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汉朝统一经历的四战分别是哪四战?统一之战让中国强盛2000年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1-19)150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汉朝统一经历的四次战役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很多人以为,自从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后,就没有任何诸侯再敢站出来挑战刘邦,天下归于一统,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汉朝。

事实上,汉朝完全完成统一,还在半个多世纪后,刘邦的曾孙汉武帝时,汉朝完成了第四次统一战争,才真正统一了中国。

楚汉战争只是汉朝统一的之一战,项羽的败亡并不表示刘邦已经没有了任何威胁。当时天下仍是一片群雄割据的局面,各方诸侯王只是在名义上承认了刘邦天下共主的地位。

随后,汉朝为了实现真正的统一,又经历了三场战争,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

第二场战争:剪除异姓诸侯王

楚汉时,项羽分封了18路诸侯王,刘邦击败项羽后,项羽分封的诸侯王还有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臣两家,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有韩王韩信、楚王韩信(两人同名同姓)、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

这些异姓诸侯王,名义上都向刘邦效忠,但他们毕竟是一国之君,拥有强大的权势,以及背叛刘邦的实力。

汉朝统一经历的四战分别是哪四战?统一之战让中国强盛2000年

在西汉早期,王爵的诸侯国内政自由,且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例如楚王韩信,他的兵力和手下的将领都比刘邦的强大。

这些人的存在给汉朝增添了太多不稳定的因素,楚王韩信被封不到一年,就被刘邦设下计谋擒住,被贬为淮阴侯。

随后,要么因为刘邦的刻意排挤,要么因为畏惧刘邦对待诸侯王的态度,除长沙王吴臣之外,其他的诸侯王接连反叛并一一被刘邦铲除。

这些人都是楚汉时期遗留下来的强大势力,刘邦击败项羽后,实力不足以直接剪除掉他们,所以先暂且分封给他们广阔的土地,以安抚他们。然后再一一将他们铲除,分封异姓诸侯王是刘邦面对当时楚汉残余势力所发明的权宜之计。

第三场战争:剪除同姓诸侯王

前文已提到,刘邦击败项羽后,为了暂时安抚各异姓诸侯王,便选择分封给他们广阔的土地。最初,异姓诸侯王所占据的土地占西汉总疆域的三分之一,他们的存在给根基未固的汉朝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为了制衡异姓诸侯王,刘邦又将西汉三分之一的土地分封给了刘氏宗室成员,希望借助他们的辅佐,帮助西汉撑过根基未固的艰难时期。

在一一铲除掉异姓诸侯王后,因为民心还未完全向着刘氏,且因为交通的限制朝廷无力控制边远地区。于是刘邦又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加上之前已有的,同姓诸侯王占了西汉总疆域的大半。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齐王刘肥、吴王刘濞,由于太多,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刘邦分封时,同姓诸侯王与皇室血缘还较亲,到了后面就逐渐疏远了。

汉朝统一经历的四战分别是哪四战?统一之战让中国强盛2000年

例如汉高帝朝,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亲侄子,关系还比较亲。到了文帝朝,吴王刘濞已经成了刘恒的堂叔,是隔三代的亲戚。到了景帝朝,吴王刘濞与刘启已成了隔四代的亲戚了。

随着血缘的逐渐疏远,诸侯王与皇室的关系也逐渐疏远,他们也成了异姓诸侯王那样的“外人”。

汉景帝时,开始削弱以刘濞为首的远亲诸侯王,可他们不甘心被削弱,于是就爆发了七国之乱,刘濞带着六个诸侯王反叛了,结果他们都被朝廷平定,远亲诸侯王的势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可汉朝有分封皇子为王的传统,每代皇帝都会封儿子为王,随着一代人一代人的更替他们与皇室的关系总会逐渐疏远。最初,汉朝前几位皇帝都没能想到好的解决办法,远亲诸侯王太多,就多封近亲诸侯王制衡他们,这造成了恶性循环。

情况到汉武帝时被中止,汉武帝推出了一系列削弱诸侯王的政策,从此,诸侯王的内政权、军事权都收回朝廷手里,他们得到国家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收税,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力。

这次统一战争从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在准备,在汉景帝时期打响,在汉武帝时期结束,最终的结果是朝廷获胜,真正开始管辖汉朝内部的诸侯国。

第四场战争:收复南越国

很多人都知道,秦朝的一位将领赵佗拿下百越后在当地自立为王,建立割据势力南越国,这个国家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真正回到中国的怀抱。

