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芈启到底是谁?他为何要背叛秦国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23)220

昌平君芈启在历史上不是很出名的。因为这个人物被人们发掘出来的时候,差不多是近现代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非常肯定地说,芈启不应该是姓芈,而是应该姓熊,叫熊启才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其实是楚国的皇室子弟,他的父亲是楚考烈王,然而楚国的皇室的姓氏应该是芈姓熊氏。

芈姓其实是一个大的家族的总姓氏,后来就衍生出了荆楚等的十八氏。我们听说过,楚国人家族的姓氏包括屈、景、昭、斗、蒍、苏、庄等地的氏,这些全都是芈的衍生品,那么这个熊氏肯定也是了。

如果在东周和西周那个时代,人们尤其是男人们不把氏叫做姓。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由于姓这个字的概念非常笼统,这个姓它只可以说明你是属于哪个诸侯国的人,然而这个氏也可以准确地说出你位于哪个诸侯国里面的那个家族的人物,平常情况下家族所接受的封地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这个家族的氏。

这么说起来,我们叫昌平君是熊启而不是芈启,不可质疑的是这个男性人物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也是楚王负刍的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熊启在秦国的时候曾座位丞相一下子十几年,他和吕不韦的地位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要背叛秦国呢?

历史的记载有许多相像的地方,这就导致我们可能认为太史公司马迁这位老年人在攥写小说呢,如果你不相信的话,我们可以看看。那个时候楚考烈王熊完还处于太子的时候,他就被他的父亲送到了秦国当人质。不久后由于他的父亲楚顷襄王濒临死亡,黄歇利用这个时候,悄悄地把楚考烈王接回来,继承楚国的王位。

熊完当上楚王之后,就将帮助他的黄歇封为了令尹,赐封号为春申君。一转眼的功夫黄歇就成为了楚国权倾中外的重量级人物,同时成为了后来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本来可以在朝堂上来去自如,但是在这个时候。

李园给黄歇出了一个馊主意,就是让自己的妹妹和春申君黄歇成婚,然后等他的妹妹怀了孩子之后,将他身怀有孕的妹妹拱手送给楚王熊完。在熊完离开人世间之后,李园妹妹所生下的儿子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熊完的王位了,这个儿子就是楚幽王。他的生父不是熊完而是春申君,他是最不合适继承王位的人选。

芈启到底是谁?他为何要背叛秦国呢?

这难道和吕不韦接回来的嬴异人回到秦国继承王位的状况是一模一样的?一直到了今天为止,我们都不清楚这个秦始皇的父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从历史的资料上也没有办法去找到正确的,唯一的答案。

依据很少的历史资料显示,这楚考烈王根本就不是没有子嗣,他当初在秦国的时候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熊启,也就是后来的昌平君。他其实是秦国和楚国友好关系的结晶。到了楚考烈王该回国的时候,熊完没有带走妻儿。

所以就把妻子和儿子熊启留在了秦国。这个和秦异人会秦朝那个时候,他的儿子秦始皇被迫留在赵国,情形是大同小异吗?唯一不同的是,熊启没有秦始皇的幸运,他从出生到当官,然后当上了相国之位,这一直都是在秦国完成的。这也就是说熊启对于楚国可能没有一点感情,他就只是一个有着秦国和楚国血脉的普通人。

熊启在座上了相国之位以后,差不多在这个位置上坐了13年那么长。在公元前238年的时候,熊启从旁边帮助秦始皇平定嫪毐引起的叛乱,在这之后他就紧接着坐了吕不韦辞官之前的职位。在公元前的225年的时候,熊启在郢陈这个地方和秦始皇对立,这样的事情和吕不韦的比可真是不相上下。

公元前的225年的时候,秦始皇安排大将军李信,带领着20万的人马向南边出发去攻击楚国,期望是能一击必中。这个李信也没有辜负秦始皇的期望,接二连三的获得胜利,还占领了鄢郢,离攻楚成功已经不远了。

就在这个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的关键时候,郢陈没有征兆的突然反叛了。我们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这李信的战败和熊启的反叛有关系,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这两个事情发生在同一个时间里,这就不可避免产生怀疑。

为此就有学者对这个事情进行了比较适合常理的推断,当时李信带领的人马在前面攻打楚国,而昌平君叛变以后,就攻打李信的背后,使其腹背受敌,最后失败了。在这件事情以后,秦始皇完全没有把李信杀头或者是株连九族的处罚,那就可以说明,这次的战败,原因不在于李信。

《史记》中提起最后楚国被攻灭,昌平君离开,然后项燕也自杀而死。同时想到了这一年里昌平君造反的事情,不难推测出昌平君帮助项燕,使项燕反败为胜。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尽管再震怒之下也没有下旨杀了李信的原因。

