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一介宦官,朱棣为何派他下西洋呢?
郑和是永乐年间下西洋的功臣,他很好的宣扬了国威,同时彰显了大明的大国风范,那当时挑选人选的时候,明成祖朱棣为何会选择他呢?
郑和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十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被 *** 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为朱棣立下了战功。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内官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那么,明成祖朱棣为何挑选郑和下西洋呢?
一是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他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
二是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曾出使暹罗、日本,有一定的外交活动经验,特别是永乐二年出使日本,通过郑和的外交活动,建立了外交关系,签订了贸易条约,朱棣皇帝还是蛮满意的。
三是郑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在郑和担任内宫监时,营造宫殿,监造船舶,有丰富的造船经验。
四是郑和身份特殊,他是 *** 教徒,熟悉 *** 教义、教规和宗教习俗,郑和又是佛家弟子,他自称是“奉佛信官”“菩萨戒弟子”,他熟悉佛教,而郑和下西洋途经的地方,不是信奉 *** 教,便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于相互之间的沟通。
朱棣认为郑和是下西洋的不二人选,于是,委于重任,郑和自然就成了下西洋的统帅。
明朝初年,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逐渐巩固,经济发展呈涨姿势,国势日趋强盛,向海外发展是一种趋势,这正是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所在。
但也有人猜测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出走,一直没有下落,明成祖朱棣心里不踏实,怀疑朱允炆逃到海外避难,怕他将来对自己皇位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是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绝后患。
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为惠妃纳兰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过这个大阿哥,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他迷信喇嘛,为了当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 *** 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
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命他守卫,他上窜下跳,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让康熙极为寒心,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终其一生被囚禁。
康熙的二儿子,废太子胤礽(réng),康熙的之一任皇后,索尼孙女赫舍里所生,赫里舍产子的时候,恰逢吴三桂叛乱,皇后因为受了惊吓,难产而死,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是深厚,所以在胤礽两岁的时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效法 *** 前朝,立嫡长子为太子,这个胤礽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
然而虽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这样一来,时间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皇帝害怕被夺权,二人矛盾日益激化,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再有其他的阿哥们也长大了,他们自然不甘心这个能力不见得比自己强甚至不如自己的哥哥当皇帝。
这个时候的皇太子,因为康熙从小的宠溺,养成了暴戾的性格,飞扬跋扈,奢侈骄横,不甘心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颇有怨言,而其他的阿哥们虎视耽耽,巴不得挑出皇太子的一丁点小错,最终造就了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废,可是康熙对这个儿子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借着大阿哥魇镇的事件。
在一年之后,声称二阿哥因为迷失了心性,但是经过调养,已然恢复,因此复立为太子,只可惜这个太子实在是扶不上墙的烂泥,重新上台以后,他非但不谨小慎微,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集结党羽,打击报复,让康熙老头寒透了心,五十一年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给他了一个理密亲王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