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儒家在战国时期输给儒家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现在哪?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2-14)180

你们知道战国时期,儒家为啥败给法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当时的政治生态还是比较公平的:对统治者有用,就会被采纳,反之就会无人问津。所以儒家输给法家,只有一个原因:不实用。

儒家与法家的目标一致,但操作方式相反

儒、法看起来势同水火,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目的:维护、强化君权。《史记·太史公自序》就对此进行过分析,儒家“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法家者“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由此可见,他们的目标出奇的一致:明确等级、强化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以,历史上存在着一个看似荒诞却很合理的现象:我们所熟悉的法家代表人物,都曾拜儒家为师,李悝、吴起的共同老师是孔子的直传门生卜子夏,李斯、韩非子则都是荀子的弟子。

而法家之所以抛弃师门、自成一派,则是源于一个最关键的分歧:该如何达成等级分明这一目的。

儒家的思路是复古,即重拾周王朝的礼制,加强品德教化,让人们安分守己、恪守自己阶级的本分,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法家则走的是完全相反的一条路线:严刑峻法,以赏罚来逼迫人们按照规则行事。

如果说前者是培养自觉性,后者就是以威逼利诱胁迫。这体现了两大流派对人性的不通看法:儒家认为人性本善(荀子除外),可以通过教化引导人们守礼节、知荣辱,就像三王(大禹、商汤、周武王)时期那样。

法家对此很不以为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早已不像上古时期那样淳朴,而是变得虚伪狡诈,商鞅说得很直接“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即:你是个好人,并不代表能让你接触的人都变成好人。而韩非子则更是点出了儒家理论的两大漏洞:

儒家在战国时期输给儒家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现在哪?

其一,儒家主张用贤人治国,但是每个诸侯国有几个贤人?

其二,儒家主张以仁爱获取百姓的支持,从而实现国泰民安。不过,人间更大的仁爱莫过于父母对孩子,但你看每个孩子都听话吗?有多少顽劣的孩子让父母束手无策?

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暴打一次、饿两顿就会老老实实;同理,对于不守规矩的百姓,任命一个天赋并无特别之处的官吏、拿副镣铐就能摆平。

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

改革实践:法家立竿见影、儒家劳而无功

战国时期的几大强国都进行过法家变革,而且无一例外的收到良好效果:

魏国李悝变法,让国土狭小的魏国,成为称雄中原半个多世纪的头号强国,一度将秦国牢牢压在关中;

楚国吴起变法,短短几年内让楚国“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

齐国邹忌改革,则重点通过整顿吏治入手,实现了“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的目标,齐国甚至通过桂陵、马陵之战,把魏国拉下头号强国的宝座;

韩国申不害变法,则也使弱小的韩国保持了15年的安定:“申不害相韩,脩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当然还有划时代的商鞅变法,在此不再赘述。

儒家在战国时期输给儒家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现在哪?

而无论在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儒家也曾获得过一展身手的机会,但最终结果都比较尴尬:

春秋时期,齐景公曾考虑过重用孔子,但很快在士大夫们的反对下不了了之;到了战国时期,魏安釐王也曾任用孔子的六世孙孔顺为相,按照儒家的思路进行改革。但孔顺在这个位置上待了九个月,不仅魏王不听他的“陈大计辄不用”,权贵们也极为反感,最终他就不得不无奈称病退位。

而儒家之所以如此式微,是因为其自身存在着明显短板

之一,过于繁琐,事倍功半。《史记·太史公自序》曾这样指出儒家思想的毛病: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儒家的理论过于繁杂,没几个人研究得透,所以说它“学说广博却毫无要领,费尽力气却收效甚微”。而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期,没有任何一个政权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让儒家慢慢施展其治国之道。相反,与时俱进、极度务实的法家,则以见效快的特质受到了各诸侯国的一致青睐。

第二,一味复古,不能与时俱进。当初孔子在齐国时,晏婴曾劝齐景公不要重用孔子,他的理由是:

“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即儒生能说会道,没办法用法来约束他们;

儒家在战国时期输给儒家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现在哪?

“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不能乖乖的当臣子;

“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他们重视丧事,提倡厚葬,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如果形成风气将会浪费社会财富;

“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像职业的政治掮客,不能委以重任、治理国家。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时代发展到今天,早已礼崩乐坏,周王室都能衰弱,他们那一套还能用吗?

