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12-27)18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嫡庶之别,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嫡庶之别可以说是自古有之,在殷以前无嫡庶,但殷以后嫡庶观念就逐渐兴起了,到周出现了具有嫡庶之别代表性的分封制。

随着时间的发展,嫡庶观念于东汉的迹象愈发明显 ,只是到魏晋时开始出现了一些转变 ,再到南朝时已经不顾庶孽。历史的浪潮永远是波动的,从永嘉之乱到北朝时 ,再次出现反转,嫡庶观念尤其鲜明,嫡庶之别如天与地,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等方面嫡庶之别深刻鲜明。然而,到了唐朝时,这种嫡庶之别又开始逐渐缓和。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一、统治者的影响

1。时局影响

中国古代标榜的是君权神授,皇帝即为天子,可以说,天子就是百姓心中的神。

并且,分封制之后,于汉开始,中央集权越发明显,世家豪强逐渐没落,中央集权在唐朝到达一个小高峰。这样一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主也会为了自己的权力逐渐收拢中央的权力。

唐初,隋朝刚灭,政权割据,有薛举的西秦、李轨的西凉、萧铣的南梁、王世充的郑国、窦建德的夏国、梁师都的北凉。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刘武周、李子通等人建立的政权。当时的局面是狼烟四起、内不安外有患,流民无处可去。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此时,想平定局面,新的政权就需要能打仗的人才,且新政权下百废待兴,国家还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再来是因为隋朝刚亡,战乱四起,民心四散,这种时候对百姓、人心的安抚也极其重要,得民心得天下。

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压力之下,嫡长子和庶生子都能被统治者收到旗下。并且,当时统治阶层属于关陇军事的贵族集团 ,这个贵族集团并没有沿袭北朝一些弊端。

统治者当时对于人才的选择是:“人以才进,不论嫡庶次。”意思就是统治者缺人,无论是大嫡长子还是庶生子,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被统治者重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对于时局的妥协。

据《中国人口史》,可知隋朝大业五年时人口数大约是5032万。但是到了隋末唐初,全中国剩下的人数不足隋朝大业五年时的1/3——不过200余万户,即1500余万人,《通卷·卷七》有记载:“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余万户。”

可知人口在这种大趋势下迅速锐减,此时需要的人才就不能只从越来越少的嫡长子中去选择,庶生子和寒门的任用是统治者对于大趋势的一种妥协。如褚遂良所说:“主祭祀之裔,必贵于嫡长;擢文武之才,无限于正庶。”从选拔人才这里,其实也就能看出在唐代嫡庶之别已经被弱化了

2、统治者本身的集体潜意识

其次,是唐初统治者自身的问题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其实,对于中国古代来说,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并不是很高,这也就使得财产分配和继承是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就如,原始社会的私有制出现时对于财产的分配。

而随着生产力和文化的进步,这种对于财产的分配也逐渐有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礼法以及血脉正统性的作用和象征,这种分配制度就逐渐演化成了嫡长子继承制。

也正因为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性,于是上自皇室 ,下到官宦之家 ,都是格外重视这个制度的。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魏征就说:“殷家尚质,有兄终弟及之义;自周以降,立嫡必长,所以绝庶孽之窥觎,塞祸乱之源本,有国家者之所深慎。”但是,统治者并不是纯粹的中原人,他身上有胡人的血统,所以对于嫡长子、血统的观念并不是如正统中原人这般看重。

心理学术语上有个词叫“集体潜意识”,即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祖先积累的经验,这种经验会代代相传成为一种先天遗传倾向。

胡人居住地不比中原,他们的居住地环境更加恶劣,因此,适者生存,而这些“适者”中多数是强者更加适应环境,因而在他们有一种“慕强”的潜意识;相反,嫡庶之别这种原则对胡人来说就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统治者拥有的胡人血统,这也使他拥有这种集体潜意识。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如唐太宗杀兄代之。再如唐睿宗选了庶生子李隆基作为继承人。这些也是他们身上集体潜意识的体现。并且,统治者也把这种集体潜意识直接转化投射到了自己后代身上——转化、投射都是精神分析流派中将自己无意识冲动导出来的方式。

