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为何会成为傀儡皇帝?真的是他无能吗?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次子,他的母亲王美人深受灵帝宠爱,但这并没给他带来好运,反而使他的童年更多舛。何皇后善妒,刘协出生后,何皇后害怕地位不稳,便毒杀了王美人。灵帝担心刘协也遭毒手,便将他交给董太后抚养。
在董太后的悉心抚养下,刘协举止端庄,天资聪慧,加上特殊的成长环境,心智更成熟,人也仁厚,深得灵帝喜爱。相比之下,何皇后的儿子刘辩就逊色不少。何皇后想借道术保护他,便把他养在宫外的一个道士家里,自然缺少端庄之气。灵帝一直觉得他行为轻佻,没有帝王威仪。所以,他虽是嫡子,却迟迟没被立为太子。
公元189年,灵帝病死,命亲信宦官蹇硕辅佐刘协继位。蹇硕想杀死大将军何进,再立刘协为帝,不料事泄,何皇后和何进抢先拥立刘辩为帝,刘协则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如果按正常的历史发展轨迹,刘协注定与皇位无缘了,但何进在谋士的鼓动下意图杀尽灵帝以前宠信的宦官,事败后被诱杀。
董卓得知何进死亡、宫中大乱的消息,挥师进京,遇到被宦官挟持出逃的刘辩和刘协。面对董卓,刘辩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刘协却镇定自若,对答如流。因此,董卓控制朝局后选刘协做了傀儡。
董卓倒行逆施,凶残暴虐,招来以袁绍为首的讨伐联军。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放弃洛阳,胁迫东汉朝廷迁都长安,不足10岁的刘协也被董卓裹挟,开始长达六年的流徙。其间,他先后被董卓、郭汜、李傕控制,过得相当艰辛,有时甚至吃不上饭,但仍展现出仁厚的一面。
初平四年,刘协在长安对四十多名儒生进行考试取士,按惯例,上中名次的分别被任命为郎中和太子舍人,下等名次的就要被遣回乡。刘协却专门下诏,说那些年过六十的儒生背井离乡就是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们已无别的事业,如果空手而归就永远断了希望,于是将那些等待遣返的儒生任命为太子舍人。
兴平元年(194年),关中大旱,大批灾民聚在长安,甚至易子而食。自己也深陷困顿的刘协立马派御史侯文从太仓里拨粮赈灾,结果还是有不少百姓饿死。刘协觉得奇怪,亲自查验赈灾的粥,发现了侯文贪污粮食的证据,将其重办,灾民这才得到救济。
刘协也有战略思想,他不甘心被郭汜、李傕控制,于是秘密派人向关东诸侯求救,但没人理他,他便开始积极自救。兴平二年七月,他拉拢实力较弱的西凉将领张济,并联合一些与李傕不合的将领东归洛阳。结果一上来就被西凉军追赶,又被张济背叛,一路险象环生,几次差点被掳。经过近一年的跋涉,刘协最终在建安元年(196年)七月回到洛阳,脱离了西凉军的控制。
刚回洛阳的刘协颇有振兴朝纲的志向,入洛阳前还专门改了年号“建安”。可他并没轻松多少,因为此时的洛阳是一片废墟,他暂住在一个宦官的老宅,大臣只能倚墙而立。而且屡遭兵火的洛阳早已赤地遍野,粮食奇缺,刘协派人向各地军阀要粮,但应者寥寥,因此官员常数日吃不到一顿饭,有的甚至活活饿死,尚书郎之下的官员都要去挖野菜。
此时,曹操听从谋士的建议,主动向刘协示好,先是送来供品和粮食以解燃眉之急,后又将他接到许昌供养,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人总认为刘协过于短见,引狼入室,但在当时,他连生存都成问题,翻身更是难如登天。因此,与有势力的军阀合作未尝不是良策。只是,刘协的运气和眼光太差,他选的靠山是智勇双全的奸雄曹操,这意味着他日后夺回权力的希望很渺茫。
被困在曹营的刘协并不是真的坐以待毙,更没乐不思蜀。建安四年,他封国舅董承为车骑将军,力图削弱曹操的权力。建安五年,他又秘密给董承下了衣带诏,令他联络忠于汉室的大臣,伺机消灭曹操。可惜事情败露,不少大臣被杀。
除了暗中策划,刘协也和曹操有过正面交锋。大臣赵彦常和刘协策划反曹,被曹操寻机杀死。刘协得知后甚为不满,趁曹操进宫时直言:“你如果能辅助我,还望厚待我,否则就放过我。”
建安十九年,伏皇后因密谋杀曹操而被幽闭至死,被抓前向刘协求救,刘协叹道:“我亦不知命在何时!”后人多用这句话来讥笑刘协懦弱无能,但谁又能理解他的无奈和愤懑,而这大概意味着他开始向现实妥协。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刘协似乎又有了希望,在当年三月改元延康,以示新气象。但彼时天下三分的格局已定,东汉内部被曹家势力牢牢控制,忠于汉室的大臣消失殆尽。因此,曹丕很快上位并逼迫刘协退位。
退位后的刘协一身轻松,安居于山阳,用在皇宫学到的医术无偿为百姓看病,还亲自上山采药,深受百姓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