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是奸臣吗?为何他能长期得到重用?
李林甫是唐朝时期宰相,为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历来受到责难,被视为“口蜜腹剑”的小人和促成李唐由盛而衰的罪魁祸首之一。“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林甫为何能长期得到重用?
李林甫在大唐盛世任相十九年,几乎是独自全权处理国事,大唐由盛转衰的锅,他肯定要背。但是不是都由他来背锅?这个大可商榷。司马光对李林甫的评价是很差的:“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在司马光的笔下,李林甫是个狡猾阴险的两面派,成语“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正是他“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真的是这样吗?
史学界一直有一种看法,也就是如果李林甫不死,安禄山不敢造反。虽然安禄山一直在觊觎大唐的锦绣河山,对唐朝满朝文武都不放在眼里,但唯独对李林甫毕恭毕敬,非常忌惮。他一直等到李林甫死后才敢“渔阳肇鼓动地来”,揭开“安史之乱”的序幕。
李林甫也算是李唐宗室之后,他的先祖是长平王李叔良。如果按照辈分来推的话,唐玄宗还得喊他一声叔叔。由于他家的王爷不是世袭的,到了李林甫的父亲李思海这辈,早已不再是王爷了,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参军。所以说李林甫的成长道路上,家庭并没有给他太大的帮助,更多的是靠他自己。
李林甫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虽然读过书,但是不求甚解,读过就忘,很多字都没记住。但是他精通音律,也会填词,这倒是一件很蹊跷的事。按说文化水平低的人,作诗填词是外行,可是李林甫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结合体。李林甫有个笑话,有一次,他看到“杕杜”两个字,这个“杕”字他不认识,就问吏部侍郎韦陟这是个什么字。韦陟故意出他的洋相,假装没听到,也不理他。之后韦陟把这事对别人一说,李林甫也就得到了“杖杜宰相”这个外号。
李林甫是个老谋深算的天才,任何难题在他看来,都有解决办法。开元十四年时,李林甫已经是朝廷的吏部侍郎了,专门负责对官员的考核工作。这一年唐玄宗的哥哥李宪找他走后门,给了他十个人的名单,要求提拔这十个人。但是这十人都是没有什么贡献的,如果全部提拔,舆论也通不过。李林甫想出一个办法,他和宁王商量之后,从十人中挑选了一个关系比较远的,故意当众宣布这个人为官不正,给予黜免;其他九人则升官一级。这样做既讨好了李宪,又显示自己刚正公平,大家看到官声最差的某人被黜免,都称赞李林甫处理得当,为官清正。
李世民曾孙李适之和李林甫同朝为相,两人政见不合,总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但是表面上李林甫对李适之非常尊重,两人关系也还过得去。有一次李林甫对李适之道:“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您是左相,不如向皇上进言开采,可富国强兵,是大大的好事。”李适之果然上当,将华山金矿奏知玄宗。唐玄宗询问李林甫,李答道:臣早就知道!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气所在,不宜开凿,臣便没有提及。唐玄宗便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对他道: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从此,李适之失宠,不久后被罢去相位,改授太子少保。李林甫类似的事情干了不少,史书上都是他用阴谋诡计害人的记载,而且无一例外都认为这是个小人。可是这样一个小人,为什么为相十九载不倒?里面肯定有其他原因。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政治清明、国家繁荣的“开元盛世”,是一个有为的明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日渐昏庸,追求享受,懒理国政,逐渐蜕变成一个昏君。特别是在公元740年纳了杨贵妃之后,更是将政事委托给李林甫,自己纵情声色,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大权在握的李林甫,对那些不听话的政敌开始大肆打击。他重用酷吏吉温、罗希奭掌管刑狱,帮助李林甫打击异己,那些反对李林甫的人只要落在他们手中,没有人能活着回家,时人称之为“罗钳吉网”。
