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让位给嘉庆皇帝 嘉庆上位后是怎么看待老父亲的
你真的了解嘉庆即位后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乾隆帝在位长达60年,无论文治还是武功,均有功绩可以夸耀,况且在位时间之长亘古罕见,他对此亦十分得意。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年满70,自诩“古稀老人”,并命高手匠人镌刻一枚“古稀天子之宝(玺)”。又因五世同堂,所以又刻一方“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玺)”。乾隆五十年(1785),为庆祝自己登基50周年,他特地在宫里举办“千叟宴”,邀请朝野1000名年过古稀的老翁入宫赴宴,颇有些粉饰升平之意。当他年满八旬时,又镌刻了一方“八征耄念之宝”。他自称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自己年岁更高,寿数最长,在位时间之久,恐怕亦是前无古人的。到乾隆末年,中国总人口已达3亿多,这也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乾隆对自己的治绩非常得意,他觉得人丁兴旺预示着在其有效统治下中国已经进入了花团锦簇、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
乾隆六十年(1795),一日乾隆帝把诸王大臣召入内廷,说自己准备把皇位传给太子,自己称“太上皇”……。
王公大臣们极力劝阻。乾隆坚决不允,为此还特地颁下谕旨,说明自己下定决心要禅位的原因:“朕25岁即位,当时曾对天发誓,如能在位60年,就将传位给嗣子,不敢上同皇祖(康熙)61年的(在位)年数相同。现在初愿已偿,怎敢再生奢望?现立皇15子颙琰为皇太子,命他嗣位。我自应随时训政,不劳尔等忧虑”。遂确定明年(1796)为嘉庆元年,命礼部准备禅位大典。因清朝从未有过内禅,实为首创,礼部只得参照古制,定得冠冕堂皇,乾隆很满意,立批照行。
1796年正月,紫禁城内举行了隆重的禅位大典,垂垂老矣的乾隆帝在太和殿亲自将皇帝玉玺授予嘉庆帝颙琰。诸王大臣先恭贺太上皇乾隆后,太上皇回宫。嘉庆遂登帝位,接受文武大臣朝贺,颁行太上皇传位诏书,并下诏减免钱粮、大赦天下。
颙琰是清高宗乾隆帝第15个儿子。据说他自幼便接受了严格的贵族教育,举止端庄凝重,为人内向寡言,才思敏捷,加上容貌俊秀,因此很得乾隆器重。
乾隆皇帝权势欲极强,加上身体又非常健康,老而弥坚,精力旺盛。自颙琰在乾隆三十八年(1733)被立为太子后,一晃20年过去了,老皇帝还没有丝毫逊位的意思,颙琰仍呆在皇储的位置上顾影自怜。在此期间,乾隆封颙琰为嘉亲王,逐步由弱冠少年到英俊青年再到油腻中年。一直熬到乾隆六十年(1795),已经苍髯皓首的老皇帝才决定举行内禅让出皇位,自己退为太上皇,这种帝位传接方式为有清一代唯一一次,即便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也不多见。
颙琰从老爹的手里接过御宝后,正式进入了皇帝角色,改年号嘉庆。然而,在登基后的最初几年里,嘉庆帝只是一个傀儡,根本谈不上有任何作为。因为太上皇仍然贪恋君临天下的煊赫权势,他宣称自己的身体依然强健,每日都勤勉且不知疲倦地处理朝政。所以嘉庆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朝中的一切军政大权仍由太上皇乾隆把持,人事任免、施政方针、内外用兵都由太上皇决断。嘉庆帝沦为一枚“橡皮图章”,成了摆设。直到嘉庆四年(1799)正月,已经89岁高龄的太上皇一命呜呼,嘉庆这才开始亲政,成为货真价实的天下之主。
据史料记载,乾隆禅位改元嘉庆后,内廷仍用乾隆年号,铸造钱币也是乾隆、嘉庆两个年号各半混铸。太上皇乾隆的礼仪规格及实际地位、权力都在嗣皇帝之上。乾隆还冠冕堂皇地解释他这样做的理由,一是说自己承蒙上天和祖宗的眷佑,在位60年后身体仍很康健,不敢自逸、松懈,仍要勤于政务,以上报天恩,下符民望。二是说嗣皇帝(嘉庆)随从学习,聆听教诲,眼下替父分劳,将来效父所为承继大业,不致出现错失,这也是国家和天下百姓的幸事。对于嘉庆来说,本来对父皇传位于己就已感恩不尽,他在被立为皇储后地位一直稳固,后得以顺利登基,没有父皇加持行吗?加上他并非天赋极高、雄才大略之人,对治国理政很难做到成竹在胸,太上皇训政,躬亲指教,对他熟悉朝政大事总结治国经验、增长才干颇有益处,也不是啥坏事。因此他对太上皇训政并不反感、抵触,每当太上皇南面听政时,嘉庆总是在殿内西向侍坐,毕恭毕敬,专注倾听。而且嘉庆帝颙琰一向以仁孝著称,性格内敛,有心计,喜怒不形于色,即便对太上皇帝的某些做法不认同、不赞成,也能做到隐忍不发。譬如对待乾隆宠臣和珅,嘉庆做太子时就对他很厌恶,但碍于父皇尚在,仍然能做到暗中观察、暂时容忍。在乾隆称太上皇的4年间,嘉庆帝每遇有军国重事,都要亲自到内廷请太上皇乾隆裁决。彼时,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在湖北、四川等地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后逐渐呈星火燎原之势,屡扑不灭。乾隆留给嘉庆的实际上是一个千疮百孔、内里早被掏空的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