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段韶为什么能在素有禽兽王朝之称的北齐得以善终,他靠的是什么?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3-14)210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段韶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他都有什么秘密呢,请听我详细道来。

段韶善于骑射,从小就被称为有将帅之才,后来得到高欢重用并且视为心腹。段韶在战场上的确没让高欢失望,消灭尔朱兆、抵御宇文泰、征讨玉壁,立下无数战功。段韶作为北齐开国功臣,为北齐立下的汗马功劳天地可鉴,而且参与朝政段韶也有一番自己的理解。不过历史上真正能获得不错结局的开国功臣并不多,段韶到最后也要靠“自污”保命。这次就为大家简单讲讲段韶的一生,一起来看看吧。

段韶为什么能在素有禽兽王朝之称的北齐得以善终,他靠的是什么?

(一)初露锋芒

在事关高欢存亡的广阿之战中,段韶之一次展示出“长于谋略”的战略家风采。当时,高欢羽翼渐丰,抛开旧主尔朱兆另立门户,在信都城西(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拥立安定王元朗为帝,与尔朱兆在洛阳拥立的魏节闵帝公开叫板。尔朱兆恼羞成怒,亲率二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信都。高欢率三万步骑兵迎战,两军在广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对峙。

由于军力对比过于悬殊,高欢表面强硬,内心却很担忧,于是虚心向段韶问计。段韶高瞻远瞩分析:“尔朱兆杀主立君,外害天下,内失贤良,失道寡助;我军虽弱小,必定能战败敌军!”高欢信心大振,率三万人马打得尔朱兆的二十万大军狼奔豕突,溃不成军,光俘虏就抓获了五千多人。

在追击尔朱兆残部的几次战斗中,段韶总是一马当先“督率所部,先锋陷阵”,重创敌军,逼得尔朱兆兵败自杀,迅速肃清了尔朱氏势力。高欢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改立元修为帝,自己盘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把晋阳变成第二个首都,遥控东魏实权。段韶马不停蹄随高欢东杀西挡,以卓著战功被封为侯爵。

段韶武艺高强,曾上演过单骑救主的好戏。他随高欢到前线抵御西魏进犯时,曾建议高欢改换士兵服,混在队伍中指挥战斗。西魏将领一眼认出“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少有豪杰表”的高欢,亲率特种兵猛打猛冲进东魏队伍中,打算擒贼先擒王。

段韶及时识破敌军阴谋,急催高欢后撤的同时,催马拉弓回身一箭,把追在最前面的敌军一箭射落。出神入化的箭法吓坏了其他人,追兵们面面相觑“莫敢前者。”高欢得胜回朝后,重赏段韶,“进爵为公。”

段韶为什么能在素有禽兽王朝之称的北齐得以善终,他靠的是什么?

(二)托孤重臣

凭借出众的军事才华和“善于御众”的人格魅力,段韶成为高欢托孤的不二人选。公元546年10月,高欢为打通西进西进道路,亲率十万大军围攻西魏重镇玉璧(今山西省稷山县)。由于西魏严防死守,加之瘟疫突然爆发,高欢部队伤亡惨重,战死病死七万多人。

高欢忧愤成疾,召集众将商议:“以前每次作战,我都能从段韶口中听到许多高见。这次如果让他随军参谋,就不会打成这种局面了!现在军情急迫,我又身染重病。为防万一,我想委托段韶留在邺城辅助次子高洋,大家认为是否恰当?”众将异口同声回答:知臣莫若君,的确没有比段韶更合适的人选!

高欢又把段韶和高澄(高欢长子)紧急召至玉璧前线,嘱托段韶必须不遗余力辅助高洋。弥留之际,高欢再次嘱咐高澄:段韶忠亮仁厚,智勇兼备。亲戚之中,唯有他值得信赖。今后所有的军旅大事,你都必须向他请教!”

