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末特殊的政治势力东林党,他们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1-17)331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东林党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末历史上有一股非常特殊的政治势力——东林党,他们背后的支持力量主要是中小手工业者和中小地主,并且当他们展示出了卫道者和拯救者的形象后,迅速赢得了除大地主、大官僚阶层之外的当时其它社会阶层的一致支持。

按理说,代表着中小手工业者和中小地主利益的东林党对明末的政治平衡是非常有利的,可东林党却偏偏要以唯吾独尊的心态凌驾于其它政治势力之上,这就对明末的政治平衡形成了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最终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要想明白东林党为何会产生唯我独尊的心态,我们必须得知道东林党形成的原因,而要知道东林党形成的原因,我们就得从朱元璋对三吴地区经济、政治势力的削弱讲起。

明末特殊的政治势力东林党,他们是如何形成的?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以徐达攻陷平江为标志,朱元璋彻底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在平江陷落以前,以苏州、松江为核心的三吴地区积极支持张士诚抵抗朱元璋,所以在建立大明建以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三吴地区的经济、政治势力。

至正二十七年底,在处理张士诚统治集团占有的田地时,朱元璋并没有直接将这些田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而是直接将其收为官田,导致了三吴地区出现了人多地少的问题。

苏州之官田多而益多,是一府之地土,无虑皆官田,而民田不过十五分之一也。——《日知录》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规定三吴地区田地的赋税高于天下平均水平五至十倍,当年整个大明帝国的夏秋两季税粮收入共2943万石,其中三吴地区的苏州府280万石、松江府120万石、常州府55万石,仅这三个府的税粮收入就占到了整个帝国税粮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以上。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移三吴地区殷实之家14300户于京师(今南京),这些殷实之家虽然入籍京师,但仍然要在本籍应徭役、缴税粮,长此以往,等待他们的基本上是破产。

附籍京师,仍应本籍徭役,供拾日久,贫乏逃窜,仍选其本籍殷实户佥补。——《明史·食货志一》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规定考中科举的三吴地区士子不得在户部为官、不得在京师为官,此后直至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大明的九十一任户部尚书中,只有崇祯时期的松江府华亭人李待问因朱由检破格用人而出任户部尚书。

户部一曹,不辞苏、松及浙江、江右人为官吏,以其地赋税多,恐飞诡为奸也。——《明会典》

朱元璋削弱三吴地区经济、政治势力的这一系列措施实施以后,三吴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和民生凋敝、政治势力薄弱等问题,但是三吴地区却没有因此消沉下去。

明末特殊的政治势力东林党,他们是如何形成的?

唐代以来,三吴地区的苏州、杭州、常州、松江等地的手工业开始逐渐兴起,尤其是黄道婆于元代元贞年间(1295年)回到了家乡松江府并向当地人传授和推广“搅车、弹棉弓、纺车、织机”等纺织器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之后,三吴地区以纺织为代表的手工业进入兴盛期。虽然朱元璋对三吴地区经济、政治势力的削弱暂时导致了当地手工业陷入低潮,但是随着建文帝对三吴地区的扶持,当地的手工业又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这种情况下,三吴地区的经济也在手工业的推动下繁荣了起来,即使是朱棣登基后以“遵祖制”为名重新开始削弱三吴地区的经济、政治势力也没能遏制住这种繁荣。

得益于朱棣继续沿用朱元璋削弱三吴地区经济、政治势力的一系列措施,大量不堪忍受沉重税粮和因人多地少而没有田地的农民不断涌入松江、苏州、杭州等城市,为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三吴地区的手工业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

发展至隆庆时期,三吴地区出现了大量因从事手工业而积累下百万两家产的豪富之家,拥有二三十万两家产的殷实之家更是常见,三吴地区的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

明末特殊的政治势力东林党,他们是如何形成的?

