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为什么会有一座太监的陵墓?
太监在古代是“残缺不全”的人,不会被葬在神圣的皇陵,而明朝的皇陵却葬着一位太监,他的名字叫王承恩,背后故事感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明朝在宦官方面是高产朝代,有很多有名的太监,比如魏忠贤、刘瑾等,并且多数太监与秦朝赵高是一路货色,都是祸国殃民的存在,明朝的灭亡与这些太监有不小的关系。
王承恩最初是跟着太监曹化淳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可能就是这样,曹化淳的表现可圈可点,办事得力有章法,深得崇祯皇帝信任赏识,因此也帮崇祯办了不少大事。
在曹化淳因为身体原因退休后,在师傅的推荐下,王承恩开始登上舞台,果然不负所望,崇祯皇帝一手将王承恩提拔到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职位。
司礼监秉笔太监是明朝时期宦官制度中地位尊崇的一个,拥有批红的权力,由此可见崇祯对王承恩的信任程度。
王承恩成为崇祯宠信的头号太监时只有27岁,手握朝廷大权,可是说是呼风唤雨,只要在皇帝面前歪歪嘴,大臣就得遭殃,而王承恩高就高在这里,有时候真不能以貌取人。
历史上有多少人身居高位后不自觉地就飘飘然,虽为太监但王承恩仍然对人谦恭有礼,朝中大臣相见都格外赞赏。更为重要的是,在王承恩身上有忠君的品质,他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性被后世尊崇。
在崇祯十七年时,李自成在西安称帝,随后率领大顺军队在山西一带横扫多个州府,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打到北京城。
李自成的进军速度如此之快是超出所有人预料的,就连李自成自己都没想到,崇祯皇帝更没想到。李自成军队能够势如破竹,不是自身军事实力强,更多的是明朝守军无心战斗,多数望风归降。
崇祯皇帝曾经收到李自成的议和书,大概意思是如果崇祯将李自成封为陕西王,并且再给予百万银两作为军费开支,李自成自愿退守河南,并且帮助明朝消灭清军。
这份议和书在朝廷上引起群臣的强烈反对,经过朝议之后这份议和书正式被拒绝,崇祯此时想要将吴三桂调回京城,但是当朝首辅陈演极力阻拦,后面局势一下就失控了。
当李自成的军队围攻北京城的时候,前些日子坚决反对李自成做陕西王的大臣们全都默不作声,北京城的守军也消极怠战,史书上用“守卒寥寥”来形容当时的场景,崇祯皇帝此时算是看清了文武大臣的真面目。
北京城的西直门、平则门、德胜门遭遇李自成军队的猛攻,当时敌人的攻城云梯都已经架在城墙上,北京城危在旦夕,危急时刻显身手,崇祯皇帝让王承恩负责北京城的防守工作。
王承恩的确没有辜负崇祯皇帝的信任,他亲自站在城墙一线指挥守军驱逐敌人、奋勇杀敌,甚至亲自开炮击毙多位大顺士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王承恩在奋力死守苦战,而其他地方的将士却悄悄逃走,等于将城池拱手让人。
北京城的守卫战斗一直持续到半夜,内城已经被李自成占领。
几个小时后,明朝最后一次廷议即将举行,崇祯皇帝心情焦虑地走进前殿,突然发现大殿上空空如也,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前来,崇祯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他明白大明的江山走到头了。
崇祯皇帝知道已经在劫难逃,为了保全皇家颜面,他做出一个残忍的决定,赐死周皇后和妃子,亲手杀死昭仁公主,崇祯命人将三位皇子乔装打扮后逃出宫,给明朝皇室留下血脉和希望。
已经接近癫狂的崇祯踉踉跄跄地走向紫禁城后的煤山,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跟随着,崇祯找到一棵歪脖树,站在树下悲叹地说“大臣误我!”
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崇祯皇帝当时的心情,对满朝文武的失望全在这句话里。
崇祯皇帝光着左脚自尽而死,殉国时的崇祯年仅33岁。王承恩在陪伴崇祯走完生命最后一刻后,他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心情悲愤也在树下自尽。
李自成在攻下紫禁城后,之一件事就是找到崇祯皇帝,判断是否已经死亡,但是李自成搜遍全城都没有崇祯的音信,难道逃走了不成。
于是李自成发出悬赏通告,承诺找到崇祯尸骨的人赏赐金银封侯。李自成焦急地等待,直到第三天传来崇祯皇帝尸骨的消息,在景山上被找到。
后来,李自成将崇祯皇帝就近安葬在崇祯妃子的墓中,并将妃子墓改称为思陵,其实这是不合适的,毕竟崇祯是皇帝身份。此外,李自成还将王承恩安葬在崇祯旁边。
清军入关统治天下,清朝入关的之一位皇帝是顺治皇帝,朝代更迭都会来不适应感,清朝初期对其抵触情绪尤为严重,为了维护统治,顺治皇帝也在想办法消除这样的敌对情绪。
清朝统治天下的口号是“仰承天命,吊民伐罪”,更好抚慰明朝遗民情绪的方式就是风光安葬前朝皇帝,于是崇祯皇帝被发丧安葬。
同时,王承恩的墓也得到顺治皇帝的格外重视,将王承恩葬在崇祯皇帝的思陵外,让他继续守护崇祯皇帝。
王承恩的陵墓在建造上尤为隆重,陵墓有三块石碑,东侧一块上写着“王承恩墓”,这块石碑最让人惊奇的是它的底座,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浮雕,而题材是精心挑选的“龙马负书”和“犀牛望月”。
第二块石碑上有八百多字的碑文,内容是顺治皇帝亲自撰写的。距离陵墓最近的第三块石碑上面刻有碑文240字,同样是顺治皇帝亲自写的,目的就是赞扬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并且刻有“御制旌忠”四字。
康熙皇帝时期,在祭拜明朝思陵的同时也祭拜了王承恩的陵墓,皇帝祭拜前朝太监,这是历史上极为特殊的待遇,清朝皇帝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清朝皇帝安葬崇祯皇帝,以及祭拜明朝皇陵是缓和明朝遗民对清朝的抵触情绪,而对王承恩的隆重待遇则是在宣扬“忠君”的典范代表,希望清朝的臣子也能够像王承恩忠心对待崇祯皇帝一样。
王承恩虽然是一位太监,但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敌的忠贞品质是令人敬佩的,任何时代和国家都需要这样的品质,王承恩悲壮殉国的故事引人深思、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