刘邦称帝后,南越国王赵佗向他俯首称臣,可是由于南越与中原相距太远且陆路交通太差,朝廷一直无法真正管理南越国。

汉朝统一经历的四战分别是哪四战?统一之战让中国强盛2000年

刘邦死后吕太后垂帘听政,刻意疏远、打压南越国,赵佗便与汉朝决裂,自立为南越武王,一直到吕后去世汉文帝继位,赵佗才去帝号,重新向汉朝称臣。

南越国虽然表面上是汉朝的藩属国,实际上是完全独立的,它用称臣的方式获得了汉朝的保护,却没回报一丝一毫给汉朝。南越国凭借着汉朝的保护,大肆开疆拓土,势力从今广东延伸到今越南中部、中国西南的横断山脉。

到汉武帝时期,南越国相吕嘉挟持了南越国王和王太后,南越国内乱。汉武帝多次警告吕嘉善待国王和王太后,吕嘉不听,汉武帝只好派十多万大军进入南越国平乱,只到了一小部分兵力,南越国就被打败了,此时国王和王太后都被吕嘉杀了,王室无后。南越国被废除,成为了汉朝的郡县。同时,汉武帝又顺便收复了闽越、东瓯两国。

收复南越国,对汉朝和中国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汉朝的国土从今湖南,向南扩展到今越南中部。随后夜郎、滇国等南越国的附庸,也纳入了汉朝的疆域。如果汉武帝没有收复南越国,那么如今的两广、川贵甚至是福建等地,也许就是他国的领土。

正是因为我们祖先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一代代帝王、良臣、先贤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才有今日的强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1/232012.html

“汉朝统一经历的四战分别是哪四战?统一之战让中国强盛2000年” 的相关文章

李治对武则天是真爱吗 李治临死前不杀武则天也是因为爱吗

李治对武则天是真爱吗 李治临死前不杀武则天也是因为爱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治离世前没除掉武则天是轻视女性实力还是因为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看刘晓庆版《武则天》,似乎很少有意难平的情节,因为武则天在剧中就是女性人生逆袭大BOSS,从一开始多年未受到宠幸,又被送到感业寺备受折磨,到后来入宫被冤枉,一步步逆袭成为最后的功过...

诸葛亮选择帮助刘备是因为三顾茅庐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选择帮助刘备是因为三顾茅庐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诸葛亮帮助刘备只因三顾茅庐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乱世,但乱世出人才和英雄,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像司马懿、法正,庞统,周瑜,陆逊等等,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其中之一的诸葛亮。众所周知,刘备请诸葛亮当军师都是三顾茅庐后才将他请动的,但是诸葛亮帮助...

李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他为何心怀激愤而病死?

李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他为何心怀激愤而病死?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着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汉高祖刘邦对他们既蔑视又尊重。在废立太子事件中,刘邦本打算废长立幼,但由于商山四皓的出山规劝,才打消了念头。不禁要问,刘邦难道忌惮这四位隐者吗,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解读。一、“商山四皓”何许人物商山四...

历史上的关羽是什么样的人 关羽最后为何不得善终

历史上的关羽是什么样的人 关羽最后为何不得善终

关羽为何不得善终?正史上的关羽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关羽,号称“万人敌”,雅号“美髯公”,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曹操对他爱不释手,刘备的左膀右臂,为何晚节不保,落到被斩首。说起关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

陆景:东吴大司马陆抗次子,晋伐吴时战死

陆景:东吴大司马陆抗次子,晋伐吴时战死

陆景(250年—280年3月23日),字士仁,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次子。陆机、陆云之仲兄。生于吴大帝赤乌十三年(250年),天纪四年(280年),晋伐吴时战死,年三十一岁。陆景著书数十篇,《隋书·经籍志》注有《陆景集》一卷,已亡佚。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康熙有多疼爱孙子弘历?曾偷偷给他算命

康熙有多疼爱孙子弘历?曾偷偷给他算命

很多人都说康熙是因为过于疼爱孙子弘历,才最终决定传位给皇四子胤禛,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这还要从当年雍亲王府的首次见面说起,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年,整个清廷都笼罩在“九子夺嫡”的肃杀氛围中。希望渺茫的皇四子胤禛决定走亲情路线,借着赏花的名义,把老...

梁武帝在位48年,却40年不碰女人,他身体是不是有问题?

梁武帝在位48年,却40年不碰女人,他身体是不是有问题?

南北朝梁武帝在位48年,却40年不碰女人,他身体是不是有问题?其实他身体行不行我们是无从得知的,但是在皇位上的萧衍,一心吃斋念佛,因为迷恋佛法而禁欲却是事实。其实最早的时候,萧衍还不是皇帝,他在雍州做官的时候,也不是孤家寡人在生活,而是早就结婚了。当时萧衍迎娶了一个大家闺秀,此女子本来就是文采斐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