据《旧唐书·褚遂良传》:“既以长子守器东宫,弟及庶子数将五十。”同传有褚遂良指责唐太宗:“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 而复宠爱魏王, 礼数或有踰于承乾者, 良由嫡庶不分”

可知李世民有嫡长子李承乾,但是李世民尤其喜爱自己的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泰颇受太宗恩宠 ,唐太宗给他的礼秩甚至超过了太子承乾。

此种宠爱其实就是他们集体潜意识投射到现实的表现,即他们对嫡庶之别不如传统中原人的看重、他们的一种“慕强”心理。但也正是这种集体潜意识没有收敛地投射与转化,使得统治者对李泰的宠爱无以复加,导致了太子谋反死亡和李泰的被贬。

褚遂良对此就说:“陛下比者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爱之嫡,嫡庶不分。所以至今日 。”

但是无论如何,这也给了唐代后人一些启发,即取嫡长子而代之。也正是因为统治者自身的问题,使得嫡庶之别的观念越发弱化。总而言之,在唐代,不管是人才选拔方面还是统治者自身的观念上,嫡庶之别已经在逐渐淡化。

二、制度的影响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1、科举制度

其实,从隋朝开始,嫡庶之别的观念就开始弱化。到了唐代,嫡庶之别更加不如北朝这样明显。而其中更大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制度。

首先,科举制度的沿袭和发展,使得庶生子和寒门能踏入朝廷,这些人一旦入朝为官,便会为自己寒门、庶生子这个群体的利益奋斗,并且这也使得皇帝手中权力得到收拢,为打击士族、豪强积蓄了力量——而一般来说,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些支持者就是这些士族和豪强。

如武周名臣李昭德,他就是个庶生子,以举明经入仕,后成为武则天朝大臣。有文载: “昭德,即乾佑之孽子也。强干有父风。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

并且武则天时期还有了武举,这就更加为寒门和庶生子开辟了一条能得到权力的路。正是这种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放宽,身份已经不再是选拔人才的关键,本身的能力才是选拔人才的关键。

这种改变使得军权得以更加集中。同时这种改变也使得庶生子、寒门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嫡长子和庶生子之间的区别也得以减少。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2、财产制度的变化

并且由于这种政治制度的变化,使得唐代财产继承制度发生了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相辅相成,这种财产制度的变化又弱化了嫡庶之别的观念。

这种财产制度的变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这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有莫大关系——其实无论哪一种制度发生改变,这都是生产力、文化、社会等因素一起造就的,财产继承制度也不例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到一种大趋势,就是嫡庶之别的不断弱化。

唐宋时期,财产分配继承上已经开始实行“平均制”,根据唐律明文即:“诸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亡者,子承其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

这便是平均制,从“平均制”的出现,可以再一次看出唐代的嫡庶之别已经弱化了不少,嫡庶之别的弱化已经从政治转移到民生,也就是说观念的受众开始由官员转向黎民百姓。

且据《唐明律卷》:“诸同居卑幼,私辄用财者,十疋笞十,十疋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即同居应分,不均平者,计所侵,坐赃论减三等。”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由此已经可知,唐代在财产继承分割的律文中并未刻意孤立庶子,律文所规定的是:“有罪等罚,家财均分”。

即庶生子的财产继承权得到了改善,此时庶生子经济基础和选拔人才制度都已经得到了改善,可以得知,庶生子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已经得到上升,嫡庶之别观念越发弱化。

