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秦始皇灭了六国后,为什么还有一个小小的卫国存在着?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2-15)171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始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嬴政(秦始皇)在平定嫪毐之乱、赐死相国吕不韦之后,终于达到了集权目的。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嬴政把秦国大权牢牢掌控在手中,于是开始了他统一六国的宏伟大业。

秦始皇灭了六国后,为什么还有一个小小的卫国存在着?

嬴政推行丞相李斯“远交近攻”的战策,经过7年的死磕,于公元前230年灭掉了近邻韩国。

秦军厉兵秣马,接下来经过5年的时间(前225年)灭掉了魏国。

2年后(前223年),嬴政又灭掉了楚国。

公元前222年,也就是在灭楚的第二年,嬴政灭了赵国和燕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灭掉齐国。

就这样经过16年的不断兼并和扩张,嬴政终于一扫六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宏伟大业。

嬴政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德比三皇,功盖五帝,因此自称“皇帝”,皇帝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由于他是秦国的之一位皇帝,又称“始皇帝”。

秦始皇先后灭了六国,普遍认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其实不然。在灭了六国以后,当时还有一个小小的卫国存在。这就令人奇怪了,秦始皇为什么没灭卫国呢?

秦始皇灭了六国后,为什么还有一个小小的卫国存在着?

卫国名存实亡

卫国是一个小国,国都在朝歌(今河南鹤壁市南部淇河边),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

卫国的第1代国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封。

我们都知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只要有战争就有兼并,有的诸侯国越来越强大。

比如“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强大的诸侯国是掠夺兼并起家的,战争造成了诸侯国之间力量的不均衡。

由于卫国和周朝属于嫡系,是个听话的孩子,卫国遵守道德不会违背周天子的旨意,卫国不会通过战争来扩张自己的国土。没有战争没有兼并,所以卫国的国土一直没变过,一直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礼崩乐坏,战争成了诸侯国之间的首选,除了卫国以外,各诸侯国都不把周天子视为共主,由此卫国也就成了被欺负的国家。

当时周天子自顾不暇,也就没有办法帮助卫国了,相反卫国还要维护周天子的尊严。

卫国虽然人才济济,却无用武之地,因为卫国始终奉行周朝的礼仪,反对战争,卫国成了一股清流,成了诸侯国的另类——道德模范国家。

秦始皇灭了六国后,为什么还有一个小小的卫国存在着?

在那种丛林社会,诸侯国之间不再讲周礼,而是讲究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

有道是“君子国永远斗不过小人国”。

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吞并,卫国的领地成了魏国的一个封君之地,也就是说卫国的国君成了魏国的傀儡,作为一个国家,此时卫国已经消亡了。

到后来,魏王甚至把自己的女婿立为卫国国君,此时卫国的国土已萎缩到只剩下濮阳这个地方了。

公元前241年,秦国进攻魏国,秦国攻取了濮阳等地,时任卫国傀儡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今沁阳市),卫国名存实亡。

秦始皇灭了六国后,为什么还有一个小小的卫国存在着?

到了公元前225年,秦国灭了魏国,卫国的宗主国都亡了,卫国也就成了秦国的一个下辖“自治区”了。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没有宣布卫国灭亡,实际卫国早已灭亡。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判了500年的拘役,再宣布死刑也没什么意义了。“拘役”听起来名声还好一些,实际和“死刑”没啥区别。

卫国是君子国

秦始皇之所以没宣布卫国灭亡,是给卫国一个面子,给世上道德君子一个面子。

前面咱也说了,卫国是一个讲道德的君子国,奉行周礼反对兼并。

卫国人才济济,但在本国却无用武之地。比如商鞅和吕不韦,这两人都是秦国的国相。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这样说:“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灭了六国后,为什么还有一个小小的卫国存在着?

吕不韦之于秦始皇的父亲赢异人,吕不韦有“从龙之功”。换言之,如果没有吕不韦,也就没有秦始皇的皇位,甚至有野史说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

秦始皇灭了六国以后,考虑到商鞅和吕不韦对秦国的贡献,出于二人的母国是卫国的原因,故没有宣布卫国灭亡。

另一方面是秦始皇出于对孔子的崇拜。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游学10年,期间感受到了卫国的君子之风,不由赞叹道:“卫国多君子,其国无患也”。如果秦始皇宣布卫国灭亡,岂不是“啪啪”打脸孔子吗?

