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得罪两任北宋皇帝,他为什么这么刚?
提起北宋中期的文坛“大v”苏轼,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声名赫赫”;网友们在学生时代,都会背诵这位大文豪的经典作品,而且老师还会“交代背景”,简要讲述苏轼的人生经历,但大家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并不是太了解,只知道他虽然在文学方面冠绝群雄,但是一生仕途不顺,得罪了两人北宋皇帝,他到底有多“刚”?不过也算是“北宋不幸诗家幸了”,清闲的苏轼才有那么多的时间,写下大量的传世名作,这次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讲述一下苏轼的坎坷人生。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在22岁之时,与其父苏洵与其兄弟苏辙,组成北宋最强“赶考天团”,到达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阅卷老师乃是大文豪欧阳修,他见苏轼的试卷才华横溢精彩绝伦,当即欲拟为之一名,可是打开密封一看,作者是自己徒弟曾巩的学生苏轼,所以欧阳修为了避嫌,就委屈苏轼做了第二名,这也使得苏轼的名声愈加响亮,每逢有作新作完成,都会受到大量“粉丝”的追捧;不久后苏轼的母亲病逝,苏轼按例需要回乡守孝。
四年之后苏轼再次“出山”,又中了举被授予大理评事、凤阳府判官的职位;时值宰相王安石变法推行变法,而苏轼观察到新政中有诸多弊端,可他想要反对,也是人言轻微不够资格,索性“眼不见心不烦”,苏轼就申请朝廷将自己从帝都,调任到地方任职;在此期间苏轼一共在密州、徐州与湖州,三个地方任太守,虽然远离繁华的帝都,但好在没有太多烦心事,收入也是十分满意,还能时常外出打猎,生活地十分悠闲自在。
公元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按例需要向朝廷上交一篇谢表,如果苏轼老老实实写一篇谢表就能交差,但他非要“作死”在其中“夹私货”,对新政暗讽了一番,于是就卷入了著名的“乌台诗案”;由于当时的新政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成了宋神宗本人,新政成了皇帝亲自下令推行政策,显然苏轼嘲讽新政,就是在嘲讽皇帝;于是众御史纷纷上书告发苏轼包藏祸心,神宗大怒将苏轼被关在牢里“反省”一百多天,虽然得以保全性命,但放出来后,被贬到了黄州。
当时苏轼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放出来后生活上也变得极为拮据,落魄到向湖州太守,借来城东一块土地为生,苏轼还以此自称起“东坡居士”,由一方大员变成了一位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的苏轼,还时常写诗自嘲自己的清苦,之前各种“小资阶级”的兴趣爱好,也变成了与各路落魄友人的“穷游”。
宋哲宗上位后苏轼苏轼时来运转,被重新启用为杭州知州,然而“死性不改”的苏轼,在1091年政见上再次与宋哲宗不合,已经62岁高龄的苏轼,又先后被贬到遥远的惠州与儋州;在当时儋州是一个十分落后的蛮荒之地,但乐观的“吃货”苏轼,十分喜欢儋州的牡蛎,还写信给自己的儿子保守秘密,省的家里的亲戚前去抢食;宋徽宗继位后朝廷大赦,苏轼得以被召回安置到永州,可在北归之路上,苏轼没能坚持住,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
苏轼的一生可谓为是大起大落,他“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但是却因性格“太刚”,两次得罪了皇帝,瞬间变成一个“穷光蛋”,但天性乐观的苏轼,并未自暴自弃,他坦然接受现实随遇而安,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他的乐观与才华,注定会被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