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中,袁绍真的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吗?
袁绍真的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吗?历史的真相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在这场决定袁绍与曹操两大集团命运走向的中原大决战中,原先处于劣势的曹操成功扭转颓势,击溃了袁绍这个黄河流域更大的敌人,为日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关于袁绍一方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观点,便是袁绍没有听取谋士田丰的意见,以致于遭遇巨大挫折。
田丰的观点是什么呢?作为袁绍的首席谋臣,他认为袁绍不应当急于寻求和曹操的主力进行决战,而是“以久持之”。即避免和曹操提前摊牌,而是先分兵进入河南,也就是曹操的后方进行袭扰,当曹操被折腾的精疲力竭之时,再发动总攻。这样不到两年功夫,曹操就得完蛋。
根据史书记载,田丰的持久战策略没有被袁绍接受。结果,袁绍集中兵力到官渡和曹操硬刚数月,最后被对方抓住机会焚烧粮草,军心涣散以致于倾覆。
这样的观点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实则漏洞百出。
为什么这么说?还是根据史书记载,袁绍虽然在形式上没有接受田丰的建议,但是在实际指挥作战中,却基本践行了田丰的战略规划。
我不听你的,但我按你说的做!有意思吧。
袁绍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袁绍以十余万兵力进抵官渡,然后高筑土山,派弓箭手在上面向曹营放箭。曹操利用投石车暂时击退了袁军的弓箭手,可是对方又用挖掘地道的方式来搞偷袭。这些战术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袁绍并没有急于出动主力同曹操决战,而是利用这些“巧功夫”来牵制住曹操主力,消磨他的耐心,确切地说,是消耗他的粮草。
(影视剧中在官渡前线的袁绍)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开始对峙是建安五年八月,到了冬十月,曹操一方“粮草已尽”。仅仅两月功夫曹操就支撑不住了,由此可见,袁绍不但在现实中采用了田丰的计策,而且还让它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另外,袁绍也不是光顾着正面和曹军对峙,也许是出于对自己之前没援助刘备的悔意,他交给来投奔自己的刘备一支人马,由刘备率领到汝南一带,也就是曹操的大后方,和当地的黄巾军残部刘辟、龚都等集中在一起,袭扰曹军,使得曹操不能专心对付官渡正面的敌军。
刘备的动静闹得很大,据说当时他们几乎攻到许下,对曹操的统治中心构成了威胁。由于腹背受敌,曹操被迫派出自己的亲信猛将曹仁带兵去讨伐,才勉强将其镇压下去。但从此也可以看到,袁绍并非刚愎自用,口头拒绝田丰建议那么简单,而是几乎分毫不差的执行了田丰的战略规划。只是曹仁救援及时,刘备的兵力太少,被击溃,偷袭没成功罢了。
02和袁绍相比,曹操的实力并不弱
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袁绍在现实中完全采纳了田丰的建议,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还是败了呢?
这里便又涉及到一个新的问题了,那就是官渡之战前夕曹操的实力究竟有多大?试想,如果曹操方面真的兵力单薄,又怎么敢在袁绍大兵压境的压力下,分兵去汝南平叛呢?换言之,如果曹操的兵力真的像《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说,是——“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那手握十万精锐之师的袁绍何必多此一举,在官渡跟曹操打消耗战呢?直接十倍大军推过去不是更简单吗?
看来,曹操当时的实力虽弱于袁绍,但双方差距可能不会太大。接下来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作简要说明——
首先,在《三国志》的武帝纪中,陈寿形容袁绍大军到达官渡后安营扎寨,“东西数十里”,看来袁绍一方来的人的确不少。但是,问题恰恰出在了下一句,那就是“公(指曹操)亦分营与相当”。
说白了就是,你袁绍来多少人!我奉陪!你的军营有几十里,我也布置几十里。
试想,如果根据陈寿之前的记述,曹操的兵力就算把伤兵加起来,都不到对方的十分之一,又哪来的人去相应地扎营对峙呢?总不能是强迫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上去填补吧!因此,说曹操的兵力不到袁绍军的十分之一,这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老版三国中的曹操)
其次,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在汉献帝的起居注中,作者提到袁绍军被打败后,被曹军“斩首七万余级”。而在张璠所著的《汉纪》中,更是明确提及曹军战绩为“杀绍卒凡八万人”。试想,如果曹操一方真的只有不到一万人的兵力,又怎么能俘获并杀伤七倍于自己的敌军呢?如果说曹操真的只有区区万余人,那可真成了三国时代的抗日神剧了……
最后,如果您还觉得论点不够全面,那么我们还可以再补充一个例子。曹操在许攸帮助下,得知袁绍在乌巢的屯粮重地后,立即抽出步骑兵五千人,由自己率领去劫营。至于留守者则由曹洪率领,抵御袁绍军的进攻。
袁绍军在乌巢的驻军有淳于琼的万余人,曹军攻入乌巢后,袁绍又派数千轻骑兵去增援。因此曹操要想取胜,必须扛住并化解来自袁绍军方面两到三倍人马的攻击。短时间内回师同曹洪会合是谈不到的。
而就在这时,袁绍派张郃等提重兵去进攻曹操的大本营,打算来个“围魏救赵”。可是,张郃却因为曹操的大营防范森严,“不能下”,又受到袁绍身边谋士谗言的算计,最终选择归降曹操本人。因此,如果说曹操只有万余人,他带走五千,那剩下的数千人(还包含大量伤兵),根本无法挡住张郃的强攻。因此,陈寿在“公万余人”的叙述上,极可能犯了夸大曹操和袁绍实力差距的错误。
03官渡之战中袁绍失败的真正原因
其实,我们以上的论述,仅仅是集中于官渡之战中的一些细节,需要看到,在东汉末年的中原军阀混战中,曹操先后击败吞并了吕布、袁术等人,又得到了张绣等军的归附,实力绝不止于在官渡之战这样关乎到自身存亡的关键时刻,仅仅拿出不到一万人作战。
再者一说,曹操在刚到兖州时候,就收降了三十余万黄巾军,人家底子本来就厚,不然也不会在官渡轻易应战袁绍这个强敌。因此,袁绍实力固然雄厚,但也不宜为了衬托曹操的“英明神武”,去过分表现曹军的虚弱。
也许,在当时的袁绍看来,正是因为曹操实力和自己差距很小,所以他才不敢在刘备失败后,继续往汝南这个曹操的后方继续砸人砸钱,分散精力。值得一提的是,袁绍的后方其实也不稳固,官渡之战后,袁绍的统治重心冀州就有不少城池主动归顺曹操,如果不是袁绍及时镇压,恐怕会 *** 得更快。
因此,对于袁绍来说,与其去不断地分兵袭扰曹军,不如集中兵力,等曹操粮草耗尽主动撤兵时,兜着其 *** 杀来得风险小。从当时的复杂情况来看,袁绍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没有他的道理。
可是,袁绍恰恰忘记了,战争有时候不仅仅是绝对实力的较量,还有指挥者的运气和胆识在发挥作用。让袁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身边谋士许攸的背叛,为曹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翻盘机会。而相比于袁绍的谨慎有余、勇气不足,曹操敢于亲自率领五千人马去攻击距离袁绍大本营不到四十里的乌巢屯粮重地,这正是曹操的过人之处。
曹操的这种做法非常冒险,就像是一场胜算渺茫的豪赌,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他赌赢了。
面对粮草被烧与众叛亲离的颓势,袁绍的信心被彻底击垮,而他不甘心的被动退却,让他永远失去了定鼎中原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