大将侯景听说高欢病入膏肓,马上叛投西魏。高欢回到晋阳病逝,段韶建议高澄为稳定军心,应该“秘不发丧”。他请高澄速回邺城调兵遣将平叛,自己留守晋阳。高澄采纳建议,把侯景打得投奔到南梁并成功稳定政局后,才回晋阳为高欢公开发丧。

段韶镇守晋阳半年间,枕戈待旦,严密封锁高欢死讯,为高澄平叛解除了后顾之忧,也为高洋接受禅位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澄被暗杀后,高洋改朝换代建立北齐。

(三)化解攻势

新政权建立伊始,就面临南梁和北周虎视眈眈的严峻形势。南梁将领东方白额在边境宿豫(今江苏省宿迁市)“招诱边民,杀害长吏,淮、泗扰动。”段韶奉诏讨伐,抵达宿豫后,才发现南梁采取多路开花战术袭扰北齐:严超达部从水路围逼泾州(今甘肃省平凉市),陈霸先部将攻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尹思令部计划暗袭盱眙(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面对三箭齐发的险恶态势,北齐“三军咸惧”,军无斗志。段韶却谈笑自若,他留下一部兵力在宿豫做疑兵牵制敌人,自己亲率几千步骑兵以强行军速度昼夜兼程增援泾州。

部队途径盱眙时,顺手牵羊虚张声势攻击敌军,吓得尹思令望风而逃;段韶长途奔袭到泾州后,大败南梁军,缴获敌军所有舟船器械,连破两路强敌。

段韶回师广陵,陈霸先果然早已逃之夭夭。段韶一路追击到扬州城外,才带着战利品回到宿豫。经过几场战役,段韶彻底消灭了东方白额,打得南梁不敢再犯江北,江淮一带从此和平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平定江淮后,段韶马不停蹄随武成帝高湛(高欢第九子)兵发晋阳抵御北周联军。部队刚进晋阳城,北周的步兵前锋就冒着漫天风雪,冲到离城仅两里的地方。众将请求趁其立足未稳,即可发动反击。

武成帝征求段韶意见,段韶不同意,认为以逸待劳,一定可以战胜敌军。

敌军在城外被风雪摧残得饥寒交迫锐气全消时,段韶突然命令开城攻击,全歼了城外敌军。北周后续部队见前锋全军覆没,军心大乱,连夜逃走。段韶率骑兵痛打落水狗,一直追击到塞外才凯旋而归。武成帝视其为战神,令他镇守塞外。

段韶为什么能在素有禽兽王朝之称的北齐得以善终,他靠的是什么?

(四)抵御北周

一天,段韶突然收到武成帝特使转交的一封信。原来,北周权臣宇文护不甘心失败,写了封亲笔信要求武成帝归还他一直滞留在北齐的生母阎氏,并表示愿意消除干戈,两国通好。武成帝拿不定主意,特意派使者拿着这封信来征求段韶的意见。

段韶进言:“宇文护请求归还母亲,于情于理很正常。但是,宇文护狂傲到不派个会说话的使者来求情,单凭这张纸就想让我们放人,这摆明是蔑视我北齐!我建议先口头答应他,过段时间再考虑再让他母子团聚。”

武成帝没有采纳,直接派使者以隆重的礼节把闫氏送到北周。

宇文护见北齐如此软弱,果然背信弃义,派兵奔袭洛阳。北齐大军开进到邙山(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与北周军队对峙。段韶被从边塞紧急召回,率部增援洛阳。他率一千精锐骑兵昼夜兼程,五天后就渡过黄河与大部队会合。“聊观周军形势”后,段韶迅速制定出诱敌深入的破敌方案。

段韶率一千骑兵与敌交战,且战且退,渐渐把敌军主力引上邙山。段韶的骑兵部队退守到山顶,敌军得意忘形,迅速缩小包围圈。由于爬山仰攻,敌军个个累得汗如雨下。

段韶见战机已到,命令骑兵全体下马,飞奔着从山顶杀下去。骑兵养精蓄锐,敌军疲惫不堪,短兵相接,敌军一触即溃,丢盔曳甲往山下跑。

段韶再令骑兵上马追击,敌军“一时瓦解,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段韶以一千骑兵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解了洛阳之围,还缴获无数军资器物。武成帝大喜,到洛阳“亲劳将士”,重赏段韶。

