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拥有众多名将的赵国最后被秦国消灭,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1-20)170

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为何还是被秦国消灭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最后是由秦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在这一过程中,赵国无疑是秦国的重要对手。三家分晋后,赵国曾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定都,公元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至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那么,问题来了,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为何还是被秦国消灭呢?

拥有众多名将的赵国最后被秦国消灭,原因是什么?

首先,就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不仅拥有精锐的士卒,更诞生了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由于实行胡服骑射,赵国得以在战国中期就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胡服骑射的次年,赵国就向袭扰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凡此种种,促使赵国的武力逐渐追赶上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就秦国来说,诞生了白起、司马错、樗里疾、王翦、李信、王贲、蒙骜等名将。而就赵国来说,也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其中,李牧、廉颇和白起、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这无疑是对赵国将领水平的重要肯定。不过,尽管如此,在公元前228年的时候,赵国还是被秦国大军攻破了都城。虽然后来公子嘉建立了代国,但是,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代国还是被秦国秋风扫落叶般地消灭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名将众多、士卒精锐的赵国,依然被秦国消灭,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赵国的地理位置,明显不如赵国。

对于秦国来说,其核心地理位置,包含今甘肃、陕西等地。因此,秦国的北边、西边、南边都没有什么诸侯国。特别是南边的巴国和蜀国,在公元前316年就被秦国消灭了。于是,秦国只需要做好东边的防御,就能应对山东六国的进攻了。而这,意味着秦国可以放手攻打山东六国,加上函谷关带来的防守优势,促使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之战,几乎都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成果。但是,就赵国来说,则是地处四战之地。赵国的北边是不断袭扰的匈奴,南边是魏国、韩国、楚国等诸侯国,东边则是齐国、燕国,而赵国的西边,则是虎视眈眈的秦国。

拥有众多名将的赵国最后被秦国消灭,原因是什么?

于是,在整个战国时期,赵国很难将所有精力都用来对付秦国,因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则敢在长平之战中,动用几乎所有的精锐来进攻赵国,这成为秦国取得长平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在长平之战后,燕国经常袭扰赵国的后方,齐国则选择和秦国结盟。凡此种种,都让赵国所处的环境非常棘手和危险。简而言之,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这让他在对付秦国的过程中,具有先天条件上的劣势,所以这成为赵国最终输给秦国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虽然在战国时期,名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过,名相、纵横家这样的人才,同样会对各个诸侯国的强弱起到重要的影响。就秦国来说,不仅具有白起、王翦这样的名将,还拥有商鞅、张仪、范雎等名相和纵横家。比如,在山东六国合纵对付秦国的时候,秦国可以派出张仪去拆散山东六国的合纵,为秦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比如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让秦国能够对山东六国各个击破。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其秦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极推行,并任范睢为相。

“远交近攻”策略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对此,在笔者看来,“远交近攻”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朝建立的步伐。所以,在长平之战爆发的时候,赵国显然被这一策略所孤立,只能单独抗衡秦国的进攻。而就赵国的国力来说,则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拥有众多名将的赵国最后被秦国消灭,原因是什么?

最后,说到秦国的国力,自然不能忘记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在战国时期,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秦孝公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整体实力得到发展,士兵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而就赵国来说,胡服骑射不是一场全面的变法,也即胡服骑射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士兵方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强赵国的国力。

当然,这也是因为赵国缺乏著名的治国之才或者变法人才,比如赵国的文臣之中,蔺相如的作用,主要还是在和秦国会面时的交锋上,至于治国方面,蔺相如自然和商鞅不是一个层次的。而就平原君赵胜等人,更无法和张仪、范雎等人相提并论。所以,对于战国时期的赵国,过于重视武将,反而走向了一个极端,这导致文臣谋士在赵国反而没有什么存在感,乃至于让郭开等佞臣得势,影响到赵国君主的对外判断。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则是文臣武将全面发展,以此为秦国君主提供更多的策略,这成为秦国能够消灭赵国的重要原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1/221671.html

“拥有众多名将的赵国最后被秦国消灭,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送一筐鱼给朱元璋 这鱼有什么说法吗

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送一筐鱼给朱元璋 这鱼有什么说法吗

对刘伯温临终前送朱元璋一筐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引言刘伯温是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谋臣,许多人都给予他非常高的评价,杨守陈在《重锓诚意伯文集序》中就曾经赞道:“……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这样的人在民间也留下了许许多多传说。民间传...

有哪些与荀勖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荀勖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荀勖(xù)(?~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人。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晋开国功臣,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荀勖少年时聪慧好学。初仕于魏,为大将军曹爽掾属,后迁中书通事郎。曹爽被诛后,历任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等职。...

荀况: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荀况: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

历史上元稹的才华怎么样?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元稹的才华怎么样?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讲到元稹,世人大多乐于盯着他的情史说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先从一首诗说起:《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所描写的意思,应该不用多做解释,尤其是诗的前两句,仍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花前月下时吟出的高频诗句。那么,今天就来说说这首诗...

乾隆上位后就毁掉了雍正改革 乾隆又是怎么做的

乾隆上位后就毁掉了雍正改革 乾隆又是怎么做的

乾隆与雍正不合?为何一上位就毁掉雍正改革,雍正又改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他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奢靡无度,更是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地,毁掉了他爹所推行的改革,他就是雍正的败家儿子乾隆,乾隆为何要毁掉雍正改革?,他又是如何毁掉雍正改革...

雍正上位后对好几个兄弟下手 雍正为什么要放过老十

雍正上位后对好几个兄弟下手 雍正为什么要放过老十

还不知道:雍正皇帝上台后,囚禁了好几个兄弟,为何只放过了老十?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放过老十胤?的目的,可谓是“心机重重”。康熙末年,一场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九子夺嫡”风波,让康熙皇帝的几个儿子,主动或是被迫地参与进来。最终,在经过激烈“角逐”后,皇四子胤...

邓芝:蜀汉重臣、将领,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

邓芝:蜀汉重臣、将领,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

邓芝(178年-251年),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邓芝早年曾被预言能位至大将,后被刘备任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刘备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并深...

刘知几:唐朝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刘知几:唐朝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人。唐朝大臣、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彭城刘氏。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进士及第,授获嘉主簿,迁定王府仓曹参军。长安二年(702年),修撰起居注,成为史官,历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