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12-27)12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嫡庶之别,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嫡庶之别可以说是自古有之,在殷以前无嫡庶,但殷以后嫡庶观念就逐渐兴起了,到周出现了具有嫡庶之别代表性的分封制。

随着时间的发展,嫡庶观念于东汉的迹象愈发明显 ,只是到魏晋时开始出现了一些转变 ,再到南朝时已经不顾庶孽。历史的浪潮永远是波动的,从永嘉之乱到北朝时 ,再次出现反转,嫡庶观念尤其鲜明,嫡庶之别如天与地,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等方面嫡庶之别深刻鲜明。然而,到了唐朝时,这种嫡庶之别又开始逐渐缓和。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一、统治者的影响

1。时局影响

中国古代标榜的是君权神授,皇帝即为天子,可以说,天子就是百姓心中的神。

并且,分封制之后,于汉开始,中央集权越发明显,世家豪强逐渐没落,中央集权在唐朝到达一个小高峰。这样一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主也会为了自己的权力逐渐收拢中央的权力。

唐初,隋朝刚灭,政权割据,有薛举的西秦、李轨的西凉、萧铣的南梁、王世充的郑国、窦建德的夏国、梁师都的北凉。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刘武周、李子通等人建立的政权。当时的局面是狼烟四起、内不安外有患,流民无处可去。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此时,想平定局面,新的政权就需要能打仗的人才,且新政权下百废待兴,国家还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再来是因为隋朝刚亡,战乱四起,民心四散,这种时候对百姓、人心的安抚也极其重要,得民心得天下。

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压力之下,嫡长子和庶生子都能被统治者收到旗下。并且,当时统治阶层属于关陇军事的贵族集团 ,这个贵族集团并没有沿袭北朝一些弊端。

统治者当时对于人才的选择是:“人以才进,不论嫡庶次。”意思就是统治者缺人,无论是大嫡长子还是庶生子,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被统治者重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对于时局的妥协。

据《中国人口史》,可知隋朝大业五年时人口数大约是5032万。但是到了隋末唐初,全中国剩下的人数不足隋朝大业五年时的1/3——不过200余万户,即1500余万人,《通卷·卷七》有记载:“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余万户。”

可知人口在这种大趋势下迅速锐减,此时需要的人才就不能只从越来越少的嫡长子中去选择,庶生子和寒门的任用是统治者对于大趋势的一种妥协。如褚遂良所说:“主祭祀之裔,必贵于嫡长;擢文武之才,无限于正庶。”从选拔人才这里,其实也就能看出在唐代嫡庶之别已经被弱化了

2、统治者本身的集体潜意识

其次,是唐初统治者自身的问题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其实,对于中国古代来说,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并不是很高,这也就使得财产分配和继承是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就如,原始社会的私有制出现时对于财产的分配。

而随着生产力和文化的进步,这种对于财产的分配也逐渐有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礼法以及血脉正统性的作用和象征,这种分配制度就逐渐演化成了嫡长子继承制。

也正因为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性,于是上自皇室 ,下到官宦之家 ,都是格外重视这个制度的。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魏征就说:“殷家尚质,有兄终弟及之义;自周以降,立嫡必长,所以绝庶孽之窥觎,塞祸乱之源本,有国家者之所深慎。”但是,统治者并不是纯粹的中原人,他身上有胡人的血统,所以对于嫡长子、血统的观念并不是如正统中原人这般看重。

心理学术语上有个词叫“集体潜意识”,即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祖先积累的经验,这种经验会代代相传成为一种先天遗传倾向。

胡人居住地不比中原,他们的居住地环境更加恶劣,因此,适者生存,而这些“适者”中多数是强者更加适应环境,因而在他们有一种“慕强”的潜意识;相反,嫡庶之别这种原则对胡人来说就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统治者拥有的胡人血统,这也使他拥有这种集体潜意识。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如唐太宗杀兄代之。再如唐睿宗选了庶生子李隆基作为继承人。这些也是他们身上集体潜意识的体现。并且,统治者也把这种集体潜意识直接转化投射到了自己后代身上——转化、投射都是精神分析流派中将自己无意识冲动导出来的方式。

据《旧唐书·褚遂良传》:“既以长子守器东宫,弟及庶子数将五十。”同传有褚遂良指责唐太宗:“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 而复宠爱魏王, 礼数或有踰于承乾者, 良由嫡庶不分”

可知李世民有嫡长子李承乾,但是李世民尤其喜爱自己的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泰颇受太宗恩宠 ,唐太宗给他的礼秩甚至超过了太子承乾。

此种宠爱其实就是他们集体潜意识投射到现实的表现,即他们对嫡庶之别不如传统中原人的看重、他们的一种“慕强”心理。但也正是这种集体潜意识没有收敛地投射与转化,使得统治者对李泰的宠爱无以复加,导致了太子谋反死亡和李泰的被贬。

褚遂良对此就说:“陛下比者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爱之嫡,嫡庶不分。所以至今日 。”

但是无论如何,这也给了唐代后人一些启发,即取嫡长子而代之。也正是因为统治者自身的问题,使得嫡庶之别的观念越发弱化。总而言之,在唐代,不管是人才选拔方面还是统治者自身的观念上,嫡庶之别已经在逐渐淡化。

二、制度的影响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1、科举制度

其实,从隋朝开始,嫡庶之别的观念就开始弱化。到了唐代,嫡庶之别更加不如北朝这样明显。而其中更大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制度。

