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朝国力如此强盛,为什么还要和亲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1-17)160

和亲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谈及汉唐,总让人心驰神往,这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辉煌的两个时代!可以说,谁敢轻易不服从领导,分分钟就被汉唐大军灭国,可谓天下无敌!汉朝之际,将军陈汤挑着敌人的脑袋,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宣帝定胡碑宣誓:“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可见汉朝的霸气自信!唐朝之际,史载“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让敌人为皇帝跳舞助兴,估计也只有唐朝能这么做!长安城门之外,有一石碑,上书“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低调奢华的炫耀!

然而,汉唐天下无敌,却为何还会和亲呢?在很多人印象之中,和亲是一屈辱的行为,用女人换和平,非大丈夫所为!既然汉唐那么强悍,阳刚之气直冲云霄,却又何必要和亲呢?

严格来说,和亲始于汉朝刘邦!汉高祖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此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汉武帝等,都曾采取和亲政策!如果说在汉武帝之前,汉朝打不过匈奴,所以采取和亲政策,还可以理解的话,为何到了汉武帝反击匈奴之后,却为何还要和亲呢?在此之后,最典型的就是“昭君出塞”,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为国献身,先后嫁给了匈奴祖孙三人!

唐朝的和亲政策,也广为人知!几乎除了南诏、东北部的渤海国等之外,前后与吐谷浑、吐蕃、突厥、奚人、契丹、西域拔汗那国、回纥等周边部族,都和过亲!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和汉朝不同的是,汉朝是和亲之始,还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唐朝经历了汉晋隋等时代之后,和亲政策已经为大家所接受,所以唐朝和亲甚至比汉朝更多,真正完婚的高达16个,用了很多真正的公主和亲,即便李世民在世,唐朝最强之时,也不停的和亲!

那么,这不免让人疑惑,汉唐为何要和亲?打不过敌人,送女人换和平,还能理解,但明明很强大,却为何还要和亲呢?其实很简单,目的很霸气,只有六个字,即:最终为了消灭!

如果细分和亲,那么不同朝代,会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清朝的满蒙和亲是缔结一个政治联盟,辽国和西夏的和亲是结盟,还有的是安抚对方,用女人换和平,发展关系,结成军事同盟等类型,在此就不一一说明了!然而,汉唐天下无敌之后,还依然和亲,其实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对方!在这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

之一,短期目标有安抚、分化拉拢等目的,比如远交近攻,安抚一方打击一方等。但最终的长远目标,还是为了消灭敌人!汉朝向死敌匈奴和亲,可能是真心真意吗?

第二,所谓消灭敌人,不是彻底灭亡,而可能是改变对方的想法,让其成为汉唐的盟友,或剪除这一势力对汉朝或唐朝的军事威胁,或直接打残等!

总得来说,汉唐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非常灵活,不拘一格。和亲只是一个手段,只要能达成目标,怎么和亲都行!当然,到了后来,异族也知道和亲不靠谱,根本目的不是发展关系,所以 *** 的中原王朝和异族和亲就逐渐没了,但周边异族反而会互相和亲,联合起来对抗 *** !

唐朝国力如此强盛,为什么还要和亲呢?

和亲的原因

西汉的和亲对象基本上是匈奴和乌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以匈奴为主。我们知道匈奴是一个过着游牧生活的民族,他们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匈奴人不断地试图南下,取得中原王朝北部的土地作为他们新的牧场。而西汉时期,正是匈奴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控制了漠北草原的强盛时期,匈奴人的势力已延伸到西汉的国土范围之内,双方对领土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客观的说,面对匈奴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西汉虽然多次出兵打击,但并没有消灭匈奴人的把握和本领,如果想要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必须在战争之外,采用一些其他的手段瓦解匈奴人的攻势。这也是西汉主动提出和亲的政治原因。

相比于西汉迫于无奈的和亲不同,唐朝是当时一个经济、文化和军事都非常发达的中央王朝。唐朝建立时,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是一种羁靡关系,采取的民族政策也比较温和,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总体来说比较和谐,它的和亲是一种笼络少数民族政权的主动举动,是出于利用和亲与少数民族政权缔结成一种同盟关系的考虑。特别是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中,唐朝就多次利用和亲来借助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因此它的和亲的政治同盟目的更加强烈。

