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秦人是迫于暴政才不懈奋斗的吗?秦国为什么给人以残暴的印象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1-25)150

秦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秦始皇之所以能一统六国,光靠六位先祖的英明神武是远远不够的;上层建筑保证了方向与 *** ,基层无数秦人上百年的前仆后继,才是秦国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源动力。

但在史书的记录中,秦国的变法以残酷闻名,秦政则几乎是“暴政”的代名词。那秦人的不懈奋斗,是在历代帝王血腥鞭策下的被迫之举咯?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首先看看,秦国为什么给人以残暴的印象。

秦人是迫于暴政才不懈奋斗的吗?秦国为什么给人以残暴的印象

商鞅:我认为,刑罚与杀戮合乎道德,儒家之义反而是残暴

战国时期的秦国,之所以给我们造成“暴政”的印象,主要源自两方面:

其一,商鞅变法的推行落实,伴随着大量的刑罚,曾经“临水论囚,渭水尽赤”,后世文人更是将其描绘为“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山丘”,脑补这些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其二,战国时期,他国君臣在提到秦国时,常用到诸如“虎狼之国”之类的词汇,《史记·陈涉世家》中则称“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但如果我们据此就认为秦国对内长期施行“暴政”的话,将有失客观:

对于之一点,秦国对内大量杀人的情况,基本出现在前十年;而在商鞅变法推行十年后,据各类史料记载,秦国已经“家给人足,乡邑大治”,且“道不拾遗,山无盗贼”,非常的安定祥和,以至于当初控诉变法太残暴的秦人立场大变,甚至还有人刻意赶到咸阳,称赞商鞅变法好、商鞅变法妙: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对于第二点,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对于敌国的观点,要反着看。在战国时期,东方各国之所以认为秦国凶残,是因为被打太惨、被斩首的士兵太多,不断失去亲人的各国百姓对秦人恨之入骨。就如同黄歇对秦昭襄王说的那句话: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

但在战场之外,根据现有史料,并未发现秦国曾对各国实施过屠城行为,甚至还多次将所占领城池的敌国百姓放归本国、改由秦人填充的记载;而秦朝末年的“暴秦”之名,则主要源自各国的灭国之恨,以及对秦制严苛的不满。

秦人是迫于暴政才不懈奋斗的吗?秦国为什么给人以残暴的印象

因此,对于“暴秦”的说法,下面我们只针对前一种情况:对秦人的刑罚。

在变法前十年中的激进行为,虽然残忍,但也事出有因:商鞅变法落实之迅捷、执行面之广、对社会触动之深,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极为罕见;而改革的对象,则是长期与西戎等少数民族战斗、混居、融合的西陲秦国,民风彪悍但粗野,甚至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影子,以至于被东方各国“以夷翟遇之”。

行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秦国开展了将原有秩序彻底推倒、重新洗牌的大变革。而在任何时代,最让人难以接受的,莫过于改变世代沿用的习惯,以及被夺走手中的既得利益。而商鞅的应对手段也很简单直接:罚,甚至杀。

而面对他人的指责,《商君书·开塞第七》中,商鞅曾进行了驳斥:

“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国治必强。一国行之,境内独治。二国行之,兵则少寝。天下行之,至德复立。此吾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

即:以严刑峻法治国,能杜绝犯罪行为的产生,将会使国家强大;一个国家强大了,就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裕强大;如果两个邻国同时强大了,就会互相忌惮,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战争;如果全天下都能遵守法制,则天下太平、回归到大治的更高境界。

所以,自己以刑罚治国,是为了让人们不犯法,最终会反过来保护他们,所以很合乎圣人所说的“仁者爱人”的理念;儒家无视人性的复杂性,一味提倡以仁义治国,只会造成社会混乱,最终则会带来真正的残暴。

那么,如果制度只管民、不管官,或者百姓们只有义务、没有权利,那秦国的政治,也许就真的沦为特殊阶层的暴力工具了。所幸事实并非如此。

信赏必罚、一视同仁,秦国变成了不知疲倦的机器

在秦昭襄王执政后期,距离商鞅之死已经七八十年,儒学大家荀子前往秦国游历。在《荀子·强国》中,他记载了自己对秦国朝野的感受:

秦人是迫于暴政才不懈奋斗的吗?秦国为什么给人以残暴的印象

入境, 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 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 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 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 无治者,古之朝也。

秦国百姓朴实、守规矩,畏惧国法;

大小城镇的官吏态度认真、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

咸阳城的士大夫,公家、衙门两点一线,不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明智通达、廉洁奉公;

秦国朝廷办事效率极高,每天退朝前,所有事情都必须处理完毕,一片轻松闲适,好像当天没有发生过任何大事一样。

因此,荀子感叹道:这真是存在于古代的理想国啊。(不过荀子最终还是挑了个刺:“则其殆无儒邪!”即没有儒家。这不是本文重点,在此不赘述)

