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煞费苦心寻找朱元璋的后代,最后结果怎么样?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之琏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清代历史学家孟森曾说过:“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意思是说,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得国最正的帝王,其他朝代有的是以臣叛君,有的是窃取他人的政治果实。以清朝为例,万历年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明朝建州左卫的官员,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萨尔浒之战击败明朝,其实是典型的以臣叛君行为,但是,清朝的统治者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有另一套理论。
康熙晚年曾说过:“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康熙的意思是说:我大清得国最正,比汉朝和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康熙话不是信口雌黄,他解释说:
“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后流贼李自成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我朝承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 *** 驱除耳。”
这番话的意思是说,最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并没有夺取天下之心,只是后来明朝被闯王李自成所灭,崇祯帝自缢,明朝的百姓六神无主,主动跑到关外迎接清军帮助,清军才入关击败李自成,而后继承大统。所以,我们不是乱臣贼子,我们只是帮明朝赶走叛贼而已。
其实,这番话很难自圆其说,如果说清军入关是为了帮助明朝赶走李自成,那在赶走李自成之后清朝统治者为何不把江山还给明朝呢?为什么还要一个劲地把南明灭掉呢?还有,李自成入京后,明朝百姓有邀请清军入关吗?吴三桂能代表明朝臣民吗?
康熙也知道自己这个说法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如果有一个朱元璋的后裔能够承认清朝的江山不是从明朝手里抢来的,而是帮助明朝灭李自成的,那就能说得通了。关键是,清军入关后,朱元璋的后裔被杀得差不多了,侥幸活下来的也都偷偷改名换姓,康熙若想找真正的朱元璋后裔,十分不易。终康熙一朝,康熙都未能完成这个心愿。
康熙不但没能找到真正的朱元璋后裔,反而遇到了许多冒牌货。康熙时期,“反清复明”的声音此起彼伏,“朱三太子”竟然出现过60多次,真真假假难以分辨,让康熙十分苦恼。
雍正帝是个实干主义者,他登基后,意识到上述问题的重要性。于是,雍正煞费苦心,派出多名心腹在全国范围内寻访,不仅要找到朱元璋的后裔,还必须要找一个听话的。功夫不负有心人,雍正二年,雍正终于找到一位朱元璋的后代,此人名叫朱之琏,乃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直系后代。
原来,明朝崇祯年间,朱之琏的祖父朱彝某是蓟辽总督洪承畴军中的监军,松锦之战后,洪承畴投降清朝,朱彝某和他的两个儿子皆成了清军的俘虏,为了活命,不得已投降清朝,加入了汉军旗镶白旗,成为了一位旗人。朱之琏出生于清朝康熙时期,康熙三十一年,朱之琏凭真才实学考中进士,授亳州知州,朱之琏勤勤恳恳,造福一方,升任正定知府。
因为朱之琏身份的特殊性,从他出生起,身边之人虽然知道他姓朱,但都不知道他是明朝皇室后裔,朱之琏自己也讳莫如深,不敢轻易提及。雍正经过明察暗访,摸清了朱之琏的底细,召朱之琏进京。朱之琏接到圣旨后,脊背发凉,以为自己必死无疑。
没想到,朱之琏刚到京城,就受到一系列优待。一日,雍正召朱之琏入宫,朱之琏磕头行礼完毕,雍正告诉朱之琏:“你的知府恐怕做不了了。”朱之琏心中暗叫不好,没想到雍正又说:“你既然是明朝皇室后裔,朕当然不会亏待于你,从今日起,朕封你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给你全族人抬旗,抬入正白旗(上三旗)。”
朱之琏在惊愕之余,赶紧伏地磕头谢恩。随后,朱元璋又给朱之琏一个任务,让他每到春秋两季都要以朱元璋后裔的身份前往明十三陵扫墓,并且承认清朝的合法性。朱之琏不敢不答应,如此一来,雍正的目的就达到了。
乾隆时期,朱之琏的一等侯正式被赐名为“延恩侯”。但乾隆规定,延恩侯每年去祭祀明孝陵,不得穿明朝服饰,不得按明朝礼仪,一切事宜都需要提前禀告才能施行。也就是说,所谓的“延恩侯”,看似不错,其实不过是个摆设,有名无实罢了。
延恩侯从雍正时期一直延续到清宣统时期,一共继承了十二代。延恩侯虽然衣食无忧,但却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清朝灭亡后,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贫困潦倒,竟然私挖明陵盗取财宝。子孙挖祖先的墓,真乃奇葩。说到底,这种情况是雍正当年别有用心造成的。
根据清史学家李治国先生的考证,朱之琏的身份疑点很多,不一定是朱元璋后裔。其实,这就多虑了。不管朱之琏是不是朱元璋的后裔,雍正都会承认他是真的,因为延恩侯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宣告清朝的正统性,所谓的朱元璋后裔祭祀明孝陵,只不过是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