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出现钱荒问题 王安石是如何用一枚铜钱解决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朝钱荒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070年前后,北宋王朝在宰相王安石的主导下,推出了一项重大的货币改革措施——折二钱。这项经济改革措施颁布以后,流通北宋钱币的金、辽、西夏等并列政权并没有惹是生非,倒是北宋的皇室和官僚阶级进行了激烈的 *** 。但是数十年后,当制定这项改革措施的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去世以后,折二钱却成为了社会不可或缺的货币经济政策,以至于出现了折三钱、折十钱甚至交子等现代纸币的雏形,为北宋朝廷渡过钱荒,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在货币政策上沿用唐朝以来的旧制度,即大量发行铜质货币,作为北宋王朝的法定货币。但是北宋初年的铜板具有巨大的本身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铜板本身的金属质量价值,和铜板的流通价值差不多,甚至将铜板熔炼成金属铜以后制成器物,其价值远远高于铜板的流通价值(获利更高可达铜板的五倍)。这就促使一些不法商人大量囤积铜板回炉 *** 铜器牟利。宋太祖、宋太宗时期,一个铜板为一文钱,一千文钱为一贯,一贯钱可以兑换一两白银。但是因为铜板是以自身的质量为流通价值的,故而一贯钱的净重高达800克。如果一个人要拿20贯钱去购买物品,就相当于要提着超过16公斤的铜板上街,这对缺少白银的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四川地区更过分,钱币是用铁铸造的,一贯钱重达12.5公斤,买一匹绢需要45公斤以上的铁钱。
偏偏北宋王朝从皇室到寻常百姓都有藏钱的习惯,宋太祖赵匡胤在皇宫里创建了藩库,攒钱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做准备,并规定专款专用,后世皇帝也竭尽所能的为藩库添砖加瓦。到宋神宗熙宁年间,北宋皇室藩库余钱堆满了20多间房子,串钱的麻绳腐朽后断裂,铜板散落一地,根本无法计数。宋神宗曾得意的对大臣吕陶说道:现钱大半入宫,市井少有转用。皇室的这种作风也感染了百姓,有钱人都喜欢收藏现钱做镇库之用,累世不动。青州有家姓麻的员外,其家巨富,以铜板十万贯收藏于家中钱窖,五十多年都不曾动用。故而在现在的中原地区,屡有施工人员发现堆满北宋铜币的钱窖,就是这个原因。
宋神宗以前,北宋 *** 一共只铸造了80万贯铜币,早就被皇室及有钱人收藏,因此社会上流通的很少。老百姓没有钱用,就只能以物易物,回到上古时代的交易方式。宋神宗即位以后,为了缓解钱荒,一共铸造了900余万贯铜币。即使如此,也没有有效的改善百姓没有钱用的苦恼。有鉴于此,宰相王安石费尽心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提高铜币本身的流通价值,即折二钱。简单来说,就是将以前一个铜币值一文提高为值两文,将一块钱当两块钱来用。宋神宗听了觉得有些道理,但是担心折二钱会引起国际纠纷。为什么呢?说来也比较好笑,北宋王朝一直被世人诟病积贫积弱,但是其所铸造的铜币,却是金、辽、西夏等并列政权的流通货币,甚至在吐蕃、大理、高丽等国都可以购买商品。
宋神宗担心一旦折二钱,这些国家会找麻烦。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国家对北宋进行的货币改革并没有说三道四,倒是宋神宗的臣子和后宫不乐意了。他们联合起来 *** 折二钱,并挑唆百姓拒绝使用。宋神宗大怒,对拒绝使用折二钱的官绅百姓一律大板伺候,这才勉强推动了这项重大的货币改革。
宋神宗和王安石去世以后,北宋王朝偿到了折二钱带来的好处和便利,陆续推出了折三钱、折十钱、交子等货币。怎么说呢,也就是铸造一枚当三文、当十文的铜板,并发明了面额更大的纸质货币交子,就是后世所称的银票,现在我们使用的纸币。
为了区分价值的大小,铜板的铸造质量大小有所不同,百姓就以铜板的大小轻重来判断其流通价值。(注:北宋铜板是没有铸明流通价值的,这是它的一大特点。百姓使用时以铜板的重量来断定流通价值,如果有残缺或质量明显不够的话会拒绝使用)
北宋王朝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质货币的国家,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元朝时期,交子由马可波罗传入了欧洲(1298年前后),直到此时,欧洲才有了纸质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