而秦国之所以能实现为荀子所赞叹的治理成就,靠的只有一点:信赏必罚。

商鞅变法内容繁杂,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核心思想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取消贵族特权,一切荣华富贵的获得,只与两件事有关:打仗、耕种(女子得纺织)。

在此基础上,秦国设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明尊卑爵秩等级”;当然,明尊卑不是为了摆谱,而是将其与具体待遇挂钩,以 *** 各阶层围绕着农战疯狂奋斗:“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简单点理解,秦国的利益分配模式被彻底改变了。原本是“龙生龙,凤生凤”,贵族自带特权光环,躺着就能享受荣华富贵;如今,地位与所做出的贡献挂钩,混吃混喝的时代结束了,权贵家中的仆人、食客都要按人头收税,并且会被朝廷从重役使;而普通老百姓,则可以突破原有阶级藩篱,得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有人可能要问了:后世王朝也都有赏罚,但在大部分时期,要么只奖励亲信、不惠及普通人,或者该罚时雷厉风行、该赏时百般抵赖。。。。。总而言之,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秦国难道不会变成这样?

别说后世,即使在战国时期,东方各诸侯国正是有这个毛病:

秦人是迫于暴政才不懈奋斗的吗?秦国为什么给人以残暴的印象

今天下。。。。。。张军数十百万。。。。。。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东方各国全国百姓,扩军数十上百万;战场上利刃当前、刑具在后,可将士们仍旧崩溃、逃跑,很少拼死作战,这不能怪这些士兵,而要怪六国君主:他们说一套做一套,许下了重赏的承诺,却很少兑现;对于违反规则的将士,信誓旦旦要惩罚,却只挑软柿子捏、欺软怕硬;赏罚无道、言而无信,压根没人愿意为君主拼命。

而秦国则完全相反。商鞅变法,最常见的一个字就是:壹,也就是一致、统一、始终如一。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君主的政策,奖赏、刑罚、教化,必须对所有人都保持一致;

“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官不敢为邪。”国家政策统一,老百姓就安居乐业, *** 就有了信用,各级官员也就不敢以权谋私;

“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立官贵爵以称之,论劳举功以任之,则上下之称平”。国君政策统一、一视同仁,封官授爵来奖励民众,按照功劳来任用官员臣子,如此一来,自然公正,各阶层自然会竭尽全力、各展其能。

像上面这样的政策主张有很多,因此韩非子说: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

韩非子活跃时期是在战国末期,也就是说,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的百余年间,确实做到了信赏必罚、公平公正。

在这种制度下;在国内“甚畏有司而顺”的朴实秦人,到了战场上则是另一番面貌:

秦人是迫于暴政才不懈奋斗的吗?秦国为什么给人以残暴的印象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商君书·赏刑第十七》)

想获得富贵,必须打仗;所以人们听说要对外作战,会高兴地提前互相祝贺;秦人平时所唱的歌谣,也都跟战争有关。因此,朴实的秦人,到了战场上就变成了虎狼之师。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韩非子·初见秦》)

秦人从离开襁褓到长大成人,即使这段期间从未见过任何敌人、一直在国内做个温顺朴实的老百姓,但一听说要打仗,立即高兴的直跺脚,个个在战场上甩开膀子、迎着利刃、赴汤蹈火。

这就是秦军可怕的秘诀所在,也是秦人持续战斗上百年而不知疲倦的根本原因。

*** 百姓,也约束官员,秦国官吏不好当

封建时代,官官相护、共同鱼肉百姓,在各个朝代都难以避免。那么,秦国是怎么做的呢?

上面提到了:“壹”,一视同仁。此外,针对官员们,秦国还有特殊的政策。

其一,严格到苛刻的行政效率要求。

“以日治者亡,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商君书·去强第四》)”当天处理完政务的国家可称王,到了夜里能完成的也能变强,但隔夜才能完成政务的国家,一定会被削弱。

秦人是迫于暴政才不懈奋斗的吗?秦国为什么给人以残暴的印象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商君书·垦令第二》)”绝不允许把当天的政事拖延到第二天才办,如此一来,心怀不轨的官员们就压根没机会剥削老百姓。

其二,上下一致的监督体系。

“吏虽众,事同一体也。夫事同一体,不可(《商君书·禁使第二十四》)”。有些诸侯国治国的方式很简单:多设置官员,寄希望于实现面面俱到的监管。

但官员再多,他们的利益也是一致的,而利益一致的人,只会互相包庇,而非互相监督。因此,秦国的督查办法是,设立不留死角的连坐制,官员、百姓间互相监督。

任何人员,若对相关法律条文存在疑问,都有权要求主管法令的官员仔细阐述;相应释法人员要将对应的内容明确写在文书上,同时列出具体日期甚至时辰,正式向有关人员详加解释。如果百姓触犯的法律项目,正好是官员没有宣告、解释过的,那么相应的惩罚将落到主管法令的官员身上,即使死了也逃不掉:“即后有物故,以券书从事”,也就永无时限的追责制。