北周不甘失败,再次侵扰北齐。段韶率部抵御,到达战略要地柏谷城。

柏谷城是一座石城,易守难攻。北周前锋盘踞此地,居高临下挡住段韶。将领们见石城高千仞,守军旌旗扬,个个面面相觑,没有人敢主动请战。段韶鼓励众将,全军万箭齐发,烧得城头一片火海,将士奋勇攀爬,一鼓作气攻陷柏谷城。

段韶趁胜追击,直逼战略要地姚襄城(今山西省吉县城西)。敌军为加强防御,在城南重建新城,挖出深堑,断绝了大道。段韶采取各个击破战术,抽调壮士从旧城北部突然发起袭击的同时,派精锐秘密渡过黄河进入姚襄城做内应。两军交战,敌军大败,段韶顺利拿下旧城。

他留下一部建城,挥师转围定阳(今陕西省宜川县一带)。定阳城主帅闭城固守,段韶登山观察城中敌情后,下令猛攻,很快夺取了外城。

在全力以赴夺取内城的关键时刻,段韶因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在奉诏回京治病之前,他念念不忘前线,向部下面授机宜:“定阳城三面是深涧,没有退路,只有东南与外面沟通。敌军如果突围,只能走东南。你挑选精兵把守出口,自然可以瓮中捉鳖。”

部下“令壮士千余人设伏于东南涧口”,敌军将士在北齐军队的猛烈攻势下,果然弃城从东南涧口逃窜,被伏兵一网打尽。捷报传到京师,段韶终于微笑着合上双眼,安静地逝去。

段韶为什么能在素有禽兽王朝之称的北齐得以善终,他靠的是什么?

(五)人生智慧

段韶作为军事家,一生戎马倥偬,为北齐立下不朽功勋;作为政治家,他入朝参政“有宰相之风”,在外担任军政一把手期间,同样“有惠政,得吏民之心”,名望超出常人;作为孝子和兄长,他孝顺继母,曾向高洋“乞封继母梁氏为郡君”,先后把凭战功挣来的爵位推让给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作为慈父,他严格“教训子弟”,把子女们管教得个个知书达理,为北齐高干们树立起为官为子为父的楷模。

北齐从立国到被北周纳入版图,仅存28年,连高欢在内的皇帝大都变态凶残、暴虐嗜杀。段韶身为皇室宗亲,前后辅助了七个皇帝,能在云波诡谲的北齐政坛保持金身不破,在素有“禽兽王朝”之称的北齐王朝得以善终,靠的只有三个字。

之一个:“慎。”这是段韶的本色。

他是高欢的侄儿,又是武成帝的亲家,虽战功赫赫,却从不邀功请赏,居功自傲。他性格“温慎”,谨言慎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在家里孝母爱弟管束子女,在军营“得将士之心”,在朝中受群臣尊重,充满人格魅力。

第二个:“色。”这是段韶的伪装。

北齐皇帝个个荒淫 *** ,段韶为自保,只得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他经常换上便衣,走遍城市乡村,到处寻花问柳。皇帝们听说段韶也“僻于好色”,非常放心,投其所好,每次赏赐都搭配上十来个美女。为了把戏演足,段韶听说寡妇皇甫氏是绝色美女,便求皇上把寡妇赏给他。皇上因为皇甫氏的前夫死于谋逆,坚决不同意。段韶厚着脸皮屡次三番请求,皇上拗不过他,只得把皇甫氏赐给他。段韶如获至宝,把她弄到别墅金屋藏娇,当正妻礼待。这件事弄得京城沸沸扬扬,人人耻笑他好色到如此地步。