汉唐和亲的经过

汉朝初年,刘邦并没有特别重视匈奴政权的军事实力。直到公元前200年,刘邦亲征匈奴,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日之后,刘邦才正视到匈奴人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敌人。在西汉刚刚立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刘邦采用和亲政策,“以宗室女为单于阙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粮物多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这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从刘邦开始,直到汉景帝时,西汉四次以宗室女嫁单于,并同时与匈奴之西的乌孙和亲,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匈奴人的南下。

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加上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想以武力平定匈奴人,所以中断了和亲政策,多次向匈奴发动进攻。但是就算有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良将,汉武帝仍然不能消灭掉匈奴政权,反而使双方都不堪重负,国家经济都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从汉宣帝时开始,中断了的和亲又被继续。

唐代的和亲主要集中在吐蕃和回纥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内。唐朝共有七位公主远嫁到回纥,而回纥也有一位公主嫁给了李唐宗室敦煌王。在这期间,唐朝和回纥保持了良好的双边关系,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吐蕃是在唐朝初年发展出来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对唐朝西南边疆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吐蕃人提出“尚唐朝公主”的请求之后,唐太宗为了搞好同吐蕃的关系,也将文成公主嫁于吐蕃的松赞干布,这是两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民族史上的一件盛事。虽然松赞干布之后吐蕃与唐的关系时好时坏,但两国的和亲却并没有因为国家关系的不稳定而中断。文成公主之后,又有金城公主入藏,这都是政治高于一切的婚姻关系。

唐朝国力如此强盛,为什么还要和亲呢?

汉唐两朝和亲的区别

汉朝和唐朝是封建社会和亲次数最多的两个大一统中央王朝,二者和亲政策有相似也有不同。西汉的和亲,仅限于能给西汉带来威胁的匈奴和乌孙两个政权。而唐朝的和亲对象十分宽泛,有吐蕃、吐谷浑、契丹、奚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可以说在视野和格局上比汉朝要宽广得多。唐朝的和亲不仅仅是止战,还是一种利用和亲进行文化输出的长远之举,格局也比西汉要高。

第二个区别是,西汉的和亲,是单纯将汉朝公主嫁到少数民族地区,而唐朝虽然也是以出嫁公主为主,但也出现了翼族公主嫁到唐朝的例子。不过有一点二者是相近的,汉朝外嫁的女性身份比较复杂,有公主,也有亲王的女儿,还有王昭君这样的宫女冒牌货;而唐朝除了宗室女之外,也出现过将 *** 冒充公主嫁给始毕可汗的怪事。

汉朝和亲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连接乌孙,抑制匈奴南下,保证北方边境的安宁。而唐朝和亲的目的性就复杂得多,有出于瓦解、分化少数民族政权目的的,也有为结军事联盟或者借兵平叛的,还有利用公主去左右少数民族对唐政策的。比如唐肃宗就明白地告诉过回纥人,和亲的目的是借兵收复失地,“土地、人众归我,玉帛、子女予回纥”。当然,汉朝和唐朝身处的环境及年代不同,和亲政策有着差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总体上说,双方都是利用和亲政策来安定边疆、促进民族间的团结和融合的。

和亲的作用

和亲之后,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目的呢?应该说,还是可以部分实现目的的。汉朝自刘邦和亲开始,虽然与匈奴之间也有小摩擦,但直到汉武帝之前,双方在六十年中并没有爆发大的战争。这几十年的和平,使得汉朝有时间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这之一个封建社会的盛世;而对于匈奴来说,每年能从汉朝得到他们想要的财富和生产资料,也促进了匈奴本身生产力的发展。

其实和平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珍贵的,也是必要的,西汉与匈奴的和亲,让双方有时间治疗战争的创伤,也加速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和亲公主带去的生产资料和先进的技术更多。以文成公主为例,她进藏时,带去了大量的工匠、种子和生产资料,把中原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带到藏地,为 ***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唐朝也获得了一定时期的边疆和平,双方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五、和亲的历史意义