秦国对官员的严格管理,即使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能看到效果。公元前213年,秦朝廷把那些徇私枉法、私自放罪人出狱、将无辜百姓抓进大牢的官吏悉数流放,要么北上修筑长城,要么到南越荒蛮之地去守边:

谪治狱吏不直及覆狱故、失者,筑长城及处南越地。

可见,在秦国/秦朝当公务人员,可并不是一件美差啊。

秦人是迫于暴政才不懈奋斗的吗?秦国为什么给人以残暴的印象

单纯的严刑峻法,只能维持一时之效,不能作为长久的治国之道。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一百多年里,能数代如一、持续推动国力的滚雪球般增长,能孜孜不倦、将一辈辈秦人捆绑在统一天下的大业上,靠的是制度提供的信用与公平,以及通过努力拼搏改变自身命运的机遇。毕竟,秦法虽严,但贵在一视同仁;农战虽苦,但胜过无辜而亡。

毕竟在同时期的东方各国,那些底层百姓们,即使再努力奋斗,也很难改变悲惨的命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悲泣,难以改变楚国的民生;

“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後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邯郸之围时,出力抗敌的赵国百姓,困顿到拿人骨当柴烧、换孩子当饭吃;而平原君后宫成百上千的姬妾、侍女们,却仍旧养尊处优、绫罗绸缎、山珍海味吃到腻。。。。。。

史书常抓住秦国的严苛法律说事,却故意回避新制度给普通人带来的扭转人生的机遇;士大夫们为上古的贵族政治唱赞歌,却几乎只有屈原想到了在底层苦苦挣扎的老百姓。相比较之下,秦国的百姓,幸福感可高得多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1/222631.html

“秦人是迫于暴政才不懈奋斗的吗?秦国为什么给人以残暴的印象” 的相关文章

袁尚死后,田畴为何敢前去吊唁?他不怕曹操吗

袁尚死后,田畴为何敢前去吊唁?他不怕曹操吗

田畴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奇人,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官渡之战,袁绍被曹操击败,曹操以少胜多,袁绍感觉很窝囊,吐血而死,袁绍死后,曹操还要赶尽杀绝,继续追杀袁绍的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最终统一北方。袁尚被杀时,曹操下令,谁敢哭就杀谁,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有一个人敢去吊祭,这个人是...

自古虎父无犬子 雍正和乾隆之间的关系为何如此复杂

自古虎父无犬子 雍正和乾隆之间的关系为何如此复杂

还不知道:雍正与乾隆既是最大的冤家又是最默契的皇家父子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人自古就有虎父无犬子;知子莫如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等名言,这表明着父亲和自己的儿子,天生有种默契在里面,这可能得益于孩子身体里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但是貌似父亲与孩子之间天生...

杜夔:三国时期曹魏官员,擅长音律,聪明过人

杜夔:三国时期曹魏官员,擅长音律,聪明过人

杜夔[kuí],字公良,河南人, 三国时期曹魏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擅长音律,聪明过人。管弦等各种乐器,他无所不能。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继承复兴了前代古乐,并有所创新。仕于曹操、曹丕之世,以通晓音乐称于世。早年任雅乐郎,汉中平五年(188年),因...

虞翻的才能怎么样?他都有哪些作为?

虞翻的才能怎么样?他都有哪些作为?

虞翻是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虞翻在三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当你读完《虞翻传》,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神奇的人:他出身会稽虞氏,是当地的高门大族,家族五世治易,是两汉象数易学之集大成者。他曾在奏疏中点评了当世几乎所有的易学大师:颍川荀爽(荀彧从父),大名士马融,北海...

刘繇:汉末群雄之一,曾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

刘繇:汉末群雄之一,曾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对江东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对江东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是三国时期孙吴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他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并且擅长隶书,但其书法作品今无存,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兰陵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兰陵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兰陵王,北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被人所知是因为他出众的外貌。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管你是同胞还是金兰。高纬赐死兰陵王,就充分地说明了在古代封建社会,亲情与手足根本不可能凌驾于皇权至上,否则必遭杀身之祸。高长恭就因为自己看似不经意的一句...

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俞通源战绩介绍

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俞通源战绩介绍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俞通源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请听我详细道来。俞通源是明朝的开国名将俞通海的弟弟,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跟着家里人避难来到了巢湖一带,从小就练得了一身的好水性,有民间传说表示,其本人在作战的时候,曾经向大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