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是明朝很出色的将领,为何朱允炆没有用他呢?
我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无非两种: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长期以来,父死子继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兄终弟及这一方式只存在于兄长膝下无子之时。到了清朝,甚至废除了“兄终弟及”,皇帝无嗣就会把兄弟的儿子过继到自己膝下,末代皇帝溥仪就是接伯伯光绪的班。古代打破“父死子继”直接让孙子继位的例子并不多,南越王赵佗是一个。因为他寿命太长,等他临终之际只剩孙辈了。另一个就是朱元璋,也是直接传位给了朱允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年仅36岁的朱标英年早逝,为明朝的政局埋下了一个隐患。朱标是马皇后的长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自小便被朱元璋悉心栽培。朱标的东宫臣子就是由朱元璋的朝臣兼任的,每当朱元璋外出、朱标留守时,他就要独自处理国事。朱标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储君,在朱元璋之后也能成为一代明君,只可惜天不假年。他在弟弟们的眼中也具有非常高的威望,他如果继位没人敢说一个不字。但如果是他的儿子继位,这些个当叔叔的可就不一定了。
朱元璋只相信老朱家的血脉,所以为了巩固这大明朝的江山,努力地为老朱家开枝散叶,终于生了26个儿子。在他的这26个儿子中,以老四朱棣和老十七朱权最为出色。这两兄弟一武一文,时人赞曰:“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所以当建文帝上台后,以后生晚辈的身份,根本镇不住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为了能让自己和后世之君睡个安稳觉,他决定削藩,而且是强硬的削藩。正因如此,朱棣才打着“靖难”的旗号造反。
对于朱棣,朱元璋其实早就留了后手,他传位给孙子,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儿子。但他又寄希望于骨肉亲情,没有将朱棣这个新君的隐患彻底铲除。因此朱元璋在血洗功臣之后,还给孙子留了一位名将,让他来平定朱棣可能会发动的叛乱。朱棣的能力朱元璋是知道的,所以他给孙子留下的这个人,在军事上是肯定强于朱棣的,不然反倒害了朱允炆。此人是耿君用之子耿炳文,耿君用是朱元璋的儿时伙伴,在与张士诚作战时捐躯。
耿君用战死后,耿炳文接了父亲的班,他的军事能力不输其父。有一次张士诚率领10大军攻打耿炳文镇守的长兴,耿炳文当时只有8000人,包括朱元璋在内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是耿炳文居然以8000人击退了10万人,他的这份战绩让朱元璋对他青睐有加,此后十余年里一直让他坐镇长兴。大明开国之后,耿炳文的封号也是“长兴侯”。经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之后,开国功臣们大多已经被清理干净,但耿炳文却被留下来辅佐朱允炆。朱元璋的想法,就是让他震慑朱棣。
朱允炆也不傻,朱棣一起事他就派已经65岁的耿炳文挂帅。朱棣虽然比耿炳文年轻不少,但他在长期与蒙古人的交战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久不经战阵的耿炳文因为大意输了之一场,他深知朱棣力求速战速决,所以他决定打消耗战。以官军的地盘和资源,耗下去就能把朱棣活活耗死。此外这种战术还能减少伤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朱棣也心知肚明,自己在这位老将军面前占不到便宜。于是他便玩起了反间计,想让侄子把这位老将换下去。
朱允炆乳臭未干又没有经历过战争,中了朱棣的计策,将“畏战”的耿炳文换了下来,取代他的是李景隆。得知是李景隆挂帅,朱棣喜出望外,有这么个对手何愁自己打不赢?李景隆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他却屡战屡败,当朱棣抵达应天城下之时,甚至还当了带路党。如果朱允炆一开始就选择相信老将耿炳文,而不是用一个草包去指挥大军,这一战谁胜谁负还犹未可知。不知朱允炆在另一个世界见到了爷爷朱元璋,会是一番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