秦始皇灭了六国后,为什么还有一个小小的卫国存在着?

再就是秦始皇名义上留下卫国,是为世人树立一个道德模范,如果君子国都被灭亡了,谁还做君子呢?

秦始皇灭六国不是要建立一个野蛮的世界,相反要建立文明社会,统一了天下,不需要再打打杀杀了,要和谐相处。

留下卫国起到昭示的作用,表达出秦始皇内心的理念,也是给还没来得及统一的那些边陲蛮夷小国一个讯号:“只要走向开化,遵守道德,小国也能生存”。

相反,强大野蛮的六国就是你们的下场。

总而言之,秦始皇没有宣布卫国灭亡,是经过深思熟虑打出的一张政治王牌。

在秦始皇的有生之年都没有宣布卫国灭亡。

秦始皇死后,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废卫国最后一位君王——卫君角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了。

有意思的是,卫国最后是以“废”的名义亡国的,说起来总比“灭”要好听些吧?这给君子国保留了最后的一点颜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2/236674.html

“秦始皇灭了六国后,为什么还有一个小小的卫国存在着?” 的相关文章

公孙瓒是真心对待刘备的 刘备为何还要单独去闯

公孙瓒是真心对待刘备的 刘备为何还要单独去闯

对公孙瓒早年对刘备亲如兄弟,为何刘备还是选择独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家里生活艰苦,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亲可以相依为命,为了谋生,刘备干着织席贩履的生意,要知道,在古代,从来都是重农轻商的,所以刘备当时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很多人都瞧不起他,更不相信...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余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

楚汉之战项羽比刘邦胜率要高 最后为什么是刘邦获胜

楚汉之战项羽比刘邦胜率要高 最后为什么是刘邦获胜

项羽才是胜率比较高的一方,为什么刘邦获得了胜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项羽是大家公认的英雄,刘邦却是大家公认的无赖,甚至刘邦的王位都是靠自己的无赖获得的。但这样的评价并不客观,甚至还有些片面。刘邦不仅仅是一个无赖,他在政治及军事方面的管理才能是十...

西晋灭亡之后 司马家族的下场到底有多惨

西晋灭亡之后 司马家族的下场到底有多惨

对西晋的司马氏家族结局如何?几乎全部被灭,远不及曹魏安全下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经营多年都不能完成统一,最后竟然被西晋捡了大便宜。本以为这样的统一大国承接了三国的实力,应该非常强悍,统治的时间也会更为长久,但谁也没想到西晋居然是个短命王朝,而...

雍正和生母关系势同水火 两人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

雍正和生母关系势同水火 两人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与生母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何母子关系势同水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雍正皇帝登基后,由于采取了严厉的手段对兄弟、宗室进行打击,加上他继位不久便实行清查亏空等一系列政治举措,致使朝野内外人人自危。随之,关于雍正帝负面的说法也铺天盖地,下毒篡位,手足...

十四阿哥敢和雍正抢皇位 最后为什么还能活到乾隆时期

十四阿哥敢和雍正抢皇位 最后为什么还能活到乾隆时期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与雍正争皇位的十四阿哥,为何活到乾隆二十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皇位之争,血雨腥风。尧舜禹之时的禅让制度,最终因为人的自私本性而被禹的儿子破坏殆尽,从此,即便是自家父子、兄弟,都会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挣个头破血流。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赌注,...

刘备在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说自取

刘备在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说自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为什么对诸葛亮说“自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引言: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背景进行全方位了解后便会发现,曾几何时,受封建腐朽思想的影响,人人平等的概念并不存在,而君主与臣子,臣子与百姓之间更是有着极为悬殊的地位差距。可凡事皆...

刘恂作为刘禅的儿子 蜀汉灭亡后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刘恂作为刘禅的儿子 蜀汉灭亡后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蜀汉灭亡后,刘禅之子刘恂去哪了?为何史书没任何记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很多人物,之所以最后的行踪没有被记录下来,大多都是因为这个人后来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继续发挥出作用,从而被史官们所遗忘。刘禅的儿子刘恂,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那么...

评论列表

夜色
夜色
19分钟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未灭卫国,实为明智之举,此举不仅体现了他的宽容与尊重道德君子的态度;更是以之为标杆树立文明理念典范!评论精彩深刻值得深思回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