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自成起义军能够推翻明朝 李自成最后为什么会败给清军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3-17)180

你真的了解李自成和明末起义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可谓是浩浩荡荡,也做成了以往农民起义军没有做成的事情。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进了北京城,灭亡了明朝,并建立了大顺政权,而远在四川的张献忠则建立了大西政权。有一点总让人感觉哪里不对劲,明末的农民起义声势如此之大,把大明帝国都给推翻了,为什么在面对清军的进攻却灭亡得那么快呢?难道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造成的吗?或者说是农民起义军只知道享乐造成的?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结果,肯定有两种不同的原因。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认为清军就是最强的,明军就是最弱的,这就有点太武断了,真实的历史,我们不妨一个个地来了解一下。

李自成起义军能够推翻明朝 李自成最后为什么会败给清军

一、农民军能够战胜明军,原因有以下几点。

1、明末的统治腐败黑暗,再加上天灾,贫穷的劳苦百姓已无路可走。明朝末年的时候,朝廷的政治经济已经崩塌严重,无力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大厦了。朝廷之中,宦官专权,朝廷之外,土地兼并成风, *** 严重,天灾不断,粮食颗粒无收,百姓的日子一日不如一日,甚至有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才此起彼伏,而李自成和张献忠就是在起义基础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的。而大明朝的军队也是人,也是要吃粮拿饷的,但是由于起义不断,漕运不通,朝廷的漕运被阻断,没有粮饷可以拿的军队能有什么战力呢?因此在和明朝军队作战的时候,起义军战力就显得格外的强盛,一步步地把明朝军队给挫败了。

李自成起义军能够推翻明朝 李自成最后为什么会败给清军

2、明朝在崇祯的领导下,变得疲于奔命,无力应付当下的局面。起义军在刚开始的时候,规模倒是不大,朝廷派大军围剿、镇压,这些问题就都能解决了,起义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崇祯一朝,一个叫做杨嗣昌的任兵部尚书后,制定了镇压和围剿起义军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让全国各路军队打配合,一起合围起义军。此计划可谓是狠毒,起义军更是死伤惨重,再加上朝廷剿抚并用,让那些只是为了荣华富贵的将领纷纷投降朝廷,农民起义军也就不攻自破了,那些没有投降的将领,如李自成,张献忠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是此局面维持了不久就被打破了,兵法上说:“腹背受敌是大忌。”而崇祯皇帝就是这样把腹背毫无遮挡地放在了起义军的面前。清朝军队在关外对京城的进攻一日胜于一日,唯恐京城有事,就把镇压起义军的明朝军队全都调到北方巩固京师去了,本来被打压的起义军一下子就满血复活了,星火呈燎原之势,大明军队无力两线作战,无奈的崇祯帝只有吊死在煤山,守护大明了。

李自成起义军能够推翻明朝 李自成最后为什么会败给清军

3、在战争策略上的失败,成为了大明覆灭的直接原因。当时的清军还无法打进关中,作为皇帝的崇祯,如果听劝,迁都到南京,胜负之分或许还未可知,但是崇祯拒绝了这个请求,在战略上就失了先机。还有就是崇祯一直以为清朝军队才是更大的祸患,只要除掉了清军,而起义军不过是疥癣之患,出动军队分分钟就搞定了。但是这些想法,都是崇祯从各地的奏折中总结出来的,不了解实际的情况,最后在战争中选择了错误的策略,让起义军不断的发展壮大没有得到遏制,最终结果导致明朝覆灭。

李自成起义军能够推翻明朝 李自成最后为什么会败给清军

二、清军能够迅速地战胜起义军,更大的错处还是在起义军这一方。

1、起义军在战胜明军之后,错误地认识清军只是针对明军,不会针对起义军。清朝的建立不过是一隅之地,在关外之地称王称霸都无所谓,只要不和自己过不去就行,这就是当时李自成的想法。天真地认为自己和清军井水不犯河水,清军不会主动攻打他,如此的轻敌,正是犯了兵家大忌。

起义军的实力如果和吴三桂打,还是有胜算的,但是吴三桂和清军勾结在一起,起义军就显得有些力量不足了,而作为统帅的李自成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此才失败的。

李自成起义军能够推翻明朝 李自成最后为什么会败给清军

2、起义军在政治策略方面没有处理好平衡和相对公平。

古代治军最重要的就是粮饷,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粮饷怎么来就有讲究了,正常的收税得来,并不会有什么不妥,或者采用应急的办法来筹措粮饷,而起义军却别出心裁地采用什么“追赃助饷”的策略,来解决军费的问题。

本来“追赃助饷”是为了让贫苦百姓来加入起义军,壮大起义军,但是却没有想过富户豪绅也是应该争取的势力,对于这种平衡完全不在意,结果就是富户豪绅对于起义军恨之入骨。而清军恰恰相反,他们是保护富户豪绅的,这些人虽然不及起义军众多,但是其联合的实力却不容小觑。最终他们联合清军对付起义军,让起义军苦不堪言。