而且,在唐代律文中,“嫡庶”一词出现次数已经大不如从前,大多数是以“兄弟”一词代替,可从上文的唐律明文知晓。

综上所述,隋朝开始,由于科举制度的出现,嫡庶之别观念开始被削弱,唐朝时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延续,唐朝选拔人才时对才华地看重,唐朝统治者本身对这种观念并不是如此地看重,中央集权地加强,唐初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唐朝财产分配继承制度的改善,以及其他种种唐朝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庶生子和寒门在唐朝时地位得以上升,也使得在唐朝形成一种了大趋势,即嫡庶之别越发不明显。

参考文献:

高亚莉。《唐宋时期嫡庶财产继承问题探析》

刘永强。《独一无二: 唐代嫡子仅指嫡长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2/228067.html

“古代嫡庶之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唐朝才开始缓和” 的相关文章

洪迈:南宋著名文学家,他有怎样的成长经历?

洪迈:南宋著名文学家,他有怎样的成长经历?

洪迈(1123年—1202年),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南宋饶州鄱阳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洪皓第三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洪迈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主...

令狐楚:唐朝中期宰相、文学家,长于抚理,政绩颇为显著

令狐楚:唐朝中期宰相、文学家,长于抚理,政绩颇为显著

令狐楚(766年-837年12月13日),字悫士,自号白云孺子。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市)人,郡望敦煌(今属甘肃)。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令狐楚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唐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受皇甫镈推荐,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自此...

韩信真的是被竹签刺死的吗 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韩信真的是被竹签刺死的吗 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韩信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到底怎么死的,被女人用竹签扎死的?汉十一年,汉高后掌握了韩信谋反的证据,于是跟丞相萧何商议,如何智擒韩信,商议以定,萧何到韩信府上诓骗韩信,“皇帝凯旋,群臣都已到皇宫中表示祝贺,你淮阴侯虽然病了,但也应当前去祝贺一下。”韩信狐疑,...

古代皇帝被权臣架空的时候 皇帝为什么不直接动手杀人

古代皇帝被权臣架空的时候 皇帝为什么不直接动手杀人

古代皇帝被架空时,为何不一刀杀了那些权臣?还要跟他们斗心眼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一个王朝,皇帝固然重要,但是辅佐在其身旁的大臣对国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皇帝虽说是天子,但是他也是一个人,不可能一人包揽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须把一些事物交给臣子...

朱棣不削藩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朱棣不削藩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朱棣不削藩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棣自己是藩王造反成功,那么朱棣为什么要造反呢?他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点,那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何还要延续藩王制度了。当时朱允炆削藩的时候,手段太过于狠毒,甚至还逼死了自己的亲叔叔。所以朱棣是借着这个名义,认为朝中有奸佞小人,...

历史上真实的李从珂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李从珂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后唐,定都洛阳,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在中国古代史上,战神级的武将,不在少数,然而战神级的帝王却屈指可数,西楚霸王之后,有汉光武帝刘秀、魏武悼天王冉闵、前秦宣昭皇帝苻坚、宋高祖武皇帝刘裕、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明...

历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是什么样的?书中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是什么样的?书中是如何记载的?

单刀赴会是《三国演义》里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孙权随即向刘备讨要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给,于是,孙权派大将吕蒙率军,武力夺取三郡,刘备听说之后,派关羽去争夺三郡,当时,鲁肃驻扎在益阳,和关羽对峙。鲁肃邀请关羽见面商谈,双方各自将兵马驻扎在...

古代民间传言赵云75岁病逝和80岁死于绣花针 赵云真实年龄是什么

古代民间传言赵云75岁病逝和80岁死于绣花针 赵云真实年龄是什么

还不了解:赵云年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常胜将军”赵云,真实年龄为何成谜?《三国演义》第91回“伐中原武侯上表”,诸葛亮北伐因赵云垂暮命其留守成都,赵云自比“廉颇之勇,马援之雄”以死威胁领军出征,民间有赵云75岁病逝和80岁绣花针失血而亡,诸多传闻赵云真实的年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