也就是说,当时的儒生,过于沉迷于古制与时代格格不入。

那么,为什么礼制在上古时期有效,在春秋战国时期却逐渐沦落呢?主要源于生产力的进步。夏商周时期,铁器还未投入使用,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社会资源极度有限,为了维持生存,各阶级遵守规则、循规蹈矩,是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分配的有效管理模式。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提升,社会资源丰富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少数人手中集中。求利是人的本性,为了攫取更多利益,人们早已摆脱了礼制的束缚,以智慧、力量、权谋去争取荣华富贵;而相比较之下,法家的奖惩理念,则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人们的需求,并且可以将权力牢牢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因此得到了广泛采用。

甚至到了西汉时期,一代雄主汉宣帝也曾这样批评儒生:

儒家在战国时期输给儒家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现在哪?

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可见,即使在这时,儒家仍有不合时宜、鼓吹古制、非议朝政的毛病;若思想混乱,则朝政自然随之动荡,这显然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因此,汉代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给法家的务实内核披了层仁义的外衣罢了。就像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要知道,当时的儒家思想已经经过了董仲舒等人的改良;由此可见,在数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儒家理念僵化到何种程度,这就是在那时它竞争不过法家的原因。不过法家也并非那么美好,它的更大弊端若归结为两个字,那就是“愚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2/225838.html

“儒家在战国时期输给儒家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现在哪?” 的相关文章

孙权基本都将所有劲敌的熬死了 孙权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孙权基本都将所有劲敌的熬死了 孙权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为何没有一统天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绝对有道理。有些历史人物,因为寿命较短而“出师未捷身先死”;有的历史人物,因为寿命较长最终完成了功名大业。三国时期,古人的寿命普遍较短。有些历史名人,根本没有...

朱元璋对朱标那么宠溺 朱元璋就不担心朱标会造反吗

朱元璋对朱标那么宠溺 朱元璋就不担心朱标会造反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01要知道,造反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没有希望继承大统,或者是短时间内现实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才会做出来的一个冒险之举。至于朱标,他为什么要造反?他从一开始就是朱元璋选定的下一任继承...

朱元璋为何在选择继承人时一意孤行?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为何在选择继承人时一意孤行?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朱元璋在确立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明白日后有人会反对朱允炆了。那么,朱元璋既然已经知道有人会反对朱允炆,他为什么还要立朱允炆为帝呢?我们说朱元璋料定有人会反对朱允炆,这个话是有充分证据的。最重要的...

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 刘邦建立汉朝为何不是千古一帝

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 刘邦建立汉朝为何不是千古一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都说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为何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千古一帝,这个词最早出自于明朝李贽的《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随后与他同一时代的王志坚在《读史商语·卷三》也用了这个词,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这里的文皇...

李世民登基之后,李建成的那些旧部是什么样结局?

李世民登基之后,李建成的那些旧部是什么样结局?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俗话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玄武门政变中,李世民与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火并,李建成、李元吉被杀。那么,李建成与李元吉那些忠实的部下,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一、魏征。魏征的情况我们都熟悉,那时候魏征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马,首席谋士。他早就...

杨国忠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杨国忠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杨国忠是唐朝时期的宰相,杨贵妃族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756年7月15日),唐朝宰相杨国忠带着家人慌慌张张地来到马嵬坡,进入一家客栈休息。没多久客栈外面就响起一阵喊杀声,许多人高喊着:“杀死奸臣杨国忠,杀死奸臣杨国忠!”杨国忠听到...

老三胤祉年长又文武双全的 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老三胤祉年长又文武双全的 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对康熙为何不传位给年纪长且文武双全的老三胤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去世时第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并不算是最好的选择和唯一的选择,就像康熙第三子胤祉文武双全,且还比雍正年长。最关键的是胤祉的身体素质还比雍正要好,雍正自幼文弱,体弱多病,胤祉却身体健康且骑射能力俱...

张齐贤:北宋时期名相,为北宋初期各方面都作出极大贡献

张齐贤:北宋时期名相,为北宋初期各方面都作出极大贡献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人,后徙居洛阳,北宋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