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单雄信是一员猛将,为何李世民没有招降他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26)180

瓦岗五虎将之一的单雄信,在正史和演义中,都是被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下令杀害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为了营救单雄信,一向高傲的徐世勣(即后来的李勣,也是我们常说的徐茂功)痛哭流涕,磕着头求情,要用自己的全部战功和官爵换取李世民的高抬贵手。一向“广揽英雄思贤若渴”的李世民,却阴沉着脸,一点面子都不给。最后徐世勣只好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给单雄信吃:“我们曾发誓同生共死,但我现在报效朝廷,忠义难两全,无法同你赴死。你走后,我会帮你照看妻儿。”

单雄信是一员猛将,为何李世民没有招降他呢?

单雄信笑着吃下那块肉后从容赴死:“我命该如此,早知你救不了我。”

徐世勣为单雄信尽心竭力,但是我们熟知的义薄云天秦琼秦叔宝,不但没有出一言相救,甚至连面都没露,这就给很多人留下了大大的遗憾:以秦琼跟李家父子的关系,只要他拿出一把金酒壶,就能换回单雄信性命,在这生死关头,却为何一言不发?

单雄信被李世民斩杀,这件事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有记载,这两本史书还写出了李世民必杀单雄信的原因:李世民自诩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在单雄信的长枪之下,却连还手之力都没有,要不是徐世勣及时出现,要不是单雄信看在徐世勣面上收手,就没有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的名字就该叫李建成了——按照历代皇帝庙号规则,不管谁接了唐高祖李渊的班,后世都会称其为唐太宗。

换做一般人,李世民应该感念单雄信的不杀之恩,但李世民不是一般人,他是开创大唐盛世的明君英主,也是弑兄屠弟逼父杀侄的恶子枭雄,在他看来,能对自己构成致命威胁的人,是不可以留在这个世界上的。

李世民是否忘恩负义暂且不提,咱们还是来聊一聊单雄信命悬一线的时候,只有徐世勣一人相救,秦琼程咬金却为何默不作声?

如果我们只看隋唐正史而不看演义小说,就会认为秦琼程咬金没有落井下石,已经算是厚道的了。

徐世勣跟单雄信是瓦岗军首任带头大哥翟让的追随者,他们之间的感情自不必说,但是他们跟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却曾经是仇人:在投奔瓦岗之前,罗士信是张须陀爱将,秦琼是隋朝正六品建节尉,程咬金是东阿县县令的女婿兼保安司令,他们共同的上级,是持节、齐郡通守、河南道讨捕黜陟大使张须陀,而张须陀恰恰是跟翟让李密徐世勣单雄信作战时牺牲的。

张须陀牺牲后,秦琼程咬金罗士信杀出重围,投奔了据守虎牢关的河南道讨捕大使裴仁基,然后又在裴仁基的带领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归附了李密。

李密杀害了翟让,砍伤了徐世勣,逼降了单雄信,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置身事外两不相帮,然后徐世勣被外派镇守黎阳仓,单雄信成了外马军首领,而秦程罗和裴仁基之子裴行俨成了瓦岗内马军四大统领(四骠骑),李密还曾对外夸口:“此八千人可挡百万。”

单雄信是一员猛将,为何李世民没有招降他呢?

这样看来,单雄信跟秦琼并无太多交集,但跟徐世勣同生共死多年,又一同被李密排挤,可谓同病相怜,所以单雄信替翟让报仇,在王世充进攻瓦岗的时候反戈一击,直接导致了裴行俨中箭昏迷,程咬金被马槊捅穿身体(事见《旧唐书·列传十八》《新唐书·列传十五》),于是李密引以为傲的内马军四骠骑全被王世充俘虏。

王世充当时手里抓着傀儡皇帝皇泰主(越王)杨侗,所以他以大隋的名义给瓦岗四骠骑封官加禄:秦琼被任命为龙骧大将军,程咬金罗士信为将军,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还娶了王世充的侄女。

这四个人都对王世充口服心不服,裴行俨想杀王世充不成反被杀,其余三位都跑去投奔了唐军,而单雄信感念王世充击败李密为翟让报仇,而留在王世充建立的“大郑”当了大将军。

单雄信以大郑大将军的身份被俘,已经当上唐朝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后改封曹国公、英国公)、右武候大将军的李勣(这时候的徐世勣已经被赐姓李,应该叫他李世勣或李勣了)当然要出面营救:“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

新旧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不一致,但是综合分析,拒绝李勣请求的应该是李世民而不是李渊,因为李世民说饶王世充就饶了,李渊也没有坚持要杀。