唐玄宗曾准许天下士子中通六艺者,可到长安参加官员选拔。李林甫担心士子们会在面圣时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便要求由郡县对士子选行甄选,优秀者才能送到京师复试。然后他暗中指使州郡,故意将一些才能平庸者送到京师,结果考核时没有一个人合格。李林甫向玄宗说,人才都被他挑选做官了,真正做到了野无遗才,唐玄宗大喜,从此对李林甫更加言听计从。
就个人来说,李林甫是一个专权的小人,只要涉及权力之争,他都会用尽腹黑之术,将对手打死打残,毫不留情。但是他本人却没有什么把柄可以让政敌们抓住。他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也从不将自己心里想什么告诉别人。更特别的是,他遵纪守法,做事也非常谨慎。《旧唐书》说他“调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出,皆有恒度”,承认他是一个铁腕宰相。
唐玄宗信任安禄山,在兵权之外,还给了安禄山管理民政和财政的权力。但是安禄山非常惧怕李林甫,因为李林甫仿佛可以看穿安禄山的心思。每次两个人聊天,安禄山心里想什么,李林甫都能准确地说出来,弄得安禄山“虽盛冬常汗湿衣”。安禄山在朝廷有很多眼线,每次只要听到眼线汇报说李林甫表扬他,就开心得要命;要是听到李林甫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就吓得大叫“阿与,我死矣!”所以安禄山在李林甫的积威之下,一直不敢发难。只有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执政,安禄山这才敢于起兵造反。
李林甫一生所做所为之中,最为封建士大夫不能接受,也是最受诟病的,就是他曾设计陷害了当时的太子李瑛等人,在唐玄宗立李亨为太子之后,又想废掉李亨。虽然最终没有得逞,但 *** 的李适之、韦坚、王忠嗣都受到了牵连。这在封建礼教中属于大逆不道的作法,任何一个正统的士人都不可能赞同臣子害太子的行为,历史上对李林甫的评价不高,与这一点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说谁是唐玄宗时更大的奸臣,那应该是杨国忠而不是李林甫。李林甫虽然权力欲大,但他还做事,属于有才无德之人;而杨国忠不但无德,而且无才。李林甫临死时将全家托附给杨国忠,杨国忠答应得好好的,李林甫一断气,他就靠黑状,使得还没躺进棺材的李林甫被唐玄宗除去官籍,家产也被抄没,家人流放,以庶人之礼下葬。杨国忠的品行也可见一斑了。
李林甫为何能长期得到重用?
之一,非常善于揣摩人的心思,并且对症下药,极力讨好上级极尽阿谀奉承之事。所以李林甫很懂玄宗,玄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用他说李林甫都知道,而且会顺着他的意思去做,从来不会逆他的意。尤其在那些“酸腐固执”的文人对比下,李林甫简直是上天派给他的“天使”。比如在废黜三子的问题上,在封赏牛仙客的问题上,相对起张九龄的极力反对,把皇帝气的跟蛤蟆一样。李林甫可谓善解人意了,废太子被他看做“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对牛仙客的问题是“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反正一句话,皇帝想干的事,没有不可以的。
第二,李林甫会变通,哪怕是明明说不过去的事,李林甫也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这件事变得理所当然,让皇帝有很好的理由去满足自己的私欲。比如玄宗想从东都洛阳返回长安,被裴曜卿等以妨害农务为由劝谏,希望皇帝延缓行程。皇帝不开心。李林甫趁没人的时候跟皇帝说,两都本来就是您的东西宫,您在自己的两栋别墅间往返,那是随时谁地都可以,哪需要将就什么时候。如果怕损坏农田,那大不了免掉这一路所到之处的税赋好了,臣向您请旨宣示百司,即日西行。皇帝很高兴,从之。
第三,李林甫虽无大才,但擅长吏治,行政管理能力很强。早年任国子司业时,把国子监治理的井井有条。做宰相后“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所以非常符合这个阶段唐玄宗需要的“得力帮手”的要求——不需要雄才大略做规划蓝图,不要叽叽歪歪的用各种杂事烦他,只需要处理好日常政务就行了。李林甫非常“识趣”的包揽下所有政务,给玄宗更多的方便去享乐,不再被“俗务”缠身。
这些特点,让李林甫非常契合唐玄宗当前阶段的需要,坐稳了宰相的位置。但是能在相位上一呆就是十九年,一直做到去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绩”支持。
这 个阶段的时代背景 , 在客观上大大的帮了李林甫的忙。一辆高速前进的列车,就算是切断了所有动力,仍能凭借惯性,继续向前行驶。李林甫接手宰相时的大唐,就是这样的一辆列车,虽然专用李林甫相 当于切断了动力,但凭借着二十多年来的铺垫和积累下的惯性,开元末年 到天宝初 年 这个时段,整个国家综合实力冲上了巅峰,这个巅峰,不仅仅是大唐王朝的顶峰,也是整个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顶峰。如此辉煌的“政绩”,在玄宗眼里这自然是自己 这个皇帝 领导的好,李林甫这个宰相当的好的结果。
