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真的是被诸葛亮杀的吗?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诸葛丞相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破口大骂:“是谁在造谣,魏延是我杀的吗?”
实际上,诸葛亮从来都没有发布过任何要干掉魏延的命令,甚至于从来没有表露过任何对魏延的恶感。当然,魏延的死,诸葛亮有责任,但主要原因还在于魏延自身性格问题。
《三国演义》出于文学创作人物塑造的需求,为了衬托主角诸葛丞相“多智近妖”的人物形象,把魏延彻底打成了反面人物。从脑后长“反骨”,到剧情设计魏延谋反,再到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锦囊让马岱杀魏延,这一系列的情节设计大多属于文学创作,并非历史本来面目的真实情景。
但话说回来,葛亮虽然没直接杀魏延,但在临死之前却也对其处处防备,针对魏延的性格特点,挖了一个他自己必然会跳下去的大坑。
魏延是诸葛亮时代,硕果仅存的曾为刘备所倚重的武将。刘备据有益州,并在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中取胜之后,魏延被其授命镇守汉中,作为蜀汉防御曹魏的重要军事指挥。
魏延能够担此重任,除了自身军事素养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因素,那就是他是刘备一手提拔的,不属于荆州派或者益州派这样的利益集团。
刘备托孤时,以李严掌内外诸军事,镇守永安,以诸葛亮摄政事管行政,以魏延镇汉中,这个安排是极具政治深意的。
首先,在政治上试图让李严为首的益州派,能够与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势均力敌,而魏延则作为第三方势力平衡局面;
其次在军事上,李严镇永安防备东吴,魏延镇守汉中阻挡曹魏,这个安排表明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很高,甚至超过李严,因为蜀汉来自于曹魏方面的军事压力,显然大于李严镇守的对象东吴。
他的安排很高明,但遗憾的是诸葛亮太感动,非要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北伐事业,由此李严被废,魏延失去了独守汉中的政治优势沦为配角,诸葛亮亲自挑起了北伐大旗。
说到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魏延本身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就在于魏延的政治水平与军事素养相差甚远。
他长期镇守汉中,没有为自己捞得任何政治资本。在诸葛亮与李严的政治矛盾之间,也没有任何反应。一个人本身很有才能,至多能做一个高级打工仔,而要做一个领导者,则需要审时度势的大局观,显然魏延不具备这个能力。
除了政治眼光的局限性外,魏延的军事作风也过于冒险,与“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相去甚远。因此,诸葛亮在临死前,自然是要想办法将魏延排挤出权力中心,以免蜀汉政权在魏延的影响下,走上军事冒险主义的路线。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安排的呢?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在第六次出祁山北伐途中病逝的。诸葛亮一死,北伐自然就进行不下去,只能选择撤军。这时候,诸葛亮选定的主持撤军的人选,就变得极为关键,因为谁主持撤军就意味着他是诸葛亮默定的继承者。
诸葛亮思前想后,选择了杨仪。而选杨仪在主持撤军一事上,对魏延实施的是 *** 和先斩后奏手段,直到大军开始往汉中走的时候,才象征性地通知魏延断后,等于说整个撤军善后事宜,魏延都被排除在了核心决策层之外。
这时的魏延意识到,诸葛亮的这番安排,以及杨仪的瞒天过海,都注定他将成为蜀汉政坛的边缘人物。
魏延选择跟杨仪干到底!首先是与杨仪相继上书说对方谋反,其次是昼夜兼程赶在杨仪前面往成都跑,同时还烧毁栈道阻滞杨仪。他这么干的目的,一是杨仪的原因,二是对诸葛亮的安排不满,三是内心执掌蜀汉政局的野望。
但魏延军队还没有开战,就分崩离析了,大势已去的魏延不得不带着儿子们逃亡,最后被马岱给追上杀掉。
阴谋论一点说,诸葛亮对魏延的安排的确不怎么厚道,但也确实给他留了活路,他的取死之道,更多的是自身性格的问题。
至于魏延没死,蜀汉会怎样这个问题,想来一个在政治斗争中看不清形势,拎不清轻重的人,也担当不了执掌国政的角色。更何况,蜀汉的灭亡是综合国力的落后、人才储备的凋零等原因所造成的,非一人之能力所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