第三个:“啬。”这是段韶的自污。

段韶官高爵显,赏赐丰厚收入高。但他出于慎重考虑,对所有亲朋好友一毛不拔,由此被亲友们视为“尤啬于财”的守财奴;为了让自己吝啬的美名传遍朝野,段韶把戏演得很足:皇上把公主下嫁给段韶的儿子时,段韶的许多同事带着重礼登门祝贺,有些人还自愿下班后到他家加班,忙前忙后帮着张罗婚礼。段韶给这些“在家佐事十余日”的同事的回报,是在婚宴上每人“唯赐一杯酒。”这一杯酒如愿所偿,使段韶的吝啬美名震动朝野,多年传为笑谈。

段韶的生存智慧,以“啬、色”自污方式对今人已无多大借鉴价值。唯独一个“慎”字,道出了人在职场处世为人的不二法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3/241428.html

“段韶为什么能在素有禽兽王朝之称的北齐得以善终,他靠的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刘备是什么样的 刘备是好人吗

历史上的刘备是什么样的 刘备是好人吗

对正史中,刘备是怎样的一个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注脚,那么他的老对手也就是一生之敌的刘备,形象则会显得没有那么出彩,当然这中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源于刘备这个角色本身的多面性。实事求是地讲,在正史中的刘备和在野史以...

康熙能关门扳倒鳌拜 汉献帝为何关门不能除掉曹操

康熙能关门扳倒鳌拜 汉献帝为何关门不能除掉曹操

还不知道:为什么康熙能关门扳倒鳌拜,而汉献帝却无法关门杀掉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鳌拜与曹操都是不同时期的权臣,顺治帝退位之前令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辅佐小康熙,当时鳌拜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执政大臣,何况当时还有孝庄太后也在帮助康熙,即使鳌拜将这几位大臣扳倒...

如果张辽先去救援樊城会是什么结局?

如果张辽先去救援樊城会是什么结局?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一战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当时,交战双方,关羽取胜,于禁被俘,庞德被杀,于禁所督七军三万多人全军覆没。关羽取得辉煌胜利,威震华夏,曹操吓得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问题是,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原因,是于禁不会统兵打仗吗?...

面对贪官胡惟庸的挑衅,朱元璋只说了五个字

面对贪官胡惟庸的挑衅,朱元璋只说了五个字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苦出身,童年过得极其痛苦,常常饱一顿饥一顿的,这种悲惨经历直接导致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坐上帝位之后,面对贪官,可以说是铁腕铁拳铁石心肠,曾经有一位贪官挑衅他,朱元璋只说了5个字,就震慑了所有人。那么,朱元璋是如何治理官员腐败的呢?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思想有些局限。...

崇祯处死魏忠贤之后明朝就垮了 这里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崇祯处死魏忠贤之后明朝就垮了 这里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何崇祯一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了一句中肯的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心思细腻、想法繁多、权力欲极强的人。他草根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却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至于个中原因,并不是朱元璋...

图海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图海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朝抚远大将军图海率兵围攻平凉。为了尽可能减少战争带给军队与百姓的伤亡,图海采用先震慑后劝降的策略,在周培公的帮助下,成功迫使王辅臣投降,拿下平凉城。那图海是如何攻...

李善长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朱元璋为何要杀他?

李善长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朱元璋为何要杀他?

李善长从朱元璋刚发迹时就跟随他,更是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李善长,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时开始辅佐朱元璋,成为朱元璋麾下的首席文臣。吴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是在公元1364年,直到小明王...

一代明君朱元璋曾经犯下哪些错?5大错误直接让历史倒退

一代明君朱元璋曾经犯下哪些错?5大错误直接让历史倒退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了不起的帝王,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穷苦出身的放牛娃,他开局一个碗,但结局硬是一统天下,结束了元朝的残暴统治,可以说,他的功劳是不小的,但是他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他执政期间,开了5次历史倒车,后果严重。第一,朱元璋恢复分封制分封制这个制度已经很久不出现了,上次出现还是在汉朝西晋,分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