二是口蜜腹剑,嫉贤妒能,排除异己。让朝廷无人可用,玄宗找不到比他更适合的人。
李林甫用人,多为才能在他之下,阿谀奉承之徒。凡是才能比他强的,有可能得到皇帝重用的,他都想办法给弄掉。尤其是那些文才出众的,因为他没什么文化,闹出过弄“獐”之喜的笑话,所以特别讨厌这些能衬托出他短板的文人。皇帝喜欢的人,开始会积极结交,一旦权势渐大有可能会威胁到他,便会想办法除掉。哪怕是老奸巨猾的人,也难逃他的算计。被李林甫的终极技能——口蜜腹剑KO的大臣不计其数。
案例一;宰相李适之和李林甫不和。李林甫跟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了可以使国家富裕,皇上还不知道。于是李适之就兴冲冲的把这件奏报了玄宗,玄宗就去问李林甫,李林甫说这事我早就知道了,只不过华山是皇上您的本命山,王气所在,不宜开采,所以我才没跟您提这事儿。皇帝听了很生气,觉得李适之做事考虑一点也不周全,缺乏大局观,就跟他说你以后奏事先跟李林甫商量,不要自作主张。并从此日渐疏远李适之。
案例二:玄宗问起严挺之在哪里?这个人还可以用。严亭之和张九龄关系非常好,也是张九龄罢相的导火索,这时正被贬到外地做官。李林甫怕皇帝把他找回来重用,于是跟严挺之的弟弟说,你哥哥不是想回来吗,皇帝挺看重你哥哥的,你让你哥哥上书,说得了风疾需要治疗,这样皇上就会允许他回京治病。严挺之不知是计,就按他说的上了道奏折。李林甫就拿着这封奏折跟玄宗说,可惜啊,这个严挺之年纪大了,还患了风疾。看来是用不了了,不如给他个闲职,让他安心养病吧。玄宗叹息了好久,最后把他打发到东都洛阳做太子詹事去了。诸如此类被李林甫阴到的大臣数不胜数。据说李林甫家里有个类似半月形的大厅,每次他想整人了就会躲在这个大厅里想办法。等他想好出来的时候,被他盯上的人就会家破人亡。
三是杜绝言路,闭塞皇帝视听,防止皇帝觉醒。
李林甫做了这么多亏心事,自然不希望让皇帝了解的更多,所以他是想尽一切办法,把皇帝和外界隔绝开来,不让皇帝再有机会接触到外界的舆论和真实的情况。当皇帝说要搞个人才选拔大会,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参加。李林甫怕来参加选拔的人说他坏话,把他做的那些坏事告诉皇帝,于是对皇帝说为了防止奇葩冲撞陛下,更好先做一些初步的筛选,考考诗词歌赋什么的,留下些风雅人士再来面圣。皇帝说好。
结果这一筛选,渣都给筛没了。然后李林甫竟然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这次筛选一个都没选上,证明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被您收入囊中,连野外都没有遗漏的贤才。这种鬼话,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不可能,但是此时的唐玄宗竟然相信了,还非常高兴。
李林甫又借着贬谪了一位言官的机会,对一众大臣说,当今天子圣明,做臣子的顺着皇上的意思做就行了,哪那么多意见提呢?你们没看过皇家仪仗队的马吗?好好的站在那里做背景,不要叫,就可以享受到三品的饲料。但只要一叫就会被拉出去,做一个普通的马,到时候就算想不叫都回不来咯。结果大臣们听了,再也不敢上书谏言了。皇帝接收外界信息的渠道,基本被堵死。
李林甫在辉煌的“政绩”支持下,靠着揣摩皇帝心思,迎合皇帝需求,同时排挤一切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封堵言路迷惑皇帝,在宰相的位置上安安稳稳做了十九年,直到去世。但是,唐玄宗是个聪明人,也是个政治斗争的好手,难道他对李林甫的行为一点都没有觉察吗?从李林甫死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彻底清算,及玄宗最后对他的评价看,未必如此。
只是巅峰盛世冲昏了玄宗的头脑,对许多问题视而不见。可能他认为这些都是小问题,瑕不掩瑜,却不想一个鼎盛的王朝会在一夕之间倒下。与其说李林甫蒙蔽了玄宗的视听,还不如说盛世迷惑了玄宗的头脑,与其说盛世迷惑了玄宗的头脑,还不如说是玄宗自己封闭了自己的世界,为人君者,不察不明,以天下权柄,假手他人,以垂拱为名,实则怠政。当你以为掌控了整个形势,实则被形势所误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得不防也。
李林甫完全是靠个人打拼上位的宰相,他的许多野史秘闻都是政敌们记载下来的,有多少可信度,值得商榷。不说别的,就说他文化不高又精通韵律,会写诗填词这一条,就与常识不符。其中难免有些是对他的不实的记载。他确实是嫉贤妒能,也迫害过政敌,这在封建社会太常见了。历史上那么多宰相,有几人没有打击过政敌?世人把安史之乱的账算在他的头上,而不算在杨国忠的身上,对他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