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兴旺时间都很短 辽国为什么能享有两百年的历史
很多人都不了解辽国历史两百年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辽国,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个在宋朝时期一直存在的国家,甚至比宋朝还要先立国,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即皇帝位,止于公元1125年辽天作帝时为金国所灭。与之对应的中原政权是五代(907-906年)与北宋(960-1127年),辽国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国祚能有二百余年的时间,这就要得益于辽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形成了“南农北牧”平稳的格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同样反映着经济基础。
燕云十六州因石晋献土而得名,此十六州对畜牧业发达的契丹政权来说并非普通的十六个州,燕云地区除了其稠密集中的人和富饶繁荣的农业经济外,更重要的是从东到西连接辽朝中原朝的带状地理位置。辽国是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国家,牧民们依靠肉食和奶制品而生存,而畜牧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突发,会使仰仗其生活的广大牧民们很可能食不果腹,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牧民们渴望大量农产品的补充。
辽国(契丹)的农业开发很早,而且因为需要,农业区域不断扩大,就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在石敬瑭送出燕云地区之后,这一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辽史食货志》中记载“初,皇祖勾得实为大迭烈府夷离堇,喜稼稿,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仲父述澜为于越,饬国人树桑麻,羽组织。太祖平诸弟之乱,弥兵轻赋,转意于农。”
此时辽国的农业,在经济成分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或者可以说农业发展尚未形成区域,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东征西伐统一北方草原的过程中,为安置大批外来农业人口,而在草原上利于耕种处开垦农,以“插花”的形式使草原上出现点状农业区,此处的“点”是相对广阔的草原而言的。
等到燕云归辽,辽国南部六个州是人口稠密的农业发达,其农业经济发展程度及农业域范围是“插花田”和渤海地区不能媲美的。
燕云十六州上的大片农业作用对于辽国来说是不可小觑的,加上辽政权的系列重农措施,使得农业经济成分在辽朝整个经济成分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但是农业经济在契丹社会中最终只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之一,而非辽国的主要经济形态,辽国的另一主要经济形态是畜牧业,“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畜牧业是契丹族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产业,辽国的“因俗而治”的治国方针在某方面也制约了辽朝统一经济基础的形成。
辽国(契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为什么可以让二种不同形态的经济主体共存?
辽国的畜牧业并未因为燕云十六州农业区的冲击而逐渐削弱,相反这种冲击带来的“因俗而治”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辽国畜牧业继续发展繁荣要得益于群牧制度的出现。
辽国的群牧制度并非一朝而成,群牧制是指“由契丹政权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畜牧而言”的制度。
任何一种制度的形成,都是在相关此制度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有必要用制度管理约束促进其发展态势的情况下,才有形成的可能性。
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我国甚至世界各地每一个游牧民族均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契丹族从北魏时出现于我国古代历史中起,畜牧业就是其支柱产业,直到耶律阿保机建国前契丹已以“名马”著称于世约达六、七个世纪。可见,契丹畜牧业的发展已繁盛到一定程度。加上各种征伐、毋献, *** 畜牧业的非然发展。耶律阿保机称帝后,国家初建,各项制度都没能完善,作为辽国主业的畜牧业是统治集不能任其发展的。于是出现了“分牧水草便地”’,即设牧场于水草丰美之地管理畜群,此条史料可被视为群牧制形成的先职。
燕云十六州确定归辽之后,辽国开始实行“因俗而治”的方针,完备的封建农业体制开阔了辽国统治者的统治思维,于是,会同八年(945年)八月下诏让侍卫萧素撒阅群牧。显然,萧素撒是代表辽太宗而视察群牧状况的,辽国加强了对畜牧业的管理。
《辽史百志》“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桂、群牧之政”。
由此可见群牧之事隶属于契丹北面官系统中的北枢密院,而北枢密院是契丹政权中的更高权力机构,畜牧业的发展也因此寄身于中央级事务中,可以说,群牧制度的形成是契丹畜牧业发展的结果,反之,群牧制度的形成也折射出契丹畜牧业的欣欣向荣。
从此,作为辽国兴盛之物质基础的畜牧业的发展有了制度的保障。
另外,畜牧业的发展使得契丹马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优于中原王朝,由此而形成的契丹骑兵战斗力极强。契丹铁骑是辽国朝统治集团所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之所在,是辽国威震四方的主要原因。
可以肯定,辽国在与北宋长期对峙并能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掌控主动权,强大的畜牧业当是其雄厚的物质基础。
因此,契丹北方畜牧业不可能被“农化”,虽说有千年封建化历史的燕云十六州上的农业发展给契丹国内带来了新的生产活力,促进了契丹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弥补了北方牧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整体上落后于农业文明的畜牧业代替农业是不可能的,因此,燕云十六州上的农业亦不可能被“牧化”。
北部有北部的坚持,南部有南部的执着,二者不论从自然因素还是历史渊源上讲都不可能合二为一,辽国也就不可能形成单一的经济基础,农业与畜牧业只能在“因俗而治”下同时存在并和谐相处于一国之内。
总结
辽国在获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因为统治者的管理,形成南农北牧的稳定局面,并没有发生冲突,可以证明辽国的统治是十分有效的,我们都知道,游牧民族因为经济的其单一性,都是强大的快,衰弱的也快,可以这么说,燕云入辽促进了契丹持续繁荣二百余年。