李渊对李勣是比较器重的,赐姓、封爵,都是李渊一言而定,跟李世民没啥关系——李勣投靠的是李渊,而秦琼程咬金是在两军阵前直接跑到李世民身边的。

攻破王世充的时候,李勣的身份地位已经很高了:“降王世充,振旅而还。论功行赏,太宗为上将,勣为下将,与太宗俱服金甲,乘戎辂,告捷于太庙。”

穿金甲的李勣,比穿黑甲的秦琼程咬金地位高,但说话却不一定比秦程二人好使:秦琼是秦王右三统军,程咬金是秦王府左三统军,在得到尉迟敬德之前,李世民身边的哼哈二将,就是秦琼程咬金。

李勣这个人看起来比较高尚,但这种高尚吗,恰恰是李世民所不喜欢的:“勣前后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于将士。初得黎阳仓,就仓者数十万人。魏徵、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皆游其所,一见于众人中,即加礼敬,引之卧内,谈谑忘倦。及平武牢(虎牢,避李虎之讳而改称),获伪郑州长史戴胄,知其行能,推荐咸至显达,当时称其有知人之鉴。”

同样是被抓获的王世充干将,李世民饶了戴胄(后成为贞观年间尚书、郡公),却不饶单雄信,李世民这样做,其实在警告李勣:“你招揽的人已经够多了,再把单雄信弄来,他要帮太子建成咋办?”

于是李世民驳回了李勣的请求,坚持杀掉单雄信,这就让人产生了一些困惑:李世民一向对李勣心存忌惮,他杀单雄信,是不是为了给李勣难堪?如果换做秦琼捧着金酒壶出面求情,李渊和李世民是不是得给他这个面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0/217389.html

“单雄信是一员猛将,为何李世民没有招降他呢?” 的相关文章

公孙策不是包拯的得力助手吗 包拯为什么还要杀他

公孙策不是包拯的得力助手吗 包拯为什么还要杀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包拯为何含泪斩公孙策?不是他的得力助手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自古以来最让皇帝头疼的就是那些贪官污吏们,虽然有不少的人都被皇帝给收拾了,但是有的也是让他们特别为难,因为有可能一抓就能牵涉出一堆人,其中不少还是自己特别得力的官员,因此这到底是除掉还...

徐敬猷:唐朝时期大臣,随兄长徐敬业发动扬州兵变

徐敬猷:唐朝时期大臣,随兄长徐敬业发动扬州兵变

徐敬猷(?—684年),曹州离狐人,唐朝大臣,开国名将李勣之孙,英国公李震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凭借门荫入仕,担任盩厔县令。唐中宗李显即位后,因事免官。光宅元年(684年),跟随兄长英国公徐敬业以匡扶唐中宗为名,发动扬州兵变,遭到武则天派遣的左玉钤卫大将军...

子午谷奇谋真的不靠谱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用这个计谋

子午谷奇谋真的不靠谱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用这个计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为何坚决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它到底有多不靠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他的意思是只要给他一万兵马,其中五千精兵,五千负责押送粮草,不出十天便可以从子午谷直插长安。而另一方面诸葛亮带兵从...

清朝时期的道台是什么官职 比知府官职还要大吗

清朝时期的道台是什么官职 比知府官职还要大吗

对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样的官?和一州的知府相比,它们哪个更大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许多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一种官职,那就是道台,像是一方总督,这个意思大家都懂,某一片都归此官管,巡抚,简单讲就是省级最高领导人,而再往下就是知府,知府是各地区的最高...

义纵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有何本事能被重用?

义纵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有何本事能被重用?

汉武帝期间是苛吏的黄金期间,汉武帝手上的苛吏大多也是能吏,各有各的本领。义纵,河东郡人。西汉中期的著名“酷吏”。义纵在年少时曾伙同他人抢劫为盗,是一个标准的流氓混混,他的姐姐义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义姁因为医术高超被召入宫给王太后看病,她也得到了王太后的宠爱与赏识...

周鲂: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奖善惩恶,恩威并用

周鲂: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奖善惩恶,恩威并用

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鲂年少时好学,被举为孝廉。历任宁国县长、怀安县长、钱塘侯相,一月之内,便斩杀作乱的彭式及其党羽,因而升任丹阳西部都尉。彭绮率数万人反叛时,周鲂被任命为鄱阳太守,与胡综共同将其生擒,因功加职昭义校尉。后...

都说放虎归山 项羽为何在鸿门宴上放跑刘邦

都说放虎归山 项羽为何在鸿门宴上放跑刘邦

对鸿门宴上,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会放跑了刘邦,以致后患无穷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推翻暴秦之后,项羽与刘邦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取得胜利,建立了大一统的西汉王朝。在此之前,刘邦、项羽有过一场鸿门宴。后世同情项羽的人,都认为项羽应该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以绝...

朱轼:清朝名臣、史学家,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

朱轼:清朝名臣、史学家,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苏,号可亭,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