3、在关键事情上做了错误的选择。

“追赃助饷”就是一件关键的事情,而在这件事情上,起义军更大的错误就是选择了一棍子打死。如果单单是因为处理粮饷的问题,问题还不会有那么严重,唯一让起义军陷入无法挽救的地步的是起义军认为只要是明朝的官僚和富户所拥有的都是赃物,从明朝的王室,到乡下的地主,只要是数得上数的都要向起义军摊派军费,而对于所有的农民实行“三年免征”的政策。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处理方式,成了起义军更大的错误,也是造成起义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

明朝在和起义军对战时虽然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内部的腐败和决策失误是明朝无法战胜起义军的重要原因,而起义军在和清军的对战中,轻敌和实行错误的政策是和清军对战中无法弥补的大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3/241877.html

“李自成起义军能够推翻明朝 李自成最后为什么会败给清军”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曹操和曹丕为什么都没有杀汉献帝?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曹操和曹丕为什么都没有杀汉献帝?原因是什么?

汉献帝,东汉王朝末代皇帝,一生命运坎坷。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朝纲腐败、朝局动荡,宦官与后戚轮流把持朝政,业已成为把持朝政的两大毒瘤,把东汉搞得乌烟瘴气。朝堂之上群臣拉帮结伙明争暗斗,各地武将拥兵自重称霸一方,彼此之间连年征战。民间百姓衣食难继,流...

那拉皇后贤惠又孝顺 乾隆为何会恨这个皇后

那拉皇后贤惠又孝顺 乾隆为何会恨这个皇后

对乾隆皇帝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的厌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那拉皇后被软禁而死的时候,乾隆还只有五十六岁,但皇帝和皇后之间的矛盾,让乾隆很是恼火,所以他放弃了立后。那拉皇后是个贤惠、孝顺的女人,为什么乾隆会这么恨她?乌拉那拉氏,又叫辉发那拉,虽然没有孝贤...

华佗是唯一一个能救治曹操的人 曹操为何还将人杀了

华佗是唯一一个能救治曹操的人 曹操为何还将人杀了

还不知道:当年曹操为啥非要斩杀华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正是一个群雄并起人才辈出的时代。而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他在三国当中的人气可以说是高到了极点。但是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因此也滥杀了不少的无辜百姓,就连华...

曹睿作为曹丕的儿子 司马懿为何不怕曹丕而害怕曹睿

曹睿作为曹丕的儿子 司马懿为何不怕曹丕而害怕曹睿

司马懿连曹丕都不怕,却为何怕他的儿子曹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丕继位后,也想着要励精图治,无奈英年早逝,司马懿帮助曹丕有功,又辅佐过曹丕,地位肯定也不低,他也自然不用惧怕曹丕会对他做什么。曹丕去世之后,皇位就到了他的长子曹睿头上,即魏明帝。相...

康熙儿子那么多雍正又不是嫡子和长子 雍正是怎么继承皇位的

康熙儿子那么多雍正又不是嫡子和长子 雍正是怎么继承皇位的

还不知道:康熙有35个儿子,雍正非嫡非长玩物丧志,为何由他继承皇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722年千古一帝康熙驾崩,皇帝去世自然是储君即位,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储君雍正非嫡妃长,母家也不显赫。地位普通不说更有资料显示,他玩物丧志,沉迷佛法,根本就不是做皇帝的料。这...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

对诸葛亮为了得到姜维可谓煞费苦心,那么这个姜维到底有多厉害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字伯约,姜维最初为魏国将领的,却不受重用。诸葛亮北伐看出姜维是个文武双全的良将,出于爱才之心使用反间计得到姜维。姜维来到蜀汉收到诸葛亮重用,诸葛亮以接班人来培养。诸葛亮为了得到姜...

曹干是什么人?他与曹丕是什么关系?

曹干是什么人?他与曹丕是什么关系?

曹干,三国时期魏国宗室,魏武帝曹操第二十五子,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曹操死后,他5岁的幼子的确喊曹丕为爹《魏略》记载: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文帝,指曹丕,曹丕的谥号是“文皇帝”。良。是指曹干。曹干经常喊曹丕阿翁,阿翁就是父亲的意思,即爹或者爸爸。曹操托孤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

赵匡胤死后皇后才24岁 赵光义做了什么受人诟病

赵匡胤死后皇后才24岁 赵光义做了什么受人诟病

还不知道: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对24岁的皇嫂做了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朝代更迭江山易主后,前朝皇帝的妃嫔大多都会随着主角光环的陨落,而成为刀俎之鱼肉被荼毒殆尽,即便能侥幸活下来,也是过着受人凌辱苦不堪言的生活。比如,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羊献容,因为皇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