我们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发掘出的两封秦国军士写给家人的书信中不难看出,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昌平君叛乱的事情千真万确。这个熊启在秦国已经是一上之下,万人之上了,还有一半的秦国血脉,那为什么要背叛秦国呢?这无非就是受到了权力的诱惑。反抗了秦国以后,在项燕的帮助下,熊启成为了新的楚王。

这个原原本本就是一个证据。在秦国已经开始攻打楚国的时候,项燕团队就安排了使者去昌平君熊启所居住地方,向熊启说说这楚国要是灭亡的好处和坏处。而且一直坚持着,要是楚国不被消灭,那么就让昌平君做楚国的王。

熊启原本就是楚考烈王的亲生骨肉,他当楚王,比楚幽王当楚王更是名正言顺,这就让熊启很是心动。还有一点就是,母国要吞噬父国,熊启心里一点都不好受。还有秦国芈姓势力对于楚国的无法割舍,正好推动了昌平君背叛秦国的决心。

芈启到底是谁?他为何要背叛秦国呢?

总结:熊启为了父亲可以背叛待了很久的秦国,这其实也可以说的过去,那是因为熊启孝顺。从血缘关系上来说,熊启原本就是楚国的王子,他拥有着楚国的继承权利,所以这个昌平君熊启背叛秦国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0/216855.html

“芈启到底是谁?他为何要背叛秦国呢?” 的相关文章

甄宓作为曹丕的皇后 她为何斗不过郭女王

甄宓作为曹丕的皇后 她为何斗不过郭女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何身为皇后的甄宓,在宫斗中却败给了郭女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甄宓是三国时有名的美女,原本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在曹操攻打下冀州后,曹丕抢先一步把她娶入家中。曹丕当上皇帝后,甄宓被立为皇后。但是,她不久后就因为曹丕身边的郭女王进谗...

杨庆:隋朝时期宗室,善于见机行事,在职期间颇有政绩

杨庆:隋朝时期宗室,善于见机行事,在职期间颇有政绩

杨庆,生卒年不详,河间王杨弘之子,隋朝宗室,袭封郇王。杨庆狡诈多谋,善于见机行事。当时隋炀帝猜忌骨肉,滕王杨纶等都遭废黜流放,只有杨庆得以保全。后升任荥阳太守,在职期间颇有政绩。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占据洛口仓,荥阳各县大多响应李密,杨庆领兵拒...

朱元璋是如何诛杀那些拥有免死铁券的大臣的?

朱元璋是如何诛杀那些拥有免死铁券的大臣的?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明朝开国皇帝, 年号“洪武”。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朱元璋在开国之初,确实发了很多“免死铁券”出去。《明史》记载:“三年,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铁券。”获得“免死铁券”的公包括李善长、徐达等六人。获得“免死铁券”的侯包括汤和、耿炳文等二十八...

年羹尧想造反是没有机会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年羹尧想造反是没有机会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为何年羹尧想造反都没有机会?你看雍正的驭人之术有多强多周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年羹尧虽然没有起兵造反,但他的大逆罪就高达五条。年羹尧或许有造反的勇气,但雍正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因为雍正治人有他自己的一套办法,犹如温水煮青蛙。雍正的驭人之术雍正上台时,九子...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 康熙是想传位给老四雍正还是十四子胤禵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 康熙是想传位给老四雍正还是十四子胤禵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究竟想传位给谁?是雍正,还是皇十四子胤禵?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农历),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北京病逝,终年68岁。康熙去世后,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不过,关于雍正皇帝继位的问题,从雍正年间一直到现...

历史上金国凤与曹变蛟都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金国凤与曹变蛟都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在《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的记载中,特别夸赞了两位武将,一位是金国凤,一位是曹变蛟:赞曰:金国凤之善守,曹变蛟之力战,均无愧良将材。然而运移事易,难于建功,而易于挫败,遂至谋勇兼绌,以身殉之。盖...

历史上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有何故事?

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四大美女之一。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稗官野史都喜欢报道名人的绯闻轶事,一如今日之“狗仔队”。在大唐天宝盛世,最有名的女人非杨贵妃莫属,最有名的男人之一,当属节制三镇、拥兵15万的安禄山了。于是,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绯闻也就不胫而走。连《资治通鉴》这样严肃的史书也说,安禄山经常...

赵云投靠刘备之后并没有大作为,是因为什么?

赵云投靠刘备之后并没有大作为,是因为什么?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众所周知,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他们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在这几人当中,最为特殊的当属赵云,因为他是大众眼里的“杂号”将军。提起赵云,对于他“七进七出”救阿斗的故事我们如数家珍。在小说《三国演...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