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秦赵两国兵力有何差距?赵军为何会被围歼
长平之战时,秦赵两国兵力有何差距?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那么长平之战中,秦赵双方在兵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秦军是为何包围赵军,且令赵军始终无法突围的呢?其实,秦军之所以能够将赵军死死围住,主要还是白起充分利用了长平战场的地形,从而将赵军逼入了绝境之中。
长平之战爆发之前,赵军曾在长平战场利用地形优势布置了三道防线,即汾河防线、空仓岭防线和丹河防线(又分东、西壁垒),然而战争爆发之后,汾河防线、空仓岭防线和丹河西壁垒却先后被秦军攻破,廉颇被迫转入防御。
如下图所示,赵军的防线乃是依托“长平关-百里石长城-故关”所建,充分占据了地利优势,凭借这道防线,赵军与秦军展开了长期对峙,而秦军则始终拿赵军毫无办法。
与此同时,秦军的防线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王纥统帅的秦军前部,在韩王山与大粮山之间构筑的前沿阵地,二是白起到达前线之后,以赵国的丹河西壁垒为基础,重新在丹河以西构筑的防线,不仅拥有丹河作为之一道防线,同样占据了高地的地利优势。
在赵国决意换将之后,秦赵双方攻守易势,赵国变成了主动进攻的一方,而秦军则成为了防御方,而双方争夺的焦点,便是秦国位于丹河以西的壁垒。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接替廉颇出任赵军主帅,在对军队完成整合和调整之后,开始主动对秦军发动了进攻。至于赵括发动进攻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朝堂决议的影响,也有赵国情报滞后的原因,同样也有赵括轻敌的影响,不过这个并不是本篇讨论的重点。
在赵国主动发起全面进攻之后,前线秦军按照计划佯装败退,迅速退回了丹河以西秦军壁垒,赵括不知秦军有诈,首战告捷之后,便立即对秦军展开了追击,一直追至秦军壁垒之前。面对秦军精心打造的坚固壁垒,赵军久攻不下。
直到此时,赵括才意识到情报有误,然而此时他想要撤退却已经来不及了,战阵经验丰富的白起,岂会让煮熟的鸭子飞掉。由于丹河在秦军壁垒以东,赵军进攻时便要渡过作战,此时想要撤退便需要重新渡河,可一旦赵军撤退,秦军便从壁垒中杀出,死死地咬住赵军,不求造成杀伤,只是拖住赵军,不使其轻易退走。
赵括见无法摆脱秦军,只好一边与秦军交战,一边沿丹河西岸向上游进发,意图通过长平关撤回百里石长城防线。
白起在发现赵括意图后,则令一直两万五千人的军队突袭赵军长平关,由于赵军主力出战,长平关被秦军夺取,随后赵军的百里石长城防线,也宣布告破。此外,白起又令一支五千人的轻兵,直插赵军主力与辎重部队的结合部,将赵军一分为二,在切断赵军后勤补给的同时,也封死了赵军的退路。
秦军包围赵军
至此,赵军主力便被秦军死死包围在了“丹河秦军壁垒-百里石长城防线-韩王山”这个狭小的三角地带。秦军与赵军兵力虽然相差无几,但由于充分利用了地利优势,秦军只需要牢牢驻守几个交通要道便可,因此赵军被困之后根本无法突围。
秦昭襄王征发援军,赵军救援被彻底堵死
赵括被秦军围困之后,也曾尝试发动突围,但白起却不断以轻装精兵骚扰,赵军根本无法全力突围,再加上秦军占据地利,赵括在无法突围的情况,只得被迫就地建造营垒,转入防御、以待救援。
白起内心其实也很焦急,虽然他已经成功将赵军围困,但由于双方兵力本就相差无几,困住赵军已是极限,若是赵军援军赶到,自己根本无力应对,到时必然导致功亏一篑,于是连忙上书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也知道机不可失,因而亲自来到河内郡,对当地百姓一番封赏之后,征发该地十五岁以上青壮年,组成援军赶往长平战场。
秦国援军抵达长平战场后,迅速攻破赵军重要关隘——故关,从而彻底切断了赵国的援军和粮道,导致赵军被彻底困死在了长平战场。同年九月,赵军在被困四十六天之后,眼看援军无望,赵括将剩余的赵军分成四队,轮番发动突围,然而在冲击四五次后,仍以失败告终。
最后,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占据有利地形的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主将战死而立即陷入混乱,剩余军队只得向秦军投降。白起则将赵国降军全部坑杀,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长平之战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