但是,随着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施行和明神宗向三吴地区派出商税监,大量家产在二三十万两以下的中小手工业者因缺乏足够的廉价劳动力和被商税监掠夺而破产,三吴地区迎来了更加严重的危机。

天下之势,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农商交困,流离迁徙,卖子抛妻,哭泣道途,萧条巷陌。——《明神宗实录》

在既是三吴地区无锡人、又来自于中小手工业者家庭的顾宪成看来,当地之所以会迎来更加严重的危机,主要是因为政治势力薄弱所致,而要增强政治势力仅凭三吴地区的中小手工业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联合整个大明的中小手工业者和中小地主才能在大官僚、大地主把持的朝堂上争得一席之地。

当时,中小手工业者和中小地主都将大明的江河日下归咎于大官僚、大地主的贪婪,并且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正统地位的冲击和阳明心学的分裂又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所以由顾宪成打造的维护程朱理学正统地位的卫道者和终结大官僚、大地主把持朝政的拯救者很快就吸引了中小手工业者、中小地主阶层的士子。

为了将这些士子组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顾宪成开始在东林书院讲学,并且将东林书院作为这股政治势力的核心根据地,东林党终于形成了。所以,朱元璋对三吴地区经济、政治势力的削弱就成了东林党形成的原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1/221132.html

“明末特殊的政治势力东林党,他们是如何形成的?” 的相关文章

汉武帝在位55年却打了44年匈奴战争 汉武帝有什么意义

汉武帝在位55年却打了44年匈奴战争 汉武帝有什么意义

还不知道:汉武帝在位55年,却花44年攻打匈奴,有什么意义?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谥号”是了死后,后来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价,商纣王名帝辛,在位期间残忍暴虐,人们就用“纣”取作他的谥号,汉朝汉武帝的谥号是“武”,从这个字就能看出他在位期间尚武,经常对外征讨。用...

司马略:西晋宗室、将领,孝敬慈顺,谨慎谦恭

司马略:西晋宗室、将领,孝敬慈顺,谨慎谦恭

司马略(?―309年),一作司马简,字元简,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第三子,东海孝献王司马越之弟,西晋宗室、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司马略孝敬慈顺,谨慎谦恭地对待贤士,很有父亲司马泰风范。元康初年,与华恒等同在东宫...

张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才能怎么样?

张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才能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纮与昭,号二张;纮柔克,昭纯刚。纮先死,德不亡,昭后死,誉益彰。——萧常提起东吴的大臣,大家最容易想起的是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其实这几位都是侧重于军事,东吴早期的文臣代表是“二张”——张昭、张纮。他们为孙...

后世是如何评价姜维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姜维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费祎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11次伐魏。其后刘禅降魏,蜀汉灭亡。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

杨修如此才华横溢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他

杨修如此才华横溢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他

还不知道:曹操为何要除掉才华横溢的杨修?这3点原因让杨修必死无疑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战乱,各方势力为了争霸天下不择手段,争权夺利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曹操生性多疑,死在他身上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杨修的死,更是成为了千百年来热门的话题。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为了博得...

历史上李自成是如何整顿起义部队的?有哪些方法?

历史上李自成是如何整顿起义部队的?有哪些方法?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领袖,崇祯十七年建立大顺政权。 “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明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并委派官员治理地方,农民起义军的性质从流寇向政权过渡。其时,大江南北的农民起义军部队,除张献忠部外,都已经服从李自成的领导...

徐辉祖是什么身份?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徐辉祖是什么身份?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徐辉祖是明朝初年勋臣、将领,中山王徐达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根据《明史·徐辉祖传》记载:辉祖,初名允恭,长八尺五寸,有才气。明朝开国功勋徐达,有四子四女。其长子徐辉祖身高八尺五寸,而且生得英俊潇洒。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徐辉祖本有父亲的英勇和忠贞,奈何最后被皇帝禁锢,直...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郁郁而终?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郁郁而终?

孙权是三国中称帝最晚,也是最年轻的领导者,直到公元229年,他才正式登基称帝。孙权在称帝前,娶过两个女人,谢夫人和徐夫人。下面说一说孙权的原配发妻谢夫人的故事。谢夫人出身江东的书香门第会稽谢氏,她的父亲是谢煚是东汉尚书郎、下邳徐县县令,叔父谢贞是建昌县长。谢煚在黄巾起义后辞官回乡,而孙权的父亲孙坚,...

评论列表

李磊
李磊
1个月前 (10-24)

朱元璋对三吴地区经济政治势力的削弱,虽有其特定历史背景与合理之处,然而长远看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东林党的形成及其活动反映了社会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和思想变革的交织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之一。,也体现了学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理性思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