和亲相比战争,更容易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唐朝初年吐蕃曾经多次侵扰其西部边境,但是自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赞干布去世,吐蕃一直“以子婿礼”臣服于唐。文成公主去世后,唐蕃之间曾发生冲突,金城公主入藏后又竭力缓和双方的矛盾,两国的矛盾又得到缓解。

和亲就是民族间的通婚,这本身就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同化。唐朝与回纥频繁和亲,也带动了两国人民之间的通婚。许多 *** 女子嫁给回纥,也有许多回纥妇女嫁到汉族之中。这是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好事。那些牺牲了个人幸福,远嫁异国他乡的公主们,她们是 *** 的使者,她们用自己一生的幸福换来了国家的安宁,她们应该永远被我们记住。

历史上运用和亲政策来调节民族关系的朝代很多,尤其以汉、唐为最。通过和亲,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也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1/221153.html

“唐朝国力如此强盛,为什么还要和亲呢?” 的相关文章

裴頠:西晋大臣、哲学家,为人颇有雅量,见识高远

裴頠:西晋大臣、哲学家,为人颇有雅量,见识高远

裴頠(wěi)(267年—300年),字逸民,河东郡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哲学家,司空裴秀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裴頠出身魏晋士族河东裴氏,为人颇有雅量,见识高远,通古博今。初为太子中庶子、承袭父亲爵位,迁散骑常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拜侍中、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等官...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邈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邈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徐邈(172年-249年),字景山。燕国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徐邈早年历任丞相军谋掾、奉高县令、尚书郎、陇西太守等职。曹丕称帝后,任谯国相、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每任一官,皆政绩卓著,被赐爵关内侯,迁抚军大将军军师。后被委以重任...

顺治活到24岁就去世 顺治死因到底是什么

顺治活到24岁就去世 顺治死因到底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顺治皇帝只活到24岁,看看他的生活习惯,能活24岁已是奇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当我们回看我国历代王朝的是是非非,总会不禁感叹历史的伟大。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共经历十二代帝王,我们耳熟能详的便是康熙、雍正、乾隆,...

朱棣为呵会发动靖难之役?与姚广孝有何关系?

朱棣为呵会发动靖难之役?与姚广孝有何关系?

靖难之役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朱棣当年想造反,其实他的心中是十分犹豫的。犹豫的原因,是因为害怕造反无法成功。毕竟他只是一个藩王。从古至今,藩王造反的不少,但获得成功的则寥寥可数。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藩王在用一个小小的...

韩信和诸葛亮都要出川 诸葛亮为什么出不了这个地方

韩信和诸葛亮都要出川 诸葛亮为什么出不了这个地方

还不知道:韩信能出川而诸葛亮出不了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出川应战的是三秦败军之将,天下尚未安定,恢复的诸侯国各怀鬼胎。一盘散沙相对容易很多。诸葛亮面对的是安定了几十年的天下,魏国打输十次还有兵从容应对,蜀国败一次就伤筋动骨。韩信并非光用奇...

三国时期曹丕杀曹洪是因为什么?他犯了什么错

三国时期曹丕杀曹洪是因为什么?他犯了什么错

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曹魏开国皇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曹洪是曹氏宗族大将,深受曹操喜爱,并且多次救过曹操,曹洪家里很有钱,但是很吝啬,曹丕年轻的时候,曾向曹洪借钱,曹洪居然不借,因此得罪了曹丕,曹丕怀恨在心。曹洪也是要钱不要命的...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了多少人?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了多少人?

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明朝开国前后,明太祖朱元璋封赏的开国英烈、勋贵中,有好多兄弟伙的。朱元璋自己没有亲兄弟帮助打江山,部下中却有不少亲兄弟齐上阵,为建立明朝抛头颅、洒热血,也为自己和家族争取富贵荣华。其中有那么一部分亲兄弟们在明朝开国后...

明朝第六代镇远侯顾寰有什么功绩?结局如何?

明朝第六代镇远侯顾寰有什么功绩?结局如何?

明朝第六代镇远侯顾寰有什么功绩?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顾寰是明朝中期的一个知名将领,于嘉靖七年也就是公元1528年的时候,其承袭了父亲顾仕隆的爵位,成了第六代镇远侯,年俸禄为一千石。一年后,顾寰便被朝廷委任去当五军营右哨坐营官...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