首先,科举制度的沿袭和发展,使得庶生子和寒门能踏入朝廷,这些人一旦入朝为官,便会为自己寒门、庶生子这个群体的利益奋斗,并且这也使得皇帝手中权力得到收拢,为打击士族、豪强积蓄了力量——而一般来说,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些支持者就是这些士族和豪强。

如武周名臣李昭德,他就是个庶生子,以举明经入仕,后成为武则天朝大臣。有文载: “昭德,即乾佑之孽子也。强干有父风。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

并且武则天时期还有了武举,这就更加为寒门和庶生子开辟了一条能得到权力的路。正是这种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放宽,身份已经不再是选拔人才的关键,本身的能力才是选拔人才的关键。

这种改变使得军权得以更加集中。同时这种改变也使得庶生子、寒门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嫡长子和庶生子之间的区别也得以减少。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2、财产制度的变化

并且由于这种政治制度的变化,使得唐代财产继承制度发生了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相辅相成,这种财产制度的变化又弱化了嫡庶之别的观念。

这种财产制度的变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这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有莫大关系——其实无论哪一种制度发生改变,这都是生产力、文化、社会等因素一起造就的,财产继承制度也不例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到一种大趋势,就是嫡庶之别的不断弱化。

唐宋时期,财产分配继承上已经开始实行“平均制”,根据唐律明文即:“诸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亡者,子承其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

这便是平均制,从“平均制”的出现,可以再一次看出唐代的嫡庶之别已经弱化了不少,嫡庶之别的弱化已经从政治转移到民生,也就是说观念的受众开始由官员转向黎民百姓。

且据《唐明律卷》:“诸同居卑幼,私辄用财者,十疋笞十,十疋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即同居应分,不均平者,计所侵,坐赃论减三等。”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由此已经可知,唐代在财产继承分割的律文中并未刻意孤立庶子,律文所规定的是:“有罪等罚,家财均分”。

即庶生子的财产继承权得到了改善,此时庶生子经济基础和选拔人才制度都已经得到了改善,可以得知,庶生子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已经得到上升,嫡庶之别观念越发弱化。

而且,在唐代律文中,“嫡庶”一词出现次数已经大不如从前,大多数是以“兄弟”一词代替,可从上文的唐律明文知晓。

综上所述,隋朝开始,由于科举制度的出现,嫡庶之别观念开始被削弱,唐朝时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延续,唐朝选拔人才时对才华地看重,唐朝统治者本身对这种观念并不是如此地看重,中央集权地加强,唐初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唐朝财产分配继承制度的改善,以及其他种种唐朝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庶生子和寒门在唐朝时地位得以上升,也使得在唐朝形成一种了大趋势,即嫡庶之别越发不明显。

参考文献:

高亚莉。《唐宋时期嫡庶财产继承问题探析》

刘永强。《独一无二: 唐代嫡子仅指嫡长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12/228067.html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海兰珠的封号是什么?有何含义

历史上海兰珠的封号是什么?有何含义

海兰珠,姓博尔济吉特,是蒙古科尔沁部族寨桑贝勒的女儿。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皇太极,大清的开国皇帝。他的前半生,一直在权力和战争中谨慎小心。(一)前期的皇太极的后宫,寡妇也能接受皇太极对于大清承上启下,继承了父亲努尔哈赤的后金,建立了大清。皇太极本身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皇子,...

盘点汉朝六位以寡妇身份再嫁,最终母仪天下的女人

盘点汉朝六位以寡妇身份再嫁,最终母仪天下的女人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5年。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电视上面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听起来烈女、忠臣的气节令人敬佩,其实...

古代太子被废之后 他们的下场都很惨吗

古代太子被废之后 他们的下场都很惨吗

还不了解:古代太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太子被废掉都结局凄凉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事变化无常,没有谁能够保证自己永远不会发生意外,连皇帝也不能。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如果皇帝突然发生意外,自然是立刻就需要人来继承皇统的,否则将朝纲大乱。而“太子”便是...

萧统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萧统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萧统于天监元年(502年)被册立为太子。他举止大方,在东宫以仁德而闻名,受朝野及百姓爱戴。后因“蜡鹅厌...

白起和项羽相比 古代第一名将到底是谁

白起和项羽相比 古代第一名将到底是谁

还不了解:项羽和白起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谁才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是战国杀神白起,还是力能扛鼎的项羽?从古至今,华夏大地上似乎呈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而在纷乱离析的时候,总是无法避免战争,有战争就有名将的出现?那么,谁才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是战国杀神白起,...

在文学创作与政治方面,张九龄有哪些成就?

在文学创作与政治方面,张九龄有哪些成就?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

历史上真实的朱瞻基是什么人?身上有何谜团?

历史上真实的朱瞻基是什么人?身上有何谜团?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母为诚孝昭皇后张氏。 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大明王朝的江山基业可以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凭借着武力打下来的,而后又经过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不断的出兵征战将江山稳固,这父子二人可谓是明朝的战神皇帝。而除了这二人,还有一位明朝的皇帝也...

历史上秦始皇为何要修筑长城?真实情况如何?

历史上秦始皇为何要修筑长城?真实情况如何?

秦始皇秦庄襄王之子,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作为始皇帝“暴行”中的其中一条,有人说秦始皇修长城导致数十万人死亡,更有甚者说死亡多大上百万,乃至数百万人。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认真仔细的分析一番,这个结论很容易就会被推翻。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