻匪的左宗棠满心惶恐地进京述职,两宫皇太后在召见左宗棠时倒也没怎么怪罪,但是慈禧太后却客客气气地对左宗棠给予指示:“……谕以进兵须由东而西,力顾晋防,毋令内窜……”(粗译为:剿匪必须从东向西剿,力保山西,不许再让捻匪内窜。)然后仍令左宗棠回防西北。
左宗棠心坠谷底,剿匪剿了大半辈子,到头来却被两宫皇太后“指点”剿匪必须“自东而西”,自己给自己丢了脸也就罢了,还让李鸿章在朝廷大出风头。以左宗棠的性格,这口气肯定咽不下去,但咽不下去也得咽,谁让捻军是从自己的防区溜走的呢?要说剿贼的能力,左宗棠瞧得上眼的人并不多,而李鸿章恰恰是左宗棠少数能正眼瞧的人中的一个。形势不如人强,不服气不行。
1868年1月,李鸿章的马队(由淮军长江水师集体转制而来,丁汝昌位列其中)在山东剿灭了赖文光、任柱所部的东捻军主力,任柱被杀,赖文光只身逃到扬州被俘。同年8月,西捻军张宗禹部在鲁西北陷入李鸿章的重重包围,全军覆灭,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一说投河而死。肆虐北方的捻军至此被完全平定。战后论功以淮军居首,李鸿章因此荣升协办大学士。小肚鸡肠的左宗棠显然不想看到李鸿章如此出风头,因此,没事找事地无端怀疑李鸿章所言张宗禹投徒骇河自杀而死的说法,认为张宗禹依然在逃,遂率军四处进行搜捕,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但是左宗棠如此空穴来风、存心挑衅式的举动令之前对其再三容忍的李鸿章也忍无可忍,气愤难平地在写给恩师曾国藩的信中毫不客气地直称左宗棠是“阿瞒本色,于此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