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10万重兵的姜维,为何奈何不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太监?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都没有取得胜利,自己的身体反而每况愈下,于是在临终之前,诸葛亮就将自己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徒弟姜维的身上。但是我们知道,姜维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继续执行北伐中原的军事行动,但是一直以来却对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恨之入骨,那么问题来了,手握10万重兵的姜维,为何不能奈何一个祸国殃民的太监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就要从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的政治格局说起了。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董允等人先后执政,此时的黄皓还不敢太嚣张,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刘禅的身边。但是当董允去世之后,接任侍中的陈祗却主动和黄皓互相勾结,把蜀汉朝政搞得乌烟瘴气。为了避免手握兵权的姜维对自己造成威胁,黄皓和陈祗全力支持姜维的北伐事业,把姜维排挤出了蜀汉的朝政之外。
此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蜀汉大臣谯周等人发现姜维多次穷兵黩武,把蜀汉搞得民不聊生,于是在公元257年,两人上书反对姜维继续对魏国用兵,结果却遭到了陈祗的强烈反对,并且还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驻军在外的姜维。而姜维听说诸葛瞻反对自己的北伐大业,不禁心生忌恨,本来应该精诚合作铲除黄皓的两人之间也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领魏国精兵千里急袭,忽然出现在蜀国的大后方,无奈之下诸葛瞻只能率军出战。在出战之前,诸葛瞻反思说:“吾有三罪:未能除黄皓、制姜维、守江油(城)。”也就是说,由于诸葛瞻和姜维之间因为北伐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因此两人之间不能齐心协力对付黄皓,因此黄皓才能够仰仗刘禅的权力嚣张跋扈。最后,诸葛瞻战死绵竹,后主刘禅也在谯周的劝说下出城投降。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都没有取得胜利,自己的身体反而每况愈下,于是在临终之前,诸葛亮就将自己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徒弟姜维的身上。但是我们知道,姜维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继续执行北伐中原的军事行动,但是一直以来却对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恨之入骨,那么问题来了,手握10万重兵的姜维,为何不能奈何一个祸国殃民的太监呢?
这就要从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的政治格局说起了。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董允等人先后执政,此时的黄皓还不敢太嚣张,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刘禅的身边。但是当董允去世之后,接任侍中的陈祗却主动和黄皓互相勾结,把蜀汉朝政搞得乌烟瘴气。为了避免手握兵权的姜维对自己造成威胁,黄皓和陈祗全力支持姜维的北伐事业,把姜维排挤出了蜀汉的朝政之外。
此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蜀汉大臣谯周等人发现姜维多次穷兵黩武,把蜀汉搞得民不聊生,于是在公元257年,两人上书反对姜维继续对魏国用兵,结果却遭到了陈祗的强烈反对,并且还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驻军在外的姜维。而姜维听说诸葛瞻反对自己的北伐大业,不禁心生忌恨,本来应该精诚合作铲除黄皓的两人之间也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领魏国精兵千里急袭,忽然出现在蜀国的大后方,无奈之下诸葛瞻只能率军出战。在出战之前,诸葛瞻反思说:“吾有三罪:未能除黄皓、制姜维、守江油(城)。”也就是说,由于诸葛瞻和姜维之间因为北伐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因此两人之间不能齐心协力对付黄皓,因此黄皓才能够仰仗刘禅的权力嚣张跋扈。最后,诸葛瞻战死绵竹,后主刘